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嘱托 励精图治这里的乡亲脱贫了

2021-01-18摄影叶江平袁明海袁玉勤

河北画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阜平县湾村骆驼

摄影 / 叶江平 袁明海 袁玉勤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知之深,爱之切。燕赵大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攻坚路上,总书记始终和河北人民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7次视察河北,每次都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慰问考察过的阜平县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和张北县的德胜村,几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摘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

骆驼湾村口新建的石亭

阜平县骆驼湾村“骆驼精神”成就脱贫致富梦

2012年12 月29 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30 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湾村,逐一走进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看望,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如今的骆驼湾热闹非凡,到骆驼湾旅游观光、考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是游人在参观习总书记走访的第一户农家。

村里与社会公司合作租赁流转农户居所,经改造建起有249个床位的80家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民宿接待游客,民宿带动业态20多个,促进了乡村游的全面发展。

骆驼湾村的三大产业之一生态旅游为村民带来了不少收益,豆腐坊制作的传统豆腐深受食客喜爱,吃了还得带走几斤。

在村里的特产商店,微视主持和种植户代表正直播推销大枣,为当地农户代言促销。

好客的骆驼湾农民服务员笑脸迎客,尝尝农家蒸南瓜、“贴饼子”“山药蛋”。

“回家吃饭”——主家打出的当地农家饭菜,让出行这里的游客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利用现代化平台,驻村工作队在村里主持召开电商产销发布会,进一步扩大农副产品市场,为村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地为困难群众办事。

阜平县骆驼湾村地处太行山深山区,东距县城38公里,西距五台山景区33公里,辖骆驼湾、瓦窑、辽道背、木桥、菜树塔、朱行塔、杨树塔、高石堂沟和藏粮沟等9个自然村。总面积3.4万亩,其中林地2.2万亩,荒山1.1万亩,耕地990亩,森林覆盖率64.7%,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祖祖辈辈生息于此的村民,靠山却吃不上山——2012年以前这个特困村里608口人就有428人为贫困人口。

七年多来,骆驼湾村在各级党组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干部和群众发扬不畏艰苦、踏实肯干的“骆驼精神”,同心协力、自强不息,奋战到2017底年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标准,率先在全县整村脱贫出列。之后,依靠林果种植业、食用菌种植业和生态旅游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950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3620元。

今日骆驼湾,成了举办各种赛事、活动的热门地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骆驼湾走访时,每一户都问得特别仔细,除了吃穿住用,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家庭收入情况,每户都问收入来源有哪些。”曾一路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入户走访的原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润金说。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沟深骆驼湾。”顾润金说,骆驼湾穷,穷在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上,穷在缺乏致富门路。但总书记鼓励我们说:“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提出要‘坚定信心,找对路子’。旅游业就是我们根据村里情况确定的发展路子。”现任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

2019年5月,由阜平县阜裕公司与骆驼湾村联合打造的民宿旅游项目正式运营。“项目由阜裕公司统一经营,村里占一定的股份。村民不仅可以享受打工机会,未来还可参与分红。”顾瑞利介绍。

“我们的民宿旅游开业后可火了,日均接待游客500人。”说起村里的新变化,唐宗秀兴奋难抑。“我和老伴儿也有了新工作,一个做景区保洁,一个负责管护花草。4亩土地流转金每年4000元,养老金每人每月108元,两人打工每人每月2100元。家里活钱儿不断。”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建起了养老院,温馨整洁的环境和体贴细致的服务使在这里入住的老人有了家一般的感觉。

在骆驼湾村,除了旅游业,阜平县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思路,精准实施的两大扶贫产业食用菌和高山苹果,也发展得很好。村中75个食用菌大棚无一闲置,村民或自己租种,或在棚内打工;散布在山间的350亩高山苹果,80%果树已经挂果。

自2015年起,阜平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推动农村危旧住房改造。如今,骆驼湾村277户人家,一户不落地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村里变化大的还有道路。过去村里全是一米多宽的小窄道,高低不平,七扭八歪,猪圈、鸡窝、厕所气味呛鼻,你再看看现在,不仅村里干净整洁,各家各户也弄得跟小花园似的。”唐宗秀笑着说。

站在唐家二层楼上举目四望,宽阔的道路连接山上山下,一座座黄墙青瓦的新房鳞次栉比,新开张的超市、饭馆一家连一家……

“谁能想到,还是那片山,过去人们的收入就是在山上种点地,你看现在,处处有岗位,人人能挣钱。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骆驼湾人均年收入只有950元,2017年人均达到4000元,正式脱贫,2018年更是达到11239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感慨道。

