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军事档案中的长津湖之战
2021-01-18姜森
姜森
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迫使世界上实力最强的美国军队经历了一场大规模败退。至今,长津湖之战仍是美国军事院校要求学员学习和演练的战例范本。
近期热映的影片《长津湖》,描述了抗美援朝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安全和中国军人的尊严。韩国《朝鲜月刊》援引韩国军事情报院解密的档案资料,结合影片《长津湖》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
1950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身穿薄棉衣,在零下30—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中,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中的精锐部队展开长达20天的战役,其残酷程度超出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
长津湖地区如同巨大的“Y”字,右端节点是新兴里,左端节点是柳潭里,中央便是长津湖,“Y”字的下端经下碣隅里直通朝鲜元山港。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地区降下百年不遇的大雪,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正是在这一天,志愿军第9兵团向长津湖美军发起总攻。柳潭里和新兴里几乎同时开战。与新兴里相比,柳潭里的战斗更为重要,因为那里是长津湖地区4条公路的交汇点。
11月27日22时,在密集炮火轟击之后,志愿军冒着冬夜刺骨的寒风发起总攻。在第9兵团的部署中,柳潭里是主攻方向,兵团集中了约两个师的兵力。
柳潭里西北山是美军的防御重点,把守那里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7团的一个连。他们在山岭上构筑了多道工事,本以为可以凭借有利地形控制山谷以及公路。但是,美军第5团的一个营未能与第7团的连队协防,接合部的空隙无人驻守,致使第7团的这个连被孤立在西北山的山顶。志愿军第79师指挥员敏锐地捕捉到战机,立即命令集中兵力和火力向西北山发动猛攻,一举夺占。
美军深知西北山对整条柳潭里防线的重要意义。第5团第2营E连立即组织力量反扑,用曳光弹将阵地前的一处草垛点燃。志愿军的一个突击连暴露无遗,遭美军三面夹击。这支部队在美军强大的火力下坚守待援,直到增援连队赶到。志愿军巩固了西北山的阵地后,又夺取了另一个高地——1403高地。虽然第237团伤亡较大,尤其是第1营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但这场关键的胜利使有利态势开始转向志愿军一方。美军“第一次嗅到了失败的气息”。
在影片《长津湖》中,中国领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赴前线参战,为抢救作战地图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中壮烈牺牲。《朝鲜月刊》指出,这反映了战争初期的情况——作战地图是极为宝贵的物资。
中美双方的战前准备都存在不足,地图和通信设备极为短缺,甚至屡屡出现部队找错战场的情况。
在志愿军第237团攻击西北山的同时,第235团第1营向1282高地发起攻击。按照作战计划,该营本应攻占1240高地,但因不熟悉路线,又缺乏精确的行军地图,部队误将1282高地当成了1240高地。美军的情况也很糟糕:据守1282高地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7团的一个连,本应去驻守1384高地,但他们走错了路,上了1282高地。这样一来,1282高地的攻守双方都不是作战计划中预定的部队。
长津湖战役中,被困在柳潭里的美军进退两难
像这样误打误撞、将错就错的情况,在长津湖战役中多次出现,可见当时战场环境的复杂和双方战前准备的不足。
美军在1282高地的防御部署要比西北山完备得多。其两个排部署在高地主峰,一个排摆在高地以南的一个小山头上,形成犄角之势。美军对中国军队的夜战能力早有耳闻,为此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大量绊索式照明地雷。
志愿军在分析了美军的防御意图后,果断投入两个连发动猛攻。突击部队在破障的时候,无可避免地蹚到绊索式照明地雷,黑暗的夜空一下子变得如同白昼。这果然让不擅长夜战的美军占了一些便宜,勉强顶住了志愿军的冲锋。
