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别策划:预拌混凝土产业链融合发展(三)

2021-01-18

商品混凝土 2021年2期
关键词:搅拌站砂石高品质

现场互动

1、目前搅拌站普遍存在阴阳配合比的现象,俗话说“存在即合理”,但这种“合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机取巧,对于这种现象如何避免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去避免?如何和质检、监理单位来解释沟通?

观点一

早期出现阴阳配合比,是因为矿粉的应用,很多标准规定了混凝土中水泥的最低用量,所以把矿粉加到了水泥上,造成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用量出现对内和对外的不一样。阴阳配合比有好几种情况,刚才说的使用矿粉使水泥用量变少是一种情况,还有,比如因为客观原因换水泥厂家、换砂石厂家了,没跟施工单位说,这也叫阴阳配合比。因为水泥、砂石变了,其性能与原来的都不一样,按照规范来讲都要做试配,经过各家审查才能行,但这根本就是个错误的概念。

混凝土配合比是搅拌站的核心技术,既然配合比有技术,那么有没有知识产权?有知识产权,那应不应该受到保护?哪个行业都有配方,水泥、外加剂行业都有配方,产生食品都有配方,哪个行业把配方公布到市面上了?为何混凝土配方就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要求这个不能变,那个不能变。变了是为了保质量。

配合比实际上是不应该公开的,这应该是保密的,你都不知道我的配合比是什么,哪有什么阴阳配合比?

再多说几点,关于质量控制,我们要“向内看”,就是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再一个,关于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应该“向下看”,不能都去做“高精尖”,其实解决普通问题要比做“高精尖”重要得多。我们可以把一栋楼做得很精、很好,但是大量的混凝土工程有问题,那一个楼又能代表什么呢?技术创新不是要全搞轰轰烈烈,而是要默默无闻地解决一点点的实际问题。要把混凝土稳定性、坍落度做得很好,这是最难的事儿,要把这个做好,那搅拌站一定做得很好。

再一个要注重工艺革新。目前的工艺太粗糙了,没有一点儿自动化,混凝土原材料检验没有自动化、产品检验没有自动化,过程也没有自动化,怎么可能做出稳定性很好的产品呢?所以要想办法去解决,哪怕只解决一点点,都是进步的。

观点二

说明一下阴阳配合比的出处:

九几年时,施工中出现一个阴阳配合比,就是劳务分包,随后发现把劳务分包变成了扩大劳务分包,扩大劳务分包在合同法中是不允许的。所以桌面上的分包合同就是劳务合同,私下那个劳务合同就是扩大劳务分包,扩大劳务分包无非就是一个钱的多少,阴阳配合比在建筑业中的出现就这么形成的。到搅拌站如何出现的阴阳配合比?本人了解到,首先施工单位要想早拆模,要想把强度提高,在正常前提的情况下,比如 24 小时或 48 小时拆模,但是某些时候拆模时间到但还达不到拆模的强度,施工单位就要查搅拌站的配合比,一看配合比,粉煤灰掺量特别大,因为粉煤灰水化比较慢,凝结时间偏长,因此施工单位认为是因为加了这么多粉煤灰造成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导致到时间拆不了模。这是粉煤灰当中的阴阳配合比;以前北京要求给铁路供应混凝土的搅拌站不允许加矿渣粉,都认为矿渣粉收缩大,铁路建设方对于搅拌站实际使用矿渣粉不管,但是要求所给的资料上不能出现矿渣粉,这样就出来矿渣粉的阴阳配合比。在这当中,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过程中如何能保证,其实还是合同的要求。

现在对于粉煤灰和矿渣粉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了,但搅拌站出现三种计量体系:一、实际生产的计量,二、应付总站检查的计量;三、为了免税的计量。

点评:阴阳配合比是搅拌站的生存策略。

如果说搅拌站还有技术核心,还真就是那配合比。卖外加剂、卖水泥的,配方都是保密的,唯独混凝土搅拌站,配合比要公开。其实不管是甲方还是监理,要混凝土配合比真没什么用处,因为原材料变化,配合比是一定要变的。有的项目部提前半年做配合比,配合比做完了项目部备案,然后出现问题找配合比毛病,那是刻舟求剑。

2、倡导砂石骨料高品质,但在实际应用中恰恰相反,砂石骨料质量多变,谈不上高品质,请分析出现的这种现象?