“关键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刘华格说,刚驻村时,当她走在街上,人们纷纷上前拉住她问的是:“俺家为啥不是贫困户啊?”“我为啥不能吃低保啊?”现在,人们围住她说的是:“别人都有活儿干,给我也找个活吧。”

“不能等靠要,要靠双手干”。如今,骆驼湾的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奔向小康。

骆驼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男女老少合影留念,一张张笑脸,洋溢着脱贫的喜悦,透露出致富的信心。

阜平县顾家台村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2012年12月30日,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委会的小会议室内,乡亲们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周围,聆听着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嘱托——

高处眺望顾家台村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关切的话语,和蔼的笑容,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顾家台全村土地总面积近6000亩,其中荒山4000余亩,生态林地1171.8亩,耕地689.7亩。全村共有150户、358口人,其中60岁以上77人,16岁以下59人,劳动力仅有222人。2012年底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传统农业,绝大多数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全村有贫困家庭110户27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

村里到处呈现一片祥和景象,闲暇时,乡亲们坐在村口聊天叙旧享受美好生活。

当地艺人白迎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村里的脱贫故事,乡亲们心里乐开了花。

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下午六点半,忙碌一天的村民们愉快地走出扶贫车间,下班回家啦。

以来料加工各种皮具的顾家台村扶贫车间成立于2015年,吸纳了村内外69人就近就业,月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

近几年来,顾家台村民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带领下苦干实干、奋力脱贫,建立起村手工业扶贫车间、食用菌产业园区,规模化发展林果产业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多措并举,着力构建“两短两长”产业布局,形成了见效快、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经过七年多的努力,村里的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980元,增长到2019年的16109元,其中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3569元。110户贫困家庭270人全部出列脱贫,全面消除了贫困。全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改造危房110户,村民实现了住房安全;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道路全部硬化、亮化,北方特色民居群初见规模;自来水到户到屋,全村实现了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建立了标准化的卫生室和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参加新农合率达100%。全村没有一名学生辍学。顾家台村已经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这座干净舒适的农家院由女主人任凤兰负责接待游客食宿,丈夫顾迁科在附近的一家扶贫公司担任保安员挣工资,家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今年69岁的顾成虎是顾家台村的生态护林员。近几年,他每天都要围着村子瞭望附近的山林,眼看着村里一天天美起来——旧房改造了、道路拓宽了,绿树掩映的村中心小广场成为老人孩子喜爱的活动空间。

“现在,日子真是好了。不仅村里拓宽了道路、改造了旱厕、安装了路灯,老百姓更是住房有保障,吃喝不用愁,住院能报销——原来村里人得了大病,谁敢去医院呀,只能在家硬扛着。从2016年起,阜平全县60岁以上参合人员县域内住院合规费用100%报销。有位邻居因患脑血栓到县医院住院一周,自己仅掏了几十元的路费和饭费。再也不会因病返贫了。”说到这些,顾成虎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

村民杨伟彦一家有5口人,承包三个大棚种植香菇,平日吃住在园区,靠勤劳致富年收入近10万元。

在顾家台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区,50个高标准设施大棚,吸引了乡亲们不出村就近就业,每个棚年利润达3万元以上,可带动村民8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2000元。园区120亩流转的土地,以每年每亩平均900元的补助款保障了60户流转土地农家的长久利益。

在村里的食用菌园区,员工们正将刚刚采摘的新鲜香菇装车外运,第一时间送往城里的超市。

村民冯海花(左)是位党员,也是致富的带头人。她承包了30多亩的苹果园,吸纳几位乡亲一起精心管理果树,2019年的收入还不错,今年预计也是个丰收年。

张北县德胜村由“空白村”变成“百万村”

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了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给困难群众送去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张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德胜村被列为贫困村。在德胜村村民的心里,习总书记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更带来了希望,备受鼓舞。

Seminar即研讨会,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为进步动力的交流模式,通过师生研讨从而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目的[1]。Seminar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随后被美、英、法等国借鉴,并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3]。近年来,我国高校多将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活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该教学方式主要在课题组内部进行[4~6]。

2019年下半年,德胜新村首批96套2层小楼建成入住。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来难度越大。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要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重要补充,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把生态补偿扶贫作为双赢之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生态就业,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又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收入;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

