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途径再思考
2021-01-18萧婷
萧婷
摘要: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一条有效的德育途径,是当前小学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有效的小学德育途径应当是: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节当中寻找德育素材,抓住德育契机,并确立在小学生生活的细节中渗透德育的思路,通过“德育引导学生生活,生活培训学生品德”来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德育途径;小学德育;小学生;德育效果
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学校与教师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用好各种资源,使德育扎实“落地”,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具体成因
导致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具体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1、缺乏对德育的重视,缺少德育的意识
就目前的情况看,只要还有升学考试“横”在那里,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就远比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德育的一些成果是“隐性”的,不大方便考核,不方便考核就没有量化显性的成绩,就导致学校对德育的不重视。有些学校即便开设德育课程,大多也是走过场,照本宣科,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投入,效果可想而知。
2、德育教学模式陈旧,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以情感人、情感交流、思想互动的过程。但现实德育工作中,教师或毫无情感教学、或居高临下教育或说教和“填鸭”是主要手段,小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自然就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出现“屡教不改”或者不以为然的情况。
二、小学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1、转变思想,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
思想决定行动。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的思想一定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文化课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的误区中走出来,主动承担育人的任务和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抓实干,研究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品德发展的任务和需要,真正使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要以身作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拓宽德育空间提高德育实效性
(1)拓宽社会空间进行德育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以道德与修养课本为媒体展开教学,或者是班主任通过班会、早课等形式进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学校与德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学生实际,将现有的学校德育进一步拓展,大胆向社会延伸。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德育。具体做法可以是参观红色景点、利用红色资源、主动对接公益活动做志愿者等,从而使学生对德育有“感同身受”的参与感,由此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解决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扎实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拓宽网络空间进行德育
通过网络空间开展高效德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一是在班级的微信群、QQ群发布与德育有关的要求和新闻,或对近期班级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请家长与孩子共同知晓、学习、参考;其二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德育有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使德育生动形象,更加直观;其三,如果学校软硬件设施过硬,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德育留言板”等模块,开辟出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或问答的板块,给学生留出可以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自留地”,提高学生对德育话题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利用热点话题提高德育实效性
入耳、入心、入脑,并且能有所思考,逐步实践,只有达到这个效果,才是真正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反思之前的德育,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真讲解,但学生的反响却是平平,甚至会感觉老师讲的大多“假大空”,枯燥乏味。确实,这样“说教”成分较大的德育,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出现类似情景的具体原因,与缺少话题和例子有关,学生限于年龄和阅历,无法真正融入教学场景。为切实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具备抓社会话题、抓社会“热点”的意识,引入新鲜元素,使德育课堂有“源头活水”。例如,在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德育第一课,笔者就针对东京奥运会上表现突出的跳水小将全红婵,带领学生共同展开话题讨论。鼓励学生从勤奋练习、敬老孝亲等层次和角度,说说自己对全红婵的认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接下来的打算。实践证明,教师如果有“素材意识”,社会话题抓得准,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4、多方参与,加强德育工作的参与性
德育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事务琐碎,仅靠班主任一人,就想编织完整无缺的德育“网”,确实很难。这就需要完善德育的“网络”。(1)学校层面,从一把手校长一直到主管德育的主任或者校长,一定要自上而下推动德育工作,统筹安排德育的具体目标、人员保障、经费投入等,学校和领导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有递进、有延续、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具体实践;班主任要结合德育目标,主动沟通各位科任教师,做好沟通协调,对学生的状态有更多元、立体的掌握,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病根,与科任教师形成德育合力。(2)社会力量方面,家校合作必须要落地实践,可以请家长到校参观,共促德育,提高实效。还可以扩大德育“半径”,多方寻找德育力量和素材。如请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到校开展讲座、演讲等,分享道德修养经验、讲述道德模范故事,从而使德育更鲜活、更接地气,更适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有效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这样也实现了德育的闭环性和完整性。
5、注重家校合作提高德育实效性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学中不可或缺,要从注重家校合作入手,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据实际,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线上部分,通过微信群等媒介,与家长沟通德育技巧,分享德育经验;线下,适时召开家长会,教师与家长就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等进行交流,确保扬长补短;教师策划组织相應活动,给家长在学校的亲子体验,更好走进孩子的内心,促进家长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真正推动家校合作,形成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德育的局面。
三、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思路梳理
反思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的过程与结果,笔者以为,在追求立德树人目标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一定要追求“德育一体化”。可以说,“德育一体化”就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德育改革顺利步入深水区并向纵深挺进的关键所在[4]。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隐藏德育的目的,淡化德育的名称,与此同时丰富学生的德育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向的德育认知。
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教师的责任,需要我们结合新时代实际和需求,不断扎实做好。
参考文献:
[1]余婧.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缺失及重建[J].教学与管理,2020(15):49-52.
[2]刘俊峰.从“教室日志”到“班级日记”:生本理念下的德育突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8):65-68.
[3]张志勇.省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建构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9(Z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