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分析
2021-01-18三明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建三明365000
三明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福建 三明 365000)
内容提要:目的:评价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4月在本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采集140份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组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检验结果得知,观察组的警报提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的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检查结果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检验值均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检验值对比无统计意义,结果P>0.05。结论: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将两种检验方式结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科中最常规的检验项目之一,其检验内容主要针对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变化进行统计,血常规检验可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能为临床进一步展开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目前医院血常规检验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检验技术是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1]。为了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种检测手段的检验价值,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来本院检验科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研究,收集其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检验标本收集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4月,对来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展开研究,收集140份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70份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组70份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血液标本对象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22~70岁,平均(45.96±5.33)岁,2组患者的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接受血常规检查;所有受检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年龄>20岁;符合血常规检查标准。排除标准:认知沟通障碍;严重传染病;精神疾病史等。
1.2 检验方法
检查前叮嘱所有受检者禁食13h,禁饮7h,并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接受血液采集,抽取肘静脉血2mL装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中轻轻摇晃,将血液混匀后在2h内送检,对照组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显微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型号为CH30,将混匀后的血液标本采取瑞氏染液染色,然后将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大小、类型及数量等,切记显微镜检查前一定要检查和校准仪器,对质控品测定[2,3]。观察组采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型号为sesmex XN-550,仪器经过校准,对质控品测定在控后进行样本检验,分析其血液各指标[4]。
1.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种检查结果,分类统计其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检测值,对比计算其平均值。
判断标准: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的任一指标发生改变但分析仪未提示报警说明没有出现RBC<1.9×1012/L或>14.5×1012/L;WBC<3×109/L或>15×109/L;PLT<60×109/L或>300×109/L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和处理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描述形式用百分比(%),检验用χ2,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用(±s),行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对细胞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比
数据对比显示,对照组检查结果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的检测值均比观察组高,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检测值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种检查方法对细胞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比(±s,%)
表1.两种检查方法对细胞指标的检测结果对比(±s,%)
组别 标本数(n)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观察组 70 21.16±1.44 8.11±1.01 2.22±0.78 0.45±0.17 61.55±8.22对照组 70 25.81±2.84 10.96±1.72 3.74±1.19 0.98±0.22 62.22±7.19 t 12.2180 11.9546 8.9379 15.9491 0.514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6079
2.2 两组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警报提示阳性例数为21,阳性率为30.00%,警报提示的阴性率为70.00%(49/70),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的阳性率为15.71%(11/70),阴性率为84.29%,两组检验结果的阳性率比较,观察组的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0509,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医疗设备和技术随之不断更新和提高,给临床检验和治疗带来了较多便利,使得人们的疾病能尽早被发现和治疗,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临床检验的目的是检查患者身体内隐匿的疾病,而血常规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其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想而知。血常规检验是采集患者的血液对血细胞数量及形态等进行分析,其检测结果能直接反映患者的病情状况,用于医师的临床诊断,因此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很重要[5]。
血常规检验手段有很多,最开始常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此方法能借助显微镜直观的看到细胞形态和数量,检测的准确性较高,但是其缺点是检查过程中需要检验人员注意对标本进行长时间检测,耗时长、工作量大,另外无法准确检查时段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差异,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因此检查应用范围受限[6,7]。随着检验技术的优化和更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并且被广泛应用在血常规检查中,此检查技术是利用仪器的电学原理和光学原理来分析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形态,此过程实现了自动化计数和鉴别,不仅检测速度快,还能减少检验工作量,但是此检查技术的缺点是很容易出现细胞识别错误现象,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8,9]。两种检查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血常规检查中发挥各自的检验价值。本研究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涂片细胞形态血检查)中各项细胞指标检测值结果均比观察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的结果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中性粒细胞检验结果对比无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检验的警报提示阳性率比对照组结果高,对比差异有意义,由此数据差异可以证实两种检查方法均可取得一定的检测效果,两者相互弥补缺点,共同发挥各自优势,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但是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才能高效地提高质量的检验水平[10]。
综合上述,血常规检验中选择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均有各自较高的检查结果,为了临床准确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可将这两种检验方法联合应用,扬长避短,实现较高的细胞异常阳性检出结果,值得临床深究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