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隔药腹灸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1-01-18毕文卿何庭槐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4期
关键词:灸法绝经期例数

毕文卿,何庭槐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降低导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1]。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较单纯灸脐,对整个腹部(6条经脉)进行大面积施灸,配合中药糊剂辨证外敷,即辨证隔药腹灸,临床效果较好。本研究旨在探讨隔药腹灸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妇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灸组和脐灸组,每组40例。研究过程中,脐灸组脱落1例。腹灸组平均年龄(47.88±3.82)岁,平均病程(8.43±3.95)个月。脐灸组平均年龄(48.23±3.67)岁,平均病程(8.65±4.0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制定[2]。症见月经紊乱、阴道干燥、潮热汗出、关节疼痛、情绪异常、记忆力减退等病变;辅助检查:血清雌激素(E2)水平下降,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FSH/LH>1。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中绝经前后诸症的诊断标准制定[3]。症见月经紊乱或停闭,潮热汗出、情志烦躁、焦虑易怒、烘热、腰背关节痛、失眠耳鸣等;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尚正常或偏小。③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绝经前后诸症的证候分型拟定[4]。阴虚证:经断前后,月经紊乱,经色鲜红,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口干,便秘,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证: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暗,精神萎靡,面浮肢肿,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阴阳俱虚证: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舌淡、苔薄,脉沉弱。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55岁;过去1年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延期或提前≥7 d;过去1年至少2次月经未至,或闭经超过2个月,但≤1年;无激素疗法强制性适应证。

1.4 排除标准 有腹部皮肤溃破,湿疹或严重皮肤病,或对外涂药物过敏者;合并卵巢肿瘤者;子宫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者;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近2周接受其他疗法者。

2 治疗方法

2.1 腹灸组 给予隔药腹灸法。腹灸药粉由自拟经验方配制。阴虚证型(滋阴清热方):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牛膝、百合、麦冬各10 g,茯苓15 g,桔梗5 g;阳虚证型(温肾补阳方):熟地黄、泽泻、杜仲、菟丝子、牛膝各10 g,淫羊藿、肉桂、炮附片各5 g;阴阳俱虚证型(阴阳双补方):熟地黄、山萸肉、麦冬、茯苓、女贞子、何首乌、牛膝各10 g,当归15 g,菟丝子12 g。每个处方研粉分成小包,每包50 g。患者仰卧,选取腹部区域,上至前正中线脐上4寸,下至耻骨联合,左右至腹部旁开6寸,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辨证选方,以蜂蜜及温水调成糊状,涂敷在腹部上述部位,厚约0.3 cm;铺桑皮纸,放置腹部龙骨铺灸器,上铺姜泥,高约3 cm;在姜泥上放置艾绒,高约2 cm,从四角及中心点燃艾绒,待患者感觉较烫不能忍受时去掉艾绒,更换艾绒灸下一壮,共灸2壮。每次治疗时间约45 min,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

2.2 脐灸组 给予脐灸法。脐灸药粉及辨证给药同腹灸组。药粉以蜂蜜及温水调和制作成直径约5 cm、厚1 cm的药饼;利用特制模具,将艾绒压制成高3 cm、底面直径3.5 cm的圆锥形艾炷。患者仰卧位,神阙常规消毒,将药饼放置于神阙(肚脐)上,药饼上放置艾炷并点燃尖端,燃尽后更换艾炷,共灸2壮。每次脐灸时间约25 min,每周灸5次,休息2 d,连续治疗8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采用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MRS)评定,该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泌尿系症状3个维度共11个问题,每个问题得分为0~4分,共0~44分,总分越高表示相关症状越严重[5]。②生活质量:采用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MENQOL)评定,共有29个问题,每个问题得分为0~6分,共0~174分,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6]。③血清性激素水平: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取静脉血,检测血清FSH、LH、E2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结合MRS评分,运用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症状改善率评定疗效。症状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改善率≥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状改善率<95%;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症状改善率<7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症状改善率<30%。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M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MRS评分逐渐降低,且治疗8周后腹灸组MRS评分低于脐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4周后比较,*P<0.05;与脐灸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4周后评分 治疗8周后评分腹灸组 40 19.45±5.22 13.35±5.44△ 7.53±1.78△*▲脐灸组 39 19.11±5.47 15.79±5.69△ 11.36±2.36△*

(2)MEN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EN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MENQOL评分逐渐降低,且腹灸组低于同期脐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4周后比较,*P<0.05;与脐灸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4周后评分 治疗8周后评分腹灸组 4070.23±26.1156.41±25.94△▲ 38.25±4.72△*▲脐灸组 3969.86±33.4863.56±26.15△ 49.74±9.18△*

(3)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SH、LH、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SH水平低于治疗前,E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腹灸组FSH水平低于脐灸组,E2水平高于脐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H水平改善均不明显。见表3。

表3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脐灸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SH(mIU/m L)LH(mIU/m L)E2(pg/m L)腹灸组 40 治疗前 42.72±3.06 30.15±6.52 64.53±16.46治疗8周后 32.72±6.07△▲23.60±3.51102.31±14.69△▲脐灸组 39 治疗前 42.56±3.09 30.23±7.25 65.74±15.78治疗8周后 40.31±11.29△ 26.10±6.00 87.57±15.22△

(4)临床疗效比较 腹灸组愈显率为85.0%(34/40),高于脐灸组的59.0%(2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现代医学名词,西医治疗该病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虽疗效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复发率高[7]。依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脏躁、百合病等病证有关,归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肾气渐衰,阳气不足,体内阴阳失调,冲脉、任脉亏虚,脏腑阴血不足,无以滋润营养其他脏腑,尤其是心、肝、脾等,从而引发失眠。治疗时多采用中药、针刺及灸法等疗法[8-9],其中灸脐法是常用的艾灸法[10]。

研究发现,艾灸可通过温热特性和红外辐射刺激皮肤感觉器,通过神经传导调节细胞及组织的生化代谢及神经系统功能,起到治疗作用[11]。铺灸法施灸范围广、艾灸时间长、温通力强,可加强治疗效果[12]。《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本研究将铺灸应用于腹部,灸疗范围包括十二经脉之肾经、胃经、脾经和奇经八脉之任脉、冲脉、带脉共6条经脉,较脐部范围更广。脾胃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灸之使其“谷气盛,则血海满”;带脉“约束诸经”,主妇女带下;另外,腹部还分布经外奇穴“子宫穴”,可调理胞宫气血。中医认为,经断前后诸症与任脉、肾、肝、脾关系密切,在上述经脉进行艾灸,艾灸温热效应产生的热量经穴位局部到达皮下甚至肌层,沿人体经络传导,温通经络,调节经脉气血运行,有补肾固本、补益精血、调理冲任的作用。艾灸配合辨证中药外敷腹部,温热刺激还可促进中药的吸收,从而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绝经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灸组愈显率高于脐灸组,腹灸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绝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提高E2水平,降低FSH水平,对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有积极改善作用,且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优势比脐灸法愈加明显。辨证隔物腹灸法,融合了药物、经络腧穴和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治疗频次少,作用持久,给生活节奏快的人群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腹部隔物铺灸法还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在灸区、灸量、施灸方法等方面缺乏共识,同时也亟须开展更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为腹灸疗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灸法绝经期例数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1168 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围绝经期避孕失败的原因及必要性分析
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