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对策

2021-01-18方美清王明艳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环境景观盐城市景观

方美清,王明艳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农村水环境景观是指农村区域内由水体和周边景观元素共同组成的景观,是农村自然环境的重要景观形态,能直接展现农村区域的生态、文化、风俗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党中央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要求及实施路径。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部门制定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指出,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农村整治、村庄清洁的行动。围绕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从深层次上解决“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根本[2- 3],并提出加快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4]

优美的农村水生态环境景观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重要要素,是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盐城市先后提出“生态立市”、“五个一”战略,出台了《盐城市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农村河道整治。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对盐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弹性社区具有重要意义,是盐城市解决农村问题、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现状

盐城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江苏中东部,东临黄海,素有“百河之城”的美誉。全市境内水网密布,河渠纵横,拥有着丰富的水环境景观。盐城市现有河道13.97万条,总长8.2万km,渠道7.4万条,总长7.6万km,水环境总面积占全市市域的12.5%。[5]我们通过调研发现:①农村水环境景观总体规划有待提升,水环境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构不完整、适应性弱,水环境功能区保护欠缺,水环境景观空间的整体性差、破碎化程度高,缺乏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景观植被单一,杂草丛生,景观美学质量低下;②农村水环境景观中部分河渠驳岸硬化明显,阻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效循环,水体下渗受阻且流通性差,生态流量较低;③水系统生态功能不足,水环境景观自我修复能力和河流自我净化能力弱,局部存在黑臭水体,部分水体有悬浮颗粒物、有机污染物及Mn、Pb、Cu等重金属和P、N等污染物[6];③农村水环境景观保护机制不完善,水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和监管不到位,存在水环境景观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大面积使用,部分农田灌溉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繁殖迅速,农事劳作的固体废弃物未集中处理。

2 治理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治理要顺应当地水环境的历史脉络,对接盐城市的“两纵九横”总体水网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遵守生态优先原则,优化生态治理技术,强化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生态建设。尊重农村水环境景观的自然属性,理清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生态因子及现状,进行整体规划,关注水环境景观的承载力,促进各要素之间的调节与共存,深化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的实施,提高水环境中绿色基础设施与景观生态修复的关系,最大程度保护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空间整体性和连续性,分层次处理盐城市农村的社区生活景观、农田生产景观和郊外原野景观,构建稳定、安全、和谐的水环境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充分发挥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生态修复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7]

2.2 科学发展原则

围绕盐城市农村水环境建设基础,深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目标,进行超前意识的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划,做到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合理进行农村水环境景观设计和水环境资源管理,实施“治、建、监、管”多重并行,深化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与环境保护、防洪排涝、雨水调蓄、生态修复、文化营造、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共同建设,构建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综合发展机制。[8]同时,立足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承载力,统筹好建设发展时序,为农村水环境景观的发展预留空间,增进农村水环境景观与当地农村的社区空间、生产空间、郊野环境等协调共存,构建生态的弹性社区景观。提高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污染治理标准,优化农村水环境景观监测及管理内容,形成良好的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体系。

2.3 以人为本原则

恪守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农村景观的自然法则,深化广大村民作为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注重盐城市广大村民在农村生活景观和生产景观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到村民与农村水环境景观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处理好水环境景观的美景度与亲水性、水环境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和参与性、水环境景观生态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水环境河道驳岸的可达性、水环境植物(含水生植物、生产性植物及其他陆生植物)给人“五感”的交互性和康复性等内容[9],同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景观和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条件,改善弹性社区的环境,让广大村民与水亲近、与景融合,共建人水和谐、人景共生的动态发展。

2.4 因地制宜原则

尊重场地精神和地域文化,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景,以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为空间载体和传播媒介,结合当地四通八达的水网及其自然环境条件,提高水环境景观识别性,凸显“百河之城”的景观意象、文化魅力。同时,将盐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典故、红色故事、风俗民情等融于农村水环境景观之中,增进对盐城市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展示与传承,加深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品牌建设,构建“一村一品”的农村水环境景观[10],构筑“乡风文明”的弹性社区人文环境,提升村民对水环境景观的空间认知感和乡土归属感。

3 治理策略

3.1 创新政策,强化综合治理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要做到创新政策理念、加强政策领导、深化政策实施,坚持生态治理、融合发展,多部门、多政策、多主体齐抓共管,系统推进农村水环境景观的长效治理和保护监管,缩小城乡水环境“二元分治”现象,实现城乡水环境管理的“同频共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立法、细化标准,制定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管理法规、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污染防治实施细则、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设计及建设准则、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盐城市弹性社区建设规范等。同时,统筹各管理部门,优化管理力量,强化领导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开展盐城市的县、乡、村各级相关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提高管理者和居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有序安排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治理及建设项目,关注实施步骤,监控实施效果,构建“管理部门多方化、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的农村水环境景观综合治理模式。此外,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农村水环境区域,综合选用水环境景观营造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强化净化技术、水环境动力调控技术、水环境基底改善技术进行农村水环境景观的重点整治[11],促进农村水环境景观及村容村貌的振兴,构筑盐城市的“秀水乡村”。

