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惠渠节水型灌区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1-01-18曹微西
曹微西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陕西 三原 713800)
1 灌区基本情况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Ⅱ)型灌区,设施灌溉面积146.5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1.9 万亩,辖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六个县(区)。灌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果树为主,全省2.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5.8%的粮食,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之一。灌区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有三座总库容4790 万m3的水库,31 条,总长428 km 的干支灌溉渠道。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管理机构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成立于1934 年1 月,为省水利厅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承担辖区内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碱渍化治理、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任务。
2 灌区水资源状况
泾惠渠灌区地表水由泾河张家山自流引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7 亿m3,常流量15.0 m3/s~20.0 m3/s;年输沙量2.65 亿t,最大含沙量1040 kg/m3。灌区地下水多为潜水,80%以上为重碳酸盐水,矿化度1 g/L~3 g/L,地下水平均埋深15.8 m,最大埋深40.2 m,最小埋深5.0 m,地下水源主要靠灌溉回归水和降水入渗补给。灌区有灌溉机电井1.6 万余眼,年均开采地下水量约1.8 亿m3。泾惠渠灌区目前只对引用地表水进行管理,地下水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管理。
3 节水型灌区建设现状
建设节水型灌区是水利部门“抓节水”的工作职责,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泾惠渠灌区始终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节水工程建设
灌区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工程投入的机遇,通过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发展节水灌溉,夯实农业节水基础,累计改造了342 km骨干渠道,干支渠输水能力平均提高30%,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目前的0.72 ,渠道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现在的0.554 ,新增节水能力3944 万m3。累计投入2100 余万元用于末级渠系建设,对灌区593 条斗渠、4787 条分渠的量水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完成斗渠量水槽重建444 座、分渠断面标准水尺重新喷绘2879 处。
3.2 用水过程管理
认真执行计划用水,每个灌季前,结合水源预测、灌区作物种植等情况,编制用水计划,按照“水权集中、统一调配、安全引水、优化高效、合理公平”的原则进行水量调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加强量测水工作,经常性地校核与维护量水设施,对农户实行斗口结算水量。用水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指标,年终进行考核考评,提高灌溉效率与效益。
3.3 工程养护管理
加强工程日常管护,联合地方政府落实“河长湖长制”各项工作,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推进灌区“三乱”整治,封堵排污口2131 个,查处水污染事件,渠道水质达到国家农业灌溉水质标准。每年开展灌区维修养护和“三修两清一绿化”工作,整修干支渠,栽植绿篱9.8 万株,涵养水源,灌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全面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终端用水管理,水量计量按照“双标尺、同计量、以斗口计量为准”计量方式执行,加强水权、水价、水费入户调查工作,透明用水计量、收费等各个环节,提高群众节水灌溉、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机制,年均节约农业灌溉水量2000 万m3左右,亩均灌水定额降低15 m3、水费降低5 元以上,节水降费效果显著。
3.5 节水宣传
按照节水灌溉的要求,引导农户推广“三改两全”(改宽畦为窄畦,长畦为短畦,大水漫灌为小畦灌;顺、腰渠和地、路边埂齐全)灌水技术,指导群众平整土地,推行小畦灌,达到科学灌溉、减少用水量的目的。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日,组织人员和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灌区群众宣传节水法律法规、节水知识,不断提高节水理念,提高爱水、节水、自觉保护水工程的意识,在灌区建立起良好的节水环境。
4 存在问题
4.1 灌溉水源工程不完善,工程缺水形势严峻
泾河是灌区唯一的灌溉水源,由于洪水期过境水量大,含沙量超限,可利用量有限。西郊水库建成后发挥了极大的蓄水灌溉作用,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存在渗漏、塌岸等险情。
4.2 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节水动力不足
现行农业水价对促进节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节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造成农业用水方式粗放。从2016 年起,省财政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费用实施补贴,但补贴标准达不到成本,不能满足正常运行管理的需要。
4.3 末级渠系管护资金短缺
灌区末级渠道老化破损,水量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量损耗由农户承担,无形加重了群众浇地负担,影响了灌溉效益的提高。
5 建设节水型灌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全国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量上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农业仍是节水的主战场。大型灌区虽然数量占比不高,但用水量占比高,是节水管理的重点领域,只有灌区才能有效、更好地连片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发展,把灌区节水作为国家节水行动优先之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1 建设节水型灌区是灌区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特征
泾惠渠灌区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十三五以来,灌区以农业灌溉服务转变成农业、工业、生态以及城市生活的供水结构。而今十四五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思路是突出节水优先,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与效益,落实国家农业节水行动,通过实施灌区现代化建设解决农业用水粗放问题,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
5.2 建设节水型灌区是解决灌区水资源时空不均与稳产之间矛盾重要举措
泾惠渠灌区水资源时空不均与稳产之间的矛盾需要建设成为节水型灌区,灌区年总来水量满足灌区需求,根据供需水水平衡计算结果,近期规划水平年(2025 年)通过水库扩容增效、渠道改造等工程措施,缺水684.36 万m3。泾惠渠灌区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确保高产、稳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容懈怠的重要责任,因而通过节水型灌区建设,对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5.3 建设节水型灌区是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取水于泾河,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其在促进陕西经济转型,实现泾河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泾惠渠灌区在建设节水型灌区过程中,将对管理提出创新性的改革,在用水方面贯彻节水优先,加强科学用水,从协同发展角度将实现多服务功能协同发展格局,打造渭北开放高地,灌区节水型建设是推动灌区改革及举措落实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
6 对策与建议
6.1 立足实际,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提高节水意识
认真贯彻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的方针,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十四五灌区现代化建设目标,把推进灌区节水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基础性、方向性大事来抓,研究制定灌区节水行动方案,综合应用政策、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积极推动农业节水行动全面在泾惠渠灌区落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推动灌区从提高供水能力向更加重视提高节水能力的思想转变。
6.2 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实施灌排工程设施改造与提升,发掘节水潜力
在灌区续建配套的基础上,推进险工险段、卡脖子工程的改造加固工程,实现水源工程的全面改造提升,骨干灌溉渠系及建筑物配套率达到90%以上。逐步进行田间灌溉渠道的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措施,田间节水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同步建设用水计量设施,打造高效灌、有效排、节水节能、智慧美观的现代化灌区。
6.3 以灌区标准化规范化为契机,加强灌区供用水管理工作
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将指标分解到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由管理站、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细化到各用水户,落实到具体水源,进一步明晰水权。科学合理制定水量分配计划,执行取水许可制度,结合用水户种植结构、灌溉面积,确定灌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各条渠道水位及流量情况,提高水量调配的准确性、科学性,接受灌区群众监督,为灌区节水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6.4 加快农业节水体制机制改革
结合实际,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供水成本和农民水费承受力测算分析,合理确定灌区水价水平,激发农民节水动力,既保证农民负担合理,又促进农业节水。在灌区供水终端末级渠系供水环节全面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建立和完善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办法,根据节水量对推广应用工程节水、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等实现农业节水的规模经营主体、农民用水组织和农户实行奖励,提高用水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6.5 加强科技服务,打造灌区节水科技综合平台
建设现代化灌区科研试验基地,推进灌区低产田改造技术、渠道防冻胀技术、水资源优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根据灌区农村土地流转等情况,开展高效节水示范建设试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渠道积极采用管道输水及微喷灌等新技术进行建设。以泾惠渠灌溉试验站为中心,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建成示范园,在此基础上做好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工作。
7 结语
节水型灌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基础性工作,应从保障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泾惠渠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并在实际管理中落实及完善。通过多种工程节水措施、管理节水措施的综合实施后,对灌区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