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视患者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的预后情况分析

2021-01-18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辽宁丹东118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4期
关键词:准分子屈光皮瓣

丹东市第一医院眼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近视患者共150例(300眼),根据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100眼),比较微型上皮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组、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指数及角膜刺激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d:PRK组、LASEK组、Epi-LASIK组疼痛指数依次下降,P<0.05;术后1d:Epi-LASIK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2d:PRK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3d:各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缓解术后眼部疼痛及角膜刺激症状方面,Epi-LASIK治疗近视患者的预后情况较为理想。

角膜屈光手术是矫正视力的重要方法,其中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较多角膜组织可有所保留,是当前广受患者及其家属认可的术式之一。但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容易引起疼痛及不适,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本研究比较Epi-LASIK、LASEK、PRK三种方法的临床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共150例(300眼)。根据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分为三组,PRK组、LASEK组、Epi-LASIK组患者各50例(100眼)。PRK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32岁,平均(25.5±5.4)岁。LASEK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3岁,平均(25.7±5.0)岁。Epi-LASIK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30岁,平均(25.6±5.2)岁。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Schwind阿玛仕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PRK组选择ORK-CAM软件的PRK模式进行切削,LASEK组和Epi-LASIK组选择ORK-CAM软件的AF模式进行切削,设定频率500Hz。光学区设计:-3.00D以下者设置光学区为6.8~7.0mm;-3.00D以上者设置光学区为6.3~6.5mm。术中激光量设计:以主流手术LASIK的激光量为准,PRK组激光量增加5%~10%,LASEK组和Epi-LASIK组激光量减少5%~10%。

PRK组:术眼常规铺巾、麻醉,使用开睑器开睑,平衡盐冲洗液冲洗角膜,利用三角海绵擦干后,应用准分子激光仪行激光切削角膜上皮。

LASEK组:行表面麻醉,于角膜中央处采用直径8.0mm的上皮环钻钻开角膜上皮,滴入20%乙醇溶液0.2mL,基质与角膜上皮分离后,平衡液冲洗,分离上皮制作上皮瓣,行激光切削,促使角膜上皮瓣复位。

Epi-LASIK组:行表面麻醉,应用微型角膜上皮刀制做上皮瓣后,去除上皮瓣,利用准分子激光消像差模式行激光切削,冲洗瓣面及基质床,角膜瓣复位,并吸除水分。

1.3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d、2d、3d、5d的疼痛指数及角膜刺激症状情况。疼痛指数评定标准,0~3级分别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P25,P75)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三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疼痛指数对比

PRK组、LASEK组、Epi-LASIK组术后1~3d疼痛指数依次下降,P<0.05;术后5d疼痛指数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疼痛指数对比[M(P25, P75)]

2.2 角膜刺激症状对比

术后1d,Epi-LASIK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低于LASEK组与PRK组,P<0.05;术后2d,Epi-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低于PRK组,P<0.05;术后3d,Epi-LASIK组、LASEK组、PRK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d,各组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角膜刺激症状的对比[n(%)]

3.讨论

临床上,角膜屈光手术因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等优势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其中,PRK、LASEK是早期推出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均以基质深层切削为主导。近几年,角膜屈光手术方式不断优化,并有向表层切削回归的趋势,代表性术式即为Epi-LASIK[1]。但表层切削手术术后上皮缺失会使高敏感性神经末梢暴露,同时受泪液中炎性因子刺激,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现象,继而可对手术预后情况产生不良影响,故多数患者不愿选择表层切削的手术方式治疗疾病。

角膜屈光手术的关键在于制作一个激光切削后能够立即完整覆盖角膜基质的活性上皮瓣,有效重建上皮屏障,阻止泪液中细胞因子对角膜基质的刺激作用。活性上皮瓣是表层切削的最大优势,高活力上皮瓣亦是天然的生理屏障。目前,PRK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已长达30年之久,其主要利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前表面,实现减少角膜前表面弯曲度的目的。LASEK和Epi-LASIK属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最初均源于PRK。现阶段,临床对于PRK、LASEK、Epi-LASIK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相较于PRK,LASEK具有更少的不适感、恢复速度更快。大多数学者也一致认为在缓解术后疼痛、加速视力恢复方面LASEK和Epi-LASIK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2]。但也有报道指出[3],并未有明确研究结论可以证实LASEK显著优于PRK。理论上,活性上皮瓣的保留不仅可以减轻疼痛,也能促使手术安全性显著提升。不过,LASEK与Epi-LASIK的切削深度存在局限性,其中LASEK的缺陷是操作复杂,术后无法完全杜绝疼痛发生;Epi-LASIK与LASEK有着相同的操作程序,但复杂性也有所增加。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PRK组术后早期疼痛感较明显,角膜上皮愈合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Epi-LASIK组术后1d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优于其余两种方式,虽然LASEK与Epi-LASIK同样保留了活性上皮瓣,但乙醇制瓣对角膜上皮产生了毒副刺激作用,造成术后细胞反应加重,故缓解疼痛效果不如Epi-LASIK。各组大多数患者术后5d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故组间疼痛指数、角膜刺激症状情况的比较差异不明显。

综上所述,PRK、LASEK、Epi-LASIK三种手术在术后疼痛指数、角膜刺激症状方面存在差异,相较而言,Epi-LASIK缓解术后眼部疼痛及角膜刺激症状的效果更为理想,有助于改善近视患者的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准分子屈光皮瓣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患者水平垂直融像功能变化(中)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308 nm准分子光联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护理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临床研究
308nm准分子光治疗36例白癜风患者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