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水绿道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建设研究——以宝鸡市渭河滨水绿道为例

2021-01-18关美霞

四川水泥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区渭河宝鸡市

关美霞

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滨水绿道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建设研究——以宝鸡市渭河滨水绿道为例

关美霞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在“全域旅游”和“绿色出行”的推动下,绿道越来越成为当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新浪潮。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空间连接着城市水域和陆域空间,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以宝鸡市渭河滨水绿道为例,探索城市滨水区融合绿道建设的新方向,对城市滨水绿道在城市整体景观建设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研究,为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绿道;滨水区;滨水绿道;城市景观格局;渭河绿道

0 引言

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建设理念下,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并作为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延伸与发展。构成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各类绿色空间作为居民体力活动、社会交往的重要物质载体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类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区、街头绿地、城市绿道等。在全域旅游的战略推动下,绿道逐渐作为城市景观的脉络串联着各类公共开放空间和景区公园。城市滨水绿道作为城市中陆域空间与水域空间的纽带串联着彼此[1],并为二者之间的互动起着桥梁作用。

1 滨水区与城市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依水而居,历史上诸多大城市都是依靠河流水域等发展兴盛起来的,比如纽约、伦敦、香港、上海等的繁容发展都离不开其绝天独厚的临水区位。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地理地形是其建设的基底要素之一,城市发展区依地形而建设,城市形态受其所处地形的绝对影响。一般而言,临海城市沿海发展,河谷地带的城市依水而生,山水环境独具特色。由山地自然发育的冲沟支流汇入河谷,山体绿色屏障通过水系廊道楔入城市,形成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空间,山、水、城有机融合,景观相互渗透[2]。城市中水域与陆地的交界区称为城市滨水区,城市水域临岸资源延伸到城市内部形成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区域。滨水区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重点区域,如果水岸与城市之间缺乏联系,则水岸的功能及其对城市生活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反之,水岸也依赖于城市创造活力[3]。

2 滨水绿道概述

绿道(greenway)起源于欧美国家,继奥姆斯特德的“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之后逐渐为人们所认知,指一种呈线形的绿色带状开敞空间,兼具美学、生态、休闲等功能。依据其功能和地理位置分类不同,沿河流、湖泊等水域发展而来的绿道称为滨水绿道。城市中河流水体周围都有一定宽度的绿地,绿地外围有道路相连,因此滨水绿道在某些区域也可以是道路绿道,主要是指依托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两岸自然或人工的景观区域。

绿道的形成对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城市的河流水系构成了城市的自然骨架[4],沿河流水系发展而来的绿道系统构成了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脉络与骨架。滨水绿道以其线形廊道的特质串联周边分散破碎的绿地斑块,能有效促进城市整体绿色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和城市自然生境的恢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城市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绿道结合城市滨水区的建设,一方面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生境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优化城市水岸线的设计,可有效防止城市蔓延,畅通城市交通系统,促进居民绿色出行。

3 滨水绿道在城市景观格局中的建设研究

3.1 以宝鸡市为例

图1.宝鸡市渭河流经区位图

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跨秦岭南北、渭河两岸,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植被类型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城市形态来看,作为国内较为明显的几个带状空间形态的城市之一-市区整体形态呈现出尖角开口槽型的特点[5]。中心城区有渭河、金陵河、清姜河等水域,渭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如图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流经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也是宝鸡市最重要的生命之水。

3.2 渭河在宝鸡市中心城区建设中的地位

宝鸡市中心城区涉及渭滨区、金台区和陈仓区三区,以市行政中心周边及南客站区域、金台区和渭滨区的老城区、高新区东区、蟠龙新区、陈仓区东部地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组群构成了中心城区建设的五大组团(如图2)。位于中心城区的主要生态景观资源有人民公园、宝鸡植物园、中华石鼓园、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等。

图2.渭河与宝鸡中心市区

按照宝鸡市当前的城市建设布局来看,渭河属于城中河,其滨水区域属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宝鸡市土地利用整体规划(2006-2020年)》[6]中对渭河的发展描述为坚持治理黄金水道和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打造渭河沿岸生态景观带,建设渭河北坡森林屏障长廊:实施断档处林带贯通、裸露处绿色覆盖、疏林地补植改造,形成坡顶景观林带、台田经济林木、地埂常绿成网、坡地郊野游园的森林生态屏障。渭河及其滨水区域自西向东不仅连通了五大城市建设组团,更是以生态廊道形式串联了中心城区内分散的绿色景观基质,对中心城区整体来说还起着生态屏障的作用。

