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大四分校曾在江苏淮宝造田种粮办工厂

2021-01-18王生标

铁军 2021年1期
关键词:油坊洪泽湖手榴弹

王生标

1942年11月15日,抗大四分校为粉碎日伪扫荡,跳出包围圈,向洪泽湖东转移。在江苏省淮宝县(现江苏省三河入江水道以北,淮安区、淮阴区以南,洪泽湖以东,宝应县以西广大地区)朱坝以南,盱眙县永丰镇一带,以学员队为单位,分散开展教学活动。

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乘日军扫荡之机,率部占领淮北抗日根据地山子头腹心地带。原担任淮宝防务的新四军二师五旅调往湖西参加战斗,抗大四分校奉命于1942年12月20日接管淮宝防务,学校移驻淮宝县曹王庄一带。

面对日、伪、顽狼狈为奸,对淮宝根据地严密封锁、伺机扫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大四分校师生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开展大生产运动。

因地制宜造田种粮

淮北地区属于平原地带,日、伪、顽相互勾结活动频繁,皆以抗大四分校为敌。淮宝群众生活极其艰苦贫困,要完全保障上万人的后勤供应,困难非常大。于是,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

1943年秋,抗大四分校全校总动员,在淮宝县蒋坝镇(现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大堤下的芦苇滩上筑圩造田、兴修水利、种植粮食。筑圩造田工程浩大,学校发动全校师生上千人,从曹王庄驻地转移到洪泽湖大堤上安营扎寨。当时已是深秋,寒风凛凛,水冷如冰,但校领导身先士卒,带领师生下到齐腰深的水中,连续十几天,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挖排水沟,修筑圩堤,按计划顺利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当地群众积极支援抗大四分校的造田种粮,赶来几百头猪,诱其掘食泥土中的芦苇根,既清除掉了土中的芦苇根对种粮造成的危害,又深耕了土地。虽然当季下种晚点,但是第二年便收获了粮食,有效保障了学校粮食供给。

粮食有了,吃油问题又凸显出来。

应运而生开办油坊

1943年,学校在驻地曹王庄以南的南赵集附近的一个村庄,开了一座油坊。学校选派了四五个工作人员,又从当地聘请了几位群众,买了五六头骡子,购置4台榨油机,一座简单的油坊就办起来了。

油坊一开始由郝凤仪同志负责,后来又派了王世荣、张明两位同志一起去,组成一个领导小组。榨油所需的黄豆就近购买,每月可处理黄豆1000多斤,所产黄豆油除了供应学校各连队外,多余的大部分交给合作社就近到仁和集(现江苏省洪泽区岔河镇)、应集(现金湖县应集镇),远一点的三河南铜城镇(现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去销售。开油坊既满足了学校供应,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有时用黄豆油换大米回来,供应给各个伙食单位。

在小油坊中,有一位随抗大华中派遣大队来到华中的八路军老战士王斗松。他个子高、力气大,非常能吃苦耐劳,后来成为很有名气的劳动模范。

解决了粮油问题,穿的问题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因陋就简办被服厂

早在1940年秋,抗大四分校曾经在河南省建立过一家被服厂,后来向津浦路东转移时,被服厂就停产了。

1943年,学校在油坊东边不到10里地的费庄筹建了一家被服厂。重建被服厂时仅有20多人,部分工人和缝纫机是从新四军四师师部被服厂调来的。后来,经过扩招,工人壮大到了近60人。被服厂除了生产军装、大衣外,还可生产少量布鞋、布袜。此外,还将几十位随军家属组织起来,做一些辅助工作。

被服厂从成立到结束,其内部行政工作一直由侯晋庭、刘敬朋两位同志负责,政治工作由張一民负责,张调走后由彭雪松接任。

1944年9月,抗大四分校转移到洪泽湖西半城后,被服厂也转移到洪泽湖西车路口,工厂工人已经发展到100多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淮安整编时,被服厂已经成了一家像模像样的军工厂了,可以按照季节生产,供应全校1000多人的冬夏军装,还有多余的军装供应给战斗部队。

因势而谋建兵工厂

1942年12月中旬,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取得了淮北反扫荡的胜利,蒋坝镇重新回到人民怀抱。抗大四分校接管淮宝防务后,为了巩固反扫荡的胜利成果,新四军第四师根据当时的有限条件,决定在淮宝筹办手榴弹厂,将厂址选在蒋坝镇的财神庙。

蒋坝镇街北头严氏俩兄弟得知抗大四分校要办手榴弹厂时,毛遂自荐积极要求参军,为部队造手榴弹打日军。部队得知严增凯、严增亮俩兄弟有一手铸造手艺,如获至宝,欣然同意这对孪生兄弟参军,到手榴弹厂当军工。

当时的手榴弹厂,其实只有一座炼铁炉,一具风箱。严氏兄弟从当地找来20多个年轻力壮的木工、瓦工、搬运工,手榴弹厂便应运而生。

他们没有造过手榴弹,部队同志拆卸几枚手榴弹,让他们按照弹体照葫芦画瓢。严氏兄弟果然名不虚传,对于手榴弹的制作工艺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轻轻松松将手榴弹的弹体铸造出来,交由分厂装填火药、安装引信,拿到洪泽湖边试投,大功告成。加之,他俩在当地小有名气,部队便将手榴弹厂交由他们具体操持。

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分工明确。老二严增凯负责铸造,老三严增亮负责材料供应、对外联络、运送手榴弹到分厂组装成品,再送往部队。

缺乏钢铁,兄弟俩听说国民政府在造三河活动坝(今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闸)时,因抗战爆发,来不及运走的钢材就近沉入泗河(今蒋坝镇境内,距离三河闸约1公里)塘内。严增亮请来几位水性好的小伙子,下塘将钢材打捞上岸,运回工厂。另外,又组织人员收购大量生铁,满足了铸造弹体所需。

缺乏火药,严增亮带领兵工厂的同志,一面冒着生命危险,挖出敌人投下后没有爆炸的“哑弹”取出火药;一面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到敌占区秘密购买焦炭、硫磺、硝等制造火药的原料,有效地保障了手榴弹厂的正常生产。

严氏兄弟俩以身作则,和工友们四人一班,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每月开炉10多次,每炉铁水可铸造500只左右的弹壳。

制造手榴弹采购原材料困难重重,组装好的手榴弹运送部队时,同样是险象环生。

有一次,严增亮率领工友们护送一船手榴弹去洪泽湖西边的新四军四师,当船行至离湖西岸还有5公里水路时,突遇敌机低空盘旋轰炸,严增亮和工友们奋不顾身,迅速将船推入芦苇丛中隐蔽,结果完好无损的将一船手榴弹送到新四军四师供给部。

抗大四分校接管淮宝防务期间,严氏兄弟和工友们生产出来的手榴弹,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43年春,彭雪枫路过蒋坝时,专程到手榴弹厂看望严氏兄弟和工友们,称赞他们是不在前线的抗日战士。

抗大四分校筑圩造田、办油坊、被服厂、造手榴弹早已成为过往岁月的历史,但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注:参考文献《抗大四分校校史资料选编》《洪泽人民革命斗争故事集锦》

(责任编辑 徐良文)

猜你喜欢

油坊洪泽湖手榴弹
“中国·洪泽湖”渔业品牌发展观察
驴磨油坊
老油坊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真实版“土豆雷”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
重保龄球
手榴弹高龄不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