志愿军最终攻上高地,防守的美军负隅顽抗。双方展开近距离枪战和白刃战——这不是美军擅长的战术。除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志愿军的近战技能也占据优势。美军的意志崩溃了,其连队指挥官绝望地大喊“不许后退”。他只喊了一声,就被志愿军击毙。
在激战约两个小时后,志愿军以伤亡两个连为代价拿下1282高地。美军驻守1282高地的连队全军覆没。
在影片《长津湖》中,有美军指挥官吐槽:“这么多中国军队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从天而降吗?”这反映出长津湖战役中的真实情况:每当战斗进行到生死攸关的时刻,双方都焦急地等待援军,志愿军的援军总是率先杀到。这一度令拥有机械化优势的美军十分困惑。
当志愿军第27军血战柳潭里时,第20军第59师迅速迂回到柳潭里以南,切断了柳潭里与新兴里、下碣隅里的联系,对柳潭里地区构成合围态势。
措手不及的美军被压制在柳潭里一段公路的沿线,而援军迟迟不到。入夜,志愿军发挥夜战优势猛攻。有生还的美军军官在朝鲜战争后回忆,“柳潭里战役是二战后美军面临的最严峻局面”。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团和第7团指挥官都认为,向北迎战志愿军“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唯一可行的是转为防御,甚至撤退。但两人谁也不敢下此决断。
他们的上级指挥官——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史密斯,在下碣隅里密切关注着长津湖地区的战况。在他看来,其战前所有的预料都成为现实:侧翼被包围切断,接合部被割裂,他的部队危在旦夕。随后,美国陆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第7步兵师副师长霍兹准将先后赶到下碣隅里,与史密斯共商战局。
这3名指挥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一致认为,没有麦克阿瑟的命令,原定的进攻方案不能改变。也就是说,他们仍然要实施麦克阿瑟制定的狂妄计划:在圣诞节前结束这场战争。
在影片《长津湖》中,“英雄连”的指导员曾自修英语,并在对美军作战中发挥了作用。在抗美援朝期间,确实不乏懂英语的志愿军指战员,他们在战斗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20军第29师第177团第2营接到死命令:要像一把尖刀直插新兴里,守住从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通道。这支部队到达预定高地,下方就是下碣隅里美军第1师师部。
忽然,一辆美军吉普车迎面而来——狭路相逢。志愿军第2营的3个班迅速隐蔽在道路两侧。美军侦察兵并未察觉。志愿军战士们用冲锋枪一阵猛扫后,美军吉普车翻到一个炸弹坑里,车上的5个人跌在地上,连滚带爬地钻到汽车底下,腿露在外面。
营长周文江让手下的一名班长用英语向美国人喊话,强调志愿军“缴枪不杀”的政策。吓坏了的美国人赶紧从汽车底下爬出来,老实地排成一排。一名胸前挂着望远镜的美军向懂英语的志愿军班长表示,自己的军衔是少校,愿意带领手下人投降。接着,他朝着自己人下命令:“跪下,举手投降。”于是,5个人整齐地跪在地上,将枪举过头顶。
周文江要求部队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加紧挖工事,入夜准备进行一场大战。当时气温已降到零下40摄氏度,地面冻得坚硬无比。工事还没有挖好,美军的炮击就开始了,之后就是步兵进攻。志愿军几乎把所有手榴弹都扔了出去,击退了美军的第一波进攻。
看到美军扔下尸體撤走,周文江意识到,后面肯定还有大规模攻击。因为如果美军撤退了,一定会将尸体拖回去。果然,隔了不到一小时,美军的又一轮进攻开始了。他们先是炮击了近一个小时,然后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分三路冲上来,攻到志愿军阵地前几十米的位置。
志愿军反坦克小组长阎志强向前跃进,炸毁美军的两辆坦克后壮烈牺牲。第1排第3班班长卢慧山用手榴弹炸毁了一辆美军坦克,不幸被美军的机枪打中。卢慧山没有倒地,瞪着眼挺立在美军坦克前。跟在坦克后的美军步兵看到这个场面,吓得停住了脚步……
志愿军在通往下碣隅里的通道沿线坚守了7天7夜,击退了美军无数次进攻,使柳潭里美军与下碣隅里美军难以呼应。与此同时,柳潭里美军遭受重创。
根据韩国军事档案的记载,长津湖战役迫使世界上实力最强的美军经历了一场大规模败退。如果说仁川登陆是美军介入朝鲜战争的序曲,那么长津湖战役就是美军从朝鲜半岛总撤退的前奏。这场战役至今仍是美国军事院校要求学员学习和演练的战例范本。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