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河北博物院『河博之旅』走出博物馆走向大世界
2021-01-18贾希希摄影苗卫钟
文 贾希希 摄影 苗卫钟
摄影/李春燕
一位位倾心灌溉的扶贫人的坚守,换来了脱贫致富的美好图景。当代农村剧《最美的乡村》通过层层递进的艺术升华,立体展现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时代担当。
美国博物馆学家古德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正是循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不断创新社会教育活动,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河博之旅”在南柏山旧石器遗址前参观
新机遇、新挑战河博在行动
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的共性,在于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009年发布的《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2018年3月,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标志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进入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青少年一直是河北博物院的重点参观群体
观众参观河北博物院展出的金缕玉衣
外国观众参观河北博物院感受中华文化
民俗类的展览吸引了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参观
精美的文物让人流连忘返
多媒体展出形式提升了观展体验
近年来,河北博物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
涞源县文保所所长安志敏讲解毬纹格心窗户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重要的文明窗口单位,博物馆注定要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践行者和重要阵地——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河北博物院的“河博之旅”应运而生。从2018年开始,河北博物院践行“文旅融合”,推出了“河博之旅”文化服务项目,目前已推出十条研学旅游线路,服务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山西、内蒙古、中国台湾等多地观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逐渐形成了河北博物院又一品牌活动。
河北博物院的“河博之旅”,为激活文博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提到“河博之旅”,就不得不追溯河北博物院另外一个兼具学术和普及的品牌社教项目——“文博讲坛”。“文博讲坛”自2014年启动至今,已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292期,讲座内容涉及考古、艺术、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获得广泛赞誉。
在此期间,不断有观众向河北博物院提出请求:“能不能组织我们跟着专家去遗址(考古现场),实地看一看?”“能不能请专家带我们去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
公众的需求引发了河博人深入的思考。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增加,来到博物馆的人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局限在博物馆展厅内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了解文化。而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应该本着能参与、多互动的原则,在“现场”多下功夫。
基于这种考量,“河博之旅”策划团队在思考应该对“文博讲坛”进行一次升级,让专家学者走下方尺讲台,走到实地遗址,让教育活动走出四方馆舍,走向大千世界。
协调多方资源讲好『河 之旅』故
“河博之旅”团队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才能寓教于学,既体现文化之旅的特质,又不失旅行的生动情趣。河北博物院积极沟通各文博单位、旅游企业,协调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转化文博资源为旅游产品,走出馆舍,服务更广大的群众。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在北岳庙德宁之殿讲解古建修复
涞源县文保所所长安志敏为公众介绍浮图峪长城
为了在研学过程中向团员提供更有品质保证的服务,河北博物院精心选择、确定了与河北省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将团员的吃、住、行交由其负责,这部分费用也由公司收取。而河北博物院免费向观众提供文化服务,这种合作方式在降低了团员旅游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团员能享受到的文化服务品质,活动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以社会效益为准则的公益性,实现了博物馆、社会公众、旅游企业三方共赢。
“河博之旅”在北岳庙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忠向“河博之旅”讲解邢窑发展史
“河博之旅”走进邢窑文化博览园
第六期“河博之旅”,毗卢寺博物院专家型讲解员武育红讲解壁画。
“河博之旅”在泥河湾国家地质公园
“河博之旅”在南柏山旧石器遗址前参观
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郝建文引领参观南柏山旧石器遗址
“河博之旅”走进定窑作坊展馆
“河博之旅”参观磁州窑博物馆
“河博之旅”在蔚州博物馆
“河博之旅”摄影写生基地在南柏山村揭牌,助力当地扶贫工作。
经过前期调研和酝酿,“河博之旅”于2018年7月推出第一期,随后连续推出十期。先后走入行唐故郡遗址、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磁州窑遗址、定窑遗址、邢窑遗址、山西公主寺、石家庄毗卢寺、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大同博物馆、蔚州博物馆、原生态古长城、响堂山石窟等地。
“河博之旅”通常的组织方式是先由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再围绕该文化专题设计出独特的旅游线路,以文博爱好者为参观主体,以陈列展览、考古现场、文保单位、非遗工艺等为内容,借由旅行参观、手作实践、互动交流等形式,通过文博行业专家学者们的全程参与、指导引领。在行程中,大家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以直观的方式感受文化“现场”的魅力,重回历史情境;实现专家学者、文化现场以及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
