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2021-01-18陈贵莲潘华
陈贵莲 潘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DPN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1年病程DPN发病率为10%,10 年病程DPN发病率为50%,20年病程DPN发病率高达90%以上[1-2]。临床治疗该病主要以改善微血管损伤、营养周围神经为主,然而单纯西药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DPN属中医学“脉痹”范畴,既往中医研究主要以中药治疗DPN为主,往往忽略了中医针灸疗法对DPN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在西药基础上加以温针灸疗法治疗DPN,旨在分析温针灸治疗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02例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8.86±2.05)岁;DPN病程2~6年,平均病程(4.09±0.94)年;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病程(10.38±1.89)年。观察组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13±1.72)岁;DPN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2±0.83)年;糖尿病病程7~14年,平均病程(10.63±1.66)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DPN诊断标准[3]:存在明确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确诊时或确诊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并伴有温度觉异常,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振动觉异常,踝反射消失。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患者符合诊断标准,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糖尿病其他严重并发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对本研究所用方法及药物存在禁忌者,排除晕针、断针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甲钴胺片治疗(生产厂商:卫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规格:0.5 mg/片)口服,1片/次,3次/d,持续治疗4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选穴:双侧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照海、太溪、太冲,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6号毫针(50 mm×0.45 mm)刺入穴位,得气后将枣粒大小的艾团套于针柄上点燃,灸3~4壮后出针,以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①两组均在治疗前后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及纤维蛋白原。②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机检测仪检测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③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经SPSS 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7 疗效标准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4]结合神经传导速度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治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提高3~5 m/s;有效:患者症状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提高1~2 m/s;未愈:症状体征未见减轻,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全血黏度/(mPa·s) 血浆比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5.04±0.96 4.05±0.75* 2.07±0.88 1.70±0.69* 6.13±0.85 5.59±0.70*观察组 51 4.96±0.99 3.44±0.53* 2.13±0.85 1.34±0.56* 6.05±0.91 4.14±0.62*t 0.414 3 4.743 5 0.350 2 2.893 1 0.458 8 11.073 8 P 0.679 5 <0.000 1 0.726 9 0.002 3 0.647 4 <0.000 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 单位:m/s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MNCV SNCV MNCV SNC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36.89±3.68 40.77±4.18 38.24±3.79 41.81±4.32 40.16±4.05 47.70±4.85 38.04±3.46 46.95±4.78观察组 51 37.04±3.72 44.83±4.56 38.40±3.65 45.06±4.77 40.41±3.84 55.64±5.63 37.89±3.30 51.32±5.11 t 0.204 7 4.687 1 0.217 2 3.606 5 0.319 9 7.630 6 0.224 4.460 1 P 0.838 2 <0.000 1 0.414 3 0.000 2 0.749 7 <0.000 1 0.823 2 <0.000 1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可高达20%~90%,迄今为止DP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糖尿病持续高血糖状态及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5]。在糖尿病的慢性进展过程中,持续高血糖及代谢功能紊乱能够诱发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神经营养代谢障碍等病理改变,这些病理改变是形成DPN的核心机制[6]。微血管病变能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毛细血管内径变细,导致周围神经血液灌注降低;神经生长因子是维持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生长发育及功能的必要物质,而持续糖代谢紊乱则能使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逐步降低,导致周围神经营养水平降低,使周围神经处于低营养、低灌注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端皮肤感觉异常,痛觉、热觉减退[7]。甲钴胺[8]是一种内源性辅酶B12,是临床治疗DPN常用药物,然而长期服用甲钴胺治疗,其不良反应较为显著,影响治疗效果。
DPN属中医学“脉痹”“血痹”等范畴,中医认为由于消渴日久,损及脏腑,致使肝脾肾三脏俱虚,肝藏血,在体合筋,肝虚则藏血不足,血不养筋,不荣则痛;脾主运化,在体合肉,主四肢经络,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无以濡养肌肉四肢,而致肌肉消瘦、四肢乏力、肢体经络失养,经脉瘀阻;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则精藏不足、难养骨髓,而致肢体麻木乏力,骨骼疼痛难忍甚者骨髓作痛。本研究依据DPN病因及发病多以下肢为主的特征故选穴多以下肢为主,阴陵泉、三阴交均为脾经要穴,针刺能够健脾益气,其中三阴交针刺能够达到健脾、益肾、补肝三重功效;太冲、阳陵泉针刺能够疏理肝气、补益肝血;太溪针刺该穴能够调动肾脏功能而达到滋阴补肾之功效,照海针刺能够清肾热、补肾气。温针灸是将艾灸与针刺联合使用的技术,在针法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借助艾绒燃烧产生的热能,并将热能经穴位引入体内,从而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止痛之功效,增强针刺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温针灸治疗能够通过刺激下肢穴位,加速下肢神经的损伤修复,提高下肢神经的传导速度[9-10]。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周围神经血流灌注,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优于西药。
综上所述,温针灸能够显著改善DPN患者血流动力学,提高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治疗效果由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系数较高,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