3.2 整体规划,构建安全格局

科学制定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总体规划和农村弹性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农村的居住社区、生产景观、郊野区域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结构,提升农村水环境景观的功能模块,促进水系连通与循环,提高水环境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适应性,打造盐城市的“活水乡村”。积极加强对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综合治理及资源配置,强化治理农村水环境生活景观,消除现存黑臭水体、净化修复水系,解决污染问题症结,合理开发农村区域的农田水利和生产景观,降低人为因素对农村郊野区域景观的干扰与破坏,营造干净清洁的小流域水环境景观,以点带面、串点成面,使农村水环境景观斑块合理镶嵌于自然生态基质中,提高农村水环境景观的丰富度,提升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环境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互通相连的农村水环境景观河网生态廊道,营造“弹性的生态社区”,构建田、水、路、林、村“五位一体”的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3.3 生态设计,营造弹性景观

立足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现状,保留农村水环境景观核心源地,保护农村长期演变的适应性景观形态和历史古迹,以湖为心、以河为脉,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和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手段,对水环境景观的空间形态、植物群落、活动场地、文化特色、绿色设施等提升设计,合理运用绿心式、蓝带式、环状圈层式、楔形放射式、网络连接式等设计模式进行水环境景观营造,激活潜在的生态关键节点,实现点源治理逐步过渡到面源保护[12],营造出农村弹性社区的场地精神、文化内涵、村落风貌相吻合的生态景观,完善弹性的社区环境,构建盐城市的“美水乡村”。依托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不同场地功能,合理划分为农事生产区、生态林地区、生态湿地区、休闲观光区、郊外原野区等区域;结合水环境场地地形的塑造,优化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空间设计,创造出适应性生态空间、多元性体验空间、创意性文化空间、立体性植物空间;合理搭配农村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协调好水环境景观中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分布形式、种植密度及群落层次,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绚丽多彩的植物景观;加强水环境景观中河道生态驳岸设计,减少硬质化铺装的使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盐城市生态宜居的美丽田园乡村。

3.4 提升服务,完善基础设施

综合运用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建设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中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升其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海绵农村、弹性社区”,完善弹性社区的功能,营造盐城市的“净水乡村”。

结合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设计,深化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态滞留池、透水性铺装、生态驳岸、绿色屋顶等生态基础设施[13],进行农村水环境的多级处理,实现农村水环境景观的各种污染物净化和雨水收集再利用,提升水环境景观自我净化能力。优化配置农村水环境景观中的垃圾箱、垃圾回收点,有效收集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合理使用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方式,增进水环境景观的节水效能;完善河湖生态养殖和农村圈养的设施,规范污水的排放,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降低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提高农村水环境中河道防洪标准,局部农村河道进行清淤处理,提升河底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增设休息设施,提升水环境景观的观光休憩功能;充分利用乡土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出高效生态的植物群落,建立以改善水质为目的植物生态系统,营造出河道生态带、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生态净化塘等[14],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提升水环境景观自我生态修复能力,营造“蓝绿”交融的水韵绿廊。同时,通过政府的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大农村水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药化肥的技术改良和垃圾污染处理技术的研发,推广垃圾分类,提升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固体废弃物等垃圾的二次利用。

3.5 彰显文化,展示地域特色

历代盐城人在当地农村水环境中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印记,形成盐城市农村水环境特有的传统文化,构成农村水环境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依据盐城市各个农村的特质,对接农村阡陌纵横的水网,以水环境景观空间为展示载体,运用隐喻、再现、象征等设计手法,将盐城市特有的“红、白、蓝、绿”四色文化、风土人情、经典故事、节日庆典等融合于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之中,设计出充满趣味的典故长廊、文化广场、水上观光、亲水平台等文化活动区域,展现弹性社区的精神内涵,营建盐城市的“亲水乡村”。同时,利用农村水环境景观中的农作物和农田景观,凸显景观意象,展现农村的农业生活场景、农事风俗和文化记忆,并结合当地文化典故,构筑以盐业制作、新四军抗战、淮剧艺术、香火戏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小品和以范仲淹、陆秀夫等为代表的文化人物雕塑,加深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空间形象,提升农村的文化建设,提高盐城市广大村民的生活自豪感。[15]此外,结合互联网、智能交互等技术媒介,增进村民与水环境景观的互动体验,既可提升科普教育,也可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建乡愁的共鸣。

3.6 精细管理,健全河湖管制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保护监管、污染监管、治理监管和建设监管,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现象,实现盐城市农村水环境的政治振兴。

构建完善的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管理机制,细化管理内容,健全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建立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污染反馈及举报机制,深化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处罚机制。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进行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智能化管理[16],搭建盐城市农村水环境及景观监测中心,建设盐城市农村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农村水环境景观实时监测系统、农村水环境水质污染预警监测系统、农村水环境景观保护预警监测系统、农村水环境雨洪预警监测系统等,加强农村水环境景观的美景度评价和水质监测评价,致力建设盐城市的“智水乡村”。加强水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提高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严禁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严禁随意丢弃农业生产的农膜、塑料废弃物等垃圾,激励居民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治理和保护[17];强化企业责任,严禁偷排工业废水,加强工业污水处理的检查,鼓励公众监督;在湖长制、河长制实施的基础上,深化当地村民的角色,实施盐城市农村区域负责制,将农村水环境景观的保护及治理落实到个人,强化责任,提升农民自治能力。

4 结语

农村水环境景观是农村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生活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水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对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治理研究,能让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呈现水秀景美、天蓝地绿的“颜值”,促进盐城市农村水环境景观的全面改善,助力生态振兴的深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盐城市农村水环境和“三农”的全面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这既是实现盐城市乡村“生态宜居”的必然要求,又是进行盐城市弹性社区建设的关键举措,对“四新盐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期待本研究能为其他城市的农村水环境景观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环境景观盐城市景观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沙子的景观
被“忽视”的角平分线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
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规划与建设问题初探
浅谈竹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