以“河博之旅”第三、四、九期为例,这三期围绕河北省“四大名窑”中“定窑”“磁州窑”“邢窑”举办了讲座,谋划设计了相关旅游线路,邀请古陶瓷专家穆青、中国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立忠、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忠等业内专家一起,前往邢窑遗址、磁州窑遗址、定窑遗址所在地参观研学。观众既欣赏了古代陶瓷精品,了解过去烧制瓷器的工艺流程、窑口历史,又欣赏了工艺大师们从当代艺术角度创作的瓷器作品。参与者还可以在大师的指导下亲手拉坯,体验制瓷的过程。
古陶瓷专家穆青在参与活动时介绍称,“河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河博之旅’精心组织大力宣传,以点带面展示了河北古代瓷器的辉煌成就。”张志忠、赵学锋等专家非常认可“河博之旅”对非遗工艺的关注,他们认为“河博之旅”很好地宣传了传统文化,也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了现在的瓷器工艺,这种“文化+旅游”的形式非常值得推广赞扬。
除结合文化讲座策划“河博之旅”行程外,策划团队还从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资源中汲取灵感,精心选取典型馆藏文物,从地域特征、文化特性等方面设计旅游线路,链接起各博物馆、遗址、文保单位,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河北博物院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中,展出有文物300余件(套),其中“旧石器时代的泥河湾”部分就是围绕着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展开,展示有大量发掘现场照片及动物化石标本等。泥河湾地区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二三百万年前至今,在古大同湖区域范围,人类活动从未间断,由此形成了贯穿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今时的考古文化序列,提供了一幅完整的人类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切面,但仅仅停留在展厅里,无法直观感受人类文明的丰富与伟大。
于是,“河博之旅”第八期以“泥河湾地区考古”为主题设计了一条旅游线路,游客在参观了大同博物馆之后又寻访了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参观了正在发掘中的山神庙咀遗址,并在泥河湾石料采集地现场制作手工石制品。从河北博物院出发,由考古工作者引领,从博物馆来到野外看遗址,河北博物院展厅里的文物似乎变得鲜活可触。
此外,“河博之旅”还带领大家走进了河北博物院的扶贫对口村——南柏山村,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南柏山村自然风光独特,文化遗产丰富,村内有多处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存及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很好的摄影资源,将其发展为写生摄影基地不但可以加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能汇聚人气为当地农民创收。
“河博之旅”特地将南柏山村加入行程安排,得到了团员们热情地响应。大家在南柏山村参观摄影、采摘、购买农副产品,还积极出谋划策为村里寻找致富之路,助力山村脱贫攻坚。
坚定信念『河 之旅』未来再出发
“河博之旅”的火爆,坚定了河北博物院将其进一步提升的信心。
从策划设计旅游线路、观众热情参与到最终的反馈体验,“河博之旅”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领导部门、兄弟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爱护。在“河博之旅”第四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专程赶来,给团员们讲解古建筑北岳庙的修复过程,并与大家畅谈遗产保护之希望与未来,这是对公众热爱历史文化的热忱之心的鼓励,也是对“河博之旅”的肯定。
在已推出的十期旅行中,行程地点除博物馆之外还有许多文保单位、正在发掘的考古遗址、非遗场所及旅游景区。“河博之旅”之所以顺利进行,也依托于各相关文博单位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引领大家下工地、上长城、探遗迹、访古建,在对中华文明的走访探寻中,成为每一位团员的良师益友。
参与“河博之旅”的游客中,有赶一夜火车远道而来参加活动的情侣,有一期不落的文博达人,有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的大学生,有孩童有青年学生,有博物馆志愿者有教育工作者……每次“河博之旅”的行程公布没多久,旅游成团名额就满了,有的线路因为太精彩被团友多次要求再组织一次。
有人称,“河博之旅”是“心心念念的心灵归宿”,有人把它当作快乐的大家庭,有人觉得在这里学到了知识又玩得开心,值得“全五星好评”。小学生阳阳在妈妈的带领下,几乎参与了全部的“河博之旅”行程,自己上手体验瓷器制作的拉坯工艺,向考古学家学习如何分辨动物化石和石头的区别,在考古遗址了解如何发掘清理一件青铜器物,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他的母亲感慨:“阳阳参加了‘河博之旅’后,变得爱问问题爱学习了,只要有空就要拉着我去博物馆里看文物长见识。‘河博之旅’真棒!”
在“河博之旅看名窑”系列活动中,马捷专程从河南开封赶来。他不但带来问题请教,还带来了自己的收藏品。在奔赴曲阳定窑遗址途中,穆青老师讲述了定窑发展史以及不同阶段的工艺特点后,请大家提问,马捷不失时机地将“宝贝”呈上。于是,“车厢讲座”变成了“车厢鉴宝”,这件景德镇影青釉仿定窑盏,成了直观“教材”。“寓学于游、学游结合”的方式使得“河博之旅”成为了难得的学习和探索经历。
有团友激动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如此写道:“跟着‘河博之旅’已经走过了这么多期,学到了许多别处学不到的知识。亲手触摸真正的文物,仿佛跨越千年,感受感知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感谢河博给我们这样难得的机会和机缘,期望再次相约在‘河博之旅’……”
公众的需求与认可,是“河博之旅”发展和前行的动力。疫情期间,河北博物院坚持策划新的行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河博之旅”将坚定理想信念,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感,继续召唤大家,未来一起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