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疗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1-01-18刘松华李明灯陈艳斌刘钢涛
刘松华,李明灯,莫 湘,陈艳斌,刘钢涛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之一。该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高达6.53%~16.7%[1-2]。该病病程长,呈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处理及心理干预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笔者采用姜疗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胃虚弱型IBS-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梧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脾胃虚弱型IBS-D患者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8~64岁,平均(36.75±6.0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2.81±1.05)年。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38.15±6.8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2.65±1.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标准的IBS-D诊断:近3个月内每个月发作,至少3 d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且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的情况:①排便后症状有所改善。②发作时伴随排便次数的改变。③发作时伴随排便性状的改变(糊状便或水样便≥25%,坚硬/块状便<25%)。诊断前至少6个月内曾有1次发作且目前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3]。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脾胃虚弱证的相关标准诊断[4]。主症: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脘闷不舒;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次症:腹部隐痛喜按;腹胀肠鸣;神疲懒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18~65岁;最近2周内未接受IBS-D相关药品及中医外治治疗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及病史者;有心、肝、肾等严重病变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者。
1.5 中止标准 患者依从性差,不按照研究治疗者;研究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与该病非相关的意外事故,或严重不良事件而无法继续完成本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匹维溴铵片(ABBOTT LABORATORIES LIMITED,注册证号H20160396)口服,每次50 mg,每日3次,用餐时服用。疗程为1个月。
2.2 观察组 给予姜疗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①参苓白术散加味组成:党参片15 g,茯苓12 g,白术12 g,山药12 g,炒白扁豆12 g,薏苡仁15 g,莲子10 g,桔梗10 g,砂仁6 g(后下),甘草片6 g。辨症加减: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干姜、肉桂;湿盛,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久泻,气虚明显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肾虚,五更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中药由中药煎药室统一煎煮,每剂煎至400 m L,分早晚2次饭后2 h温服。②姜疗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确保施治部位皮肤无创伤及过敏情况,清洁皮肤,用甘油充分润滑剑突至耻骨联合及平脐旁开5寸皮肤,平铺纱布,取提前准备的约1 kg鲜姜绒,覆盖任脉及两侧肝经、胃经、脾经区域,将40 mL的温姜汁均匀浇在姜绒上,其上放置适量艾绒并点燃,连续燃烧3次,以灸后患者感觉施治皮肤温暖为宜。每周治疗3次。疗程为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主症和次症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主症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分别计为0、1、2、3分,舌脉不计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5]。临床痊愈:腹泻、腹痛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腹泻、腹痛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率<95%;有效:腹泻、腹痛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率<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程度<30%。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 45 15.87±2.78△ 5.78±1.56△▲对照组 45 15.60±2.69 7.98±1.89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常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大便性状异常,便后可缓解等为临床表现。临床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和不定型(IBS-U)4种亚型,其中以IBS-D最为常见,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胃肠道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异常、遗传因素、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6]。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药,主要以止泻药、益生菌、解痉药、抗焦虑药等改善症状。
中医并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该病病因有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内伤七情、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景岳全书·泄泻》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由此可见该病病因关键为脾虚湿盛,进而导致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从而造成泄泻[7]。故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治疗该病的重要原则。姜疗所用的艾叶味辛性温,能通达十二经络,激发阳气[8]。生姜味辛,能散风寒,畅脾胃,除泄泻。隔姜灸覆盖任脉及两侧肝经、胃经、脾经区域相关穴位,能舒张胃肠道血管,增加血流,加强肠道的吸收能力,抑制过亢的肠蠕动。参苓白术散加味方以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以山药、炒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补脾除湿为臣药,砂仁醒脾化湿和胃为佐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为使药。临证见久泻不止、中气不足者,加升麻、柴胡、黄芪以补中益气;脾虚及肾、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以温肾固摄;腹痛喜按、畏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脾虚湿盛者,加苍术、厚朴、藿香、泽泻以加强健脾燥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加味具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胃肠道分泌及吸收、修复黏膜等作用[9]。黄曜勇[10]研究显示,应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IBS-D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赵玉洁等[11]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可缓解患者腹泻情况,降低血清脑肠肽水平,改善直肠功能。本研究中姜疗由外达内,疏通经络,激发阳气,畅达脾胃,达到温阳固肠止泻之功;参苓白术散加味内服,可祛除内生湿浊,渗湿健脾,使“脾旺不受邪”,两者合用,内外施治,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综上所述,姜疗结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以后应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选择更多的疗效指标,完善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