观点一

个人以为,既然有砂石协会,是否应该从管理层去要求?绿色生产虽然重要,但是产品质量应该更重要,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有些是不可再生的,粗制滥造的产品材料一定是更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本是一个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家的方针就是从原材料的质量保证来保证,严格规定生产质量的供应,各个社会团体和制定的标准在具有完全可行性的前提下,严格把控供应市场使用,尤其是现在“热门”再生骨料有更加严格的使用规定。机制砂本身只是一种加工的形式而已,其质量除了与工艺设计合理和保证有关外,进行破碎加工的“母岩”就是更关键的原料,现在有些加工骨料的企业打着机制砂生产的牌子,将一些不知材料性质或是不能做混凝土结构用的材料进行破碎,用尾矿砂的牌子供应市场,于是一些“垃圾”类的材料就都混到里面了,如碎砖、碎瓷砖、风化的表皮石等等,甚至还会混进一些钢渣类的危险东西。

面对很难用规范管理的不规范的供应市场,首先搅拌站一定要先在采购合同中明确技术参数的要求,约定供应商的供应行为;其次做好进站验收环节的目测检查;同时做好有序的堆放,保证使用间铲车上料的条理性和规范性。这个进场验收环节要用台账记录的形式,以利于做到可以溯源的效果,同时也是证明所进的材料是否都做了对应的记录,这是搅拌站的源头。由于每种材料都具有对应的性质和参数数据,所以也是给试验复试环节提供原始数据的依据。因为多变的材料一定要有对应的复试数据的支持来进行配合比的调整。从保证体系就是进场台账支持复试台账,复试台账支持配合比调整,调整台账的落实才是对客户要求保证的负责。

观点二

机制砂与天然砂,原则来说是加工问题,是社会问题,它与砂出来的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天然砂也有好有坏,比如说原先的山砂,照样有风化砂,也照样不能用。

第一点,母岩种类很多,目前使用合格的机制砂母岩是石灰石岩,机制砂加工企业加工的是什么母岩,应该告诉搅拌站。

第二点,现在不是机制砂的问题,而是尾矿砂的问题,现在是尾矿砂打着机制砂的旗号。如果尾矿砂是一个稳定的尾矿也可以,但目前尾矿砂里掺杂着很多东西,比如在砖头、地砖甚至一些软弱颗粒都在里面,个人建议从加工源头控制。搅拌站处于弱势,上游控制不住,下游也对搅拌站严格要求,所以搅拌站还是要加强自身的控制,因为每一种原材料来了以后怎么去用,是搅拌站的技术问题。

㉖ ㉗ Frederik Swennen(Ed.), Contractualisation of Family Law - Global Perspectives,Springer Publisher,2015,p.14,p.14.

观点三

个人认为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砂石就是高品质砂石。

观点四

个人认为:一是现在对于高品质骨料没有严格的定义。石渣、石屑、石末、石粉,都叫机制砂。对机制砂的定义出现了问题,所以导向上出现了问题。二是评价体系有问题,现在砂石骨料的很多参数都是状态参数,而不是最后的判定参数。

用机制砂做低碳混凝土的技术是存在的。大家应该有一个心态和思路——机制砂是好东西。目前国家相关标准是一个最低门槛,大家对机制砂的定义和要求的认识有所不同,现在相关国标的一些筛分、破碎的参数,都是从矿山、冶金、能源、化工的破碎标准搬来的,跟我们混凝土需要的高品质砂石骨料真不是一个东西,如果再用这种思路来做骨料的话,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要做高品质骨料,从标准、装备、工艺工法等各方面都要努力。

砂石骨料企业也要进行品牌式建设,没有砂石骨料的品牌,就没有一个基点来支撑混凝土的优质发展。

观点五

提问是为什么在市场上买不到高品质的骨料。刚才的讨论都忽略了市场环境和资源垄断性的问题。搅拌站若能买到好的,能不买么?现在的情形是,搅拌站明知这个材料不合格,但不买这个材料就买不到了,所以先买回去再说。现在不是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骨料,但是资源控制在极少数人手中。