3.3 渭河滨水绿道建设研究

3.3.1渭河滨水区建设进展

在全面展开渭河滨水区建设之前,宝鸡市区公众活动使用率较高的绿色开放空间多以人民公园、植物园、中华石鼓园等大型公园为主,中心城区绿色景观呈现出分散破碎的绿色斑块状态。近年来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宝鸡市开始加快城市道路、跨河桥梁等建设,实施绿廊绿道建设。当前按照《宝鸡市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划(2006-2020年)》中的规划定位已经初步完成了渭河绿道南北岸的绿道系统建设,南岸绿道系统主要包括沿着渭河河堤的步行和自行车慢行游憩系统,北岸在渭河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基底的基础上沿着渭河进行绿道线路延伸和进一步进行景观建设、公共设施完善等,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建设,以促进绿色出行的发展。当前来看宝鸡市城市整体绿道网络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渭河沿线绿道是其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绿道线路,渭河滨水绿道的建设一方面丰富了宝鸡市整个城区的景观体系,另一方面有效的串联了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3.3.2渭河滨水绿道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1)景观设计尊重地域特色

城市中的每一处空间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当前绿道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其所处地块的地域特性,挖掘其精神内涵。宝鸡市渭河滨水绿道的建设在原有宝鸡市渭河公园的基础上沿着渭河两岸向外延伸,在尊重水域和滨水区生态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营造。由于绿道整体滨水,自然景观相对较为丰富,无论是从水景的灵动性还是滨水区的生态景观营造上都颇具吸引力。绿道中以乡土植物为主、多种特色植物组合形成了观赏价值丰富、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景观,常见的比如垂柳、樱花、女贞、紫叶李、小蜡等高大乔木,石榴、榆叶梅、竹类、迎春、侧柏、南天竹等灌木群落,麦冬、芦苇等低矮的草本地被,与渭河灵动的滨水景观交相映成趣,是市区居民难得的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此外,除了颇具乡土特色的植物群落、天然灵动的渭河水流之外,还有连通南北两岸的索桥,廊桥,仿真仙人球、仙人棒等特色景观小品点缀空间。绿道中保留的原有索桥廊桥等建设时间虽然较长,但由于其便捷的功能和多样化的体验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此外还设置有石磨、木藤架、牛雕塑等一系列人工景观为使用者遮阳挡雨,增添绿道使用者的功能和趣味体验。

(2)线路分布注重功能需求

渭河绿道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以水域为界分南北两岸两个部分,渭河北岸由于与市政道路距离颇近,无较大的预留空间,主要是慢性步道加路旁基础绿化,虽然观赏性较北岸处于弱势,但主要以提供通行和散步游憩功能为主,可基本满足周边居民的游憩和通行需求;渭河北岸绿道建设在原有渭河公园的景观基底上发展而来,也是渭河绿道主要的景观和游憩活动区域,纵向上主要设置沿河的游步道和临近边缘入口的自行车慢行道,两个主要步道中间设置有与绿道景观相交融的各类活动空间和游憩小径,以满足各类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此外出于两岸居民的通行需求考虑,多处还设有连通南北两岸的廊桥和索道,便于游客的南北通行。经实地调研,进出绿道的出入口科学设置、分布合理,在重要的市政道路节点和居民小区附近均设置有较为便携的进出口,居民进出方便,使用感受良好。

(3)整体氛围融入乡土文化

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孕育了中国一系列的古代文明。渭河滨水绿道的整体设计尊重滨水区地域特性,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景观设计上除了一系列乡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科学搭配应用之外,还充分融入了当地的精神文化元素。周秦文化是宝鸡市的特色地域文化,渭河滨水绿道内通过一系列主题雕塑、特色铺装、座椅石凳等进行主题文化的融入,如铺装中的“龙”“象棋”元素、雕塑中的“福娃”“牛”元素等一点一滴之间加深绿道内景观的文化氛围感,让使用者在绿道的游憩和使用过程中不只可以亲近自然、还可以潜移默化的感受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增添使用者的地域归属感,也为其成为地域名片奠定基础。

4 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滨水区建设也一直是促进城市繁荣的推动力,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下,城市水域的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绿道作为城市整体景观格局的脉络,对于诸如宝鸡市这样沿河谷地发展的带状城市来说,滨水绿道建设不仅贯穿连通整个城市中的的各类公共开放空间、人文生态节点,更是城市山水景观建设格局的主轴线,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发展的活力与生命力。对于当前的城市建设而言,滨水区融合绿道的建设也是其水陆交界区域建设的新方向,也有利于优化其城市整体生态景观格局。

[1]林玲.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探析[J].城市住宅,2020,27(09):162-163.

[2]左勇.河谷带状城市景观体系规划探索——以乡宁县县城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9):33-34.

[3]张斗.城市与江河的重逢[J].建筑学报,2019(08):6-10.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11):44-48.

[5]李开然.绿道模式下城乡统筹的发展方式——从岛状城市到带状城市的空间格局变革[J].园林,2014(03):38-41.

[6]宝鸡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宝鸡市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2017(05).

关美霞(1996.01- ),女,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助教,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城市景观格局中的绿道设计探析(课题编号:KY2020-05 )。

TU7

A

1007-6344(2021)01-0300-02

猜你喜欢

水区渭河宝鸡市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故乡
故乡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情深似海(女声独唱)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
城市滨水区规划原则与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