——摘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省张北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1月24日)

德胜村旧貌

“总书记给我们脱贫指明了道路,政府也给村民打了强心针,找好了销售渠道,百姓放心的同时也更有信心了,咱们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呀!”说这话的正是2017年1月24日跟习总书记握过手的徐海成。当天,习总书记坐在徐海成家的沙发上,同他一笔一笔计算着一年的收支账,合计着来年的脱贫计划。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徐海成仍是激动万分。“总书记走进院子,站在屋门前看了看门口的春联,进屋后询问了年货的准备情况。他问得很详细,问到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时,连柴米油盐的钱都想到了。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老百姓的日常花销问题,真的是特别感动!”徐海成感觉心里暖暖的。

德胜村科技种植大棚

村民崔有宝靠大棚种植微型薯年收入10万元

上面风光储输,下面种药材成为村民科学利用土地好方法。

德胜村牢记嘱托、开拓思路、不等不靠,在两委班子带领下主动求新求变,依托现有的人力、土地等资源,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抓好民居改造、产业发展两条路,发展马铃薯育种、光伏产业、民俗旅游三大产业”,探索出因地制宜脱贫致富新路子。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德胜村榜上有名。村委会发挥党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作用,带领6个自然村的443户村民建起了400千瓦和100千瓦电站两座,年收益70万元。充分利用张北草原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微型薯”产业,带领村民稳定致富,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联结机制”打造了德胜村特色产业扶贫链。更为可贵的是德胜村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化造林带动环境治理,以生态建设推动品位提升。一个绿色德胜、生态德胜正在张家口坝上蓬勃兴起。

德胜村的生态农业

“今年6月底,村里最后1户贫困户也达到了脱贫标准。”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说。可就在几年前,这个拥有443户1176人的村子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44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7.8%。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这个坝上穷村的命运。而德胜村的“得胜”之路,正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一切都在悄然变化。2017年,村里开始发展大棚种植。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海成咬咬牙贷了款,共投入10多万元,包了6个大棚,又和朋友在邻村建了22个大棚,种微型薯和一代种薯。2018年老徐家纯收入就达10万元,一举脱了贫。

56岁的村民徐学海原来也是贫困户,2019年试种3棚微型薯挣了5万多元。“摘了穷帽不算啥,咱还要奔小康呢,明年打算弄上十几个大棚。”徐学海笑着说。

2019年底,德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万元,是2014年的3倍多,村集体收入更是实现了由“空白村”到“百万元村”的跨越。

穿行于140套新建的二层小洋楼间,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多数成为危房的旧坯房成为历史;新修的20多公里柏油路和水泥路,也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窘境成为记忆。

过去农忙完,白天树下一堆人唠嗑,晚上聚在一起打牌。如今村民们参加种植培训课、跳广场舞、扭秧歌……比钱包鼓起、物质丰富更可贵的,是父老乡亲们的精气神。

脱了贫的德胜村又将目光瞄向了乡村振兴。他们引入社会资本,成立专业公司,准备将村庄打造成坝上民宿旅游胜地,同时发展康养产业。

村里广场旁,十几位村民正忙着打理5月种下的近百亩百日草,据说有6种颜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下,姹紫嫣红的“花田草海”一定会在德胜村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更加美丽的时代画卷。

乔迁新房,村民张素平喜贴窗花。

村里办起的卫生所、阅览室极大方便了村民看病和文化生活。

德胜村农民自发组织起腰鼓队、秧歌队,农闲时经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2020年,河北开年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13个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19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8%下降到0.07%。全省继2018年之后,2019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再次进入“好”的等次。

巩固拓展和深化“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产业、就业、科技、教育、健康和易地搬迁扶贫,健全完善县(市、区)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机制、防贫长效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一项项精准之策落地生根,奋力书写着中国脱贫故事的河北篇章。

中国板栗第一村——迁西县汉儿庄村杨家峪旧貌焕新颜 摄影/王爱军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凝心聚力不断跋山涉水。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河北力量,燕赵儿女只争朝夕、苦干实干,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

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河北,正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冲破艰难险阻,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奋勇夺取新胜利!

猜你喜欢

阜平县湾村骆驼
运橙
执恋
袜子也疯狂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袜子娃娃社团活动
支部有决心致富有信心
阜平县易地搬迁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访河北阜平县顾家台村
大骆驼
目击
骆驼
彷徨的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