但个人认为觉得随着混凝土的量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大家的意识持续往这方面推动的话,确实会改变这种状况。这几年,我国整体机制砂的水平也在往前走,原来还要更差的。

目前全行业都面临环保问题,在推进环保政策的过程中,搅拌站在用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之前搅拌站采用水洗砂的方式,因为没有环保管废水排放,所以洗完砂水排掉就好了,絮凝剂也就不需要了,砂子出来质量基本是稳定的。环保政策出来后,洗完砂的水不能直接排放了,就出现了絮凝剂的问题,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絮凝剂的问题,解决了问题砂的质量又稳定了。以后可能又出什么政策,又会导致一新问题的出现,就会有一个出现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

点评:现在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用机制砂,或者说是高品质机制砂的界定,基本技术体系已形成,这次国标出台以后,对机制砂的定义越来越清晰,高品质骨料的技术体系也已经很明确了。关于机制砂,目前建工口的标准和中国建材联合会砂石协会的标准已经出台。大家是否学习过?是否用过?所以还是号召大家要加强学习,新标准出来得学习和研究。

3、有时候施工方要求混凝土要自流平,要大流动度,这变相增加了混凝土配制难度,那么要求这么大的坍落度,如何保障混凝土工程实体最终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对于施工现场来说,坍落度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词。现在的工程和以前的工程不太一样,结构里的钢筋比以前密得多,有时振动棒都插不进去的位置也很多。有的柱子里面有型钢,混凝土下去的空间有时都不到十公分。本人对坍落度的控制(仅供参考),对于密集的结构、难施工的结构,若是底板,要求坍落度小一点,180~200mm;顶板结构要厚一些,坍落度可以大一点点;楼板要再厚一些,就要求坍落度再大一些。个人的评价方法是看混凝土浇到结构的堆高情况,打到结构中,堆高在 10~15 公分以内,是比较好的状态,如果堆高在 30、40 公分,那工人不愿意使用这样的混凝土,而且这样的混凝土在现场的堵管风险非常大。

我们对混凝土坍落度有一个认知,总是认为坍落度大了混凝土不好,因为混凝土的流动性和黏聚性确实存在矛盾关系,以前的混凝土坍落度大,那黏聚性肯定不好,但现在有混凝土外加剂,还有一些优质的骨料,可以做到混凝土坍落度达到 230~240mm,它的黏聚性依然很好,再通过良好的施工、养护,混凝土实体可以不裂的,耐久性也不错。

4、目前很多混凝土搅拌站设计的坍落度是 140~180mm,可很多施工现场要求达到 200~220mm,达不到就不施工。而监理又要求按设计的标准来配制混凝土,否则不让搅拌站开盘,对于这个问题,请问专家们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现在的混凝土和以前的混凝土不一样了。设计规范中要求的 (160±20)mm 的坍落度,它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混凝土的黏性。因为我们现在强度等级高了,使用外加剂,而且水泥细度也提高了,使得混凝土的黏性提升了。如果混凝土黏性提升了,振动棒的影响范围会就越来越小,去年有工人在工地上演示了一下,比如坍落度在 180~200mm(坍落度已经很大了),工人把振动棒插进混凝土后,只有十公分的范围是在振动的,边上是不动的。这里提一个词——混凝土的柔软度(这不是专业的说法),若混凝土是相对松软一点的,那工人也喜欢的。所以个人感觉这是施工方和搅拌站对混凝土坍落度认识的一个差异。

结束语:

融合发展,形成品牌,才有出路。

祝以预拌混凝土产业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融合发展,前程似锦!

猜你喜欢

搅拌站砂石高品质
浅析砂石材料质量对道路建设的影响
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运行成本管理的探讨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搅拌站循环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建筑砂石骨料的应用分析
既要高品质,也要接地气——上海歌剧院发布2018年演出季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大型强制间歇式沥青搅拌站转场快速拆装施工工法
山推建友HZS100D混凝土搅拌站顺利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