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M 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01-18福建省龙岩市博爱医院骨科福建龙岩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博爱医院骨科 (福建 龙岩 364000)
内容提要:目的: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CPM机康复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75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康复效果。对照组(37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38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CPM机康复。对比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结果:实验组关节活动度为(95.24±4.32)°、HSS评分为(86.17±3.21)分,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CPM机康复,能够对关节粘连加以预防,加快膝关节的恢复速度。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属于重建关节的有效方式,以保证疼痛感消除,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重建稳定关节,使关节运动功能得以恢复与改善[1]。此术式治疗目的就是保证膝关节功能的良好性,缓解膝关节疼痛程度,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在行手术治疗后,患者需积极参与持续被动运动,即CPM。此类康复训练会对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产生直接影响[2]。术后尽早介入CPM即可使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并发症也随之减少。基于此,文章将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CPM机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8)。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93±5.54)岁;实验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75±5.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数据经比较未见差异,视为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完成手术治疗后将患者送至病房,使用中药封包热敷方法,使腰部获得0.5h治疗。在术侧下肢垫枕,将患肢抬高15~30°。待麻醉苏醒以后,患肢即可接受背屈联系(练习)和踝关节背伸联系(练习),每天300~500次。另外,要展开(进行)股四头肌等一系列的长(等长)收缩练习,每天5~10组,每组为10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s。在术后1~3d,患侧需继续开展踝泵练习以及长(等长)收缩训练,每天前足(5~10组),每组为1次(10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s。将患膝平放,将枕头垫在小腿或者是踝下部位,将2.5kg的沙袋压在膝上,每天两次,每次时间为15~30min。在健肢的帮助下,使患者的患肢能够自主助力直腿并抬高,且与床面距离20cm,每天练习3次[3]。患膝应主动屈伸练习,患者卧位需保证患侧的足跟与床不离开,屈膝保证疼痛(可)耐受,每天3~5组,每组5次。如果是床旁坐位,要求健肢位于患肢上,且患肢屈曲,由健肢下压,进而自主助力并且屈膝,每天练习5~10组,每组10次[4]。在引流管拔除以后,应接受医务工作人员指导可床旁坐或者是站,每天2次,每次10~15min。经训练后进行冰敷处理,每天2次,每次0.5h。术后4~7d,患肢直腿抬高次数应适当增多,每天5~10次,并适当增加患膝屈曲角度,在与上肢力量训练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利用扶助行器并下地行走,并增加次数与距离。于术后8~12d,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与肌力训练要增加,尽可能保证膝关节的屈曲度大于90°,且能够坐椅。患者可手扶护栏并进行下蹲训练和行走训练[5]。需要注意的是,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确保患者可以耐受。
实验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CPM机康复,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并联合应用CPM机康复训练。CPM机能够在连续且匀速的被动活动之下,使关节软骨与周边韧带、肌腱愈合速度以及再生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粘连疤痕组织得以松解,并且活动范围控制在-5~115°[6]。在术后3~12d联合CPM机进行训练,每天两次,每次持续0.5h,且开始活动的范围在30~60°,可每天增加5~15°。同时,每次训练初始角度可以比上次训练最大角度小15~25°,直到患膝关节的屈曲度在105~115°,并且伸直0°[7]。
1.3 评价指标
对实验组、对照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等多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两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康复结果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关节活动度、HSS评分)选择使用(±s)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P<0.05的时候,即可证实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1。
表1.实验组、对照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分析(±s)
表1.实验组、对照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分析(±s)
images/BZ_68_1287_520_2303_677.png组别 例数 关节活动度 HSS评分实验组 38 95.24±4.32 86.17±3.21
3.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属于全新膝关节疾病(膝关节疾病终极)治疗的技术,可对晚期膝关节病痛问题加以解决,进一步优化患者生活质量。伴随此术式的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关节活动受限与疼痛等对患者功能恢复均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想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速度,CPM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8]。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CPM属于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避免制动所引发的关节挛缩问题,有利于更好地修复关节软骨、肌腱与韧带等,使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得到改善,更好地消除肿胀与疼痛表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而在术后早期实施CPM训练,也能够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尽量降低瘢痕对于膝关节被动活动度限制程度。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与CPM机康复相互结合,可使其关节更稳定,关节周边肌力也更平衡,有利于体力恢复[9]。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以常规康复训练为基础,联合应用CPM机康复训练,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证实,CPM机在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为此,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借助CPM机进行康复训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CPM机运转期间,要将引流管夹闭,避免受负压作用影响出现吸引管内部血液与润滑液回流的情况,在停机后即可将引流管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