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手法在讽刺小说中的运用

2021-01-17张开梅

红豆教育 2021年25期

张开梅

【摘要】《范进中举》这篇讽刺小说,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世态人情等对现代的学生而言,光靠老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发挥课堂的功能让学生去跨时代感受生活,加深理解,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着力点。而一切解读都要從文本出发到一个切入点——对比手法,让学生关注细节,品味细节,是阅读好作品的要求。

【关键词】范进中举;对比手法;境遇变化

一、案例背景

一堂语文阅读课教师能教给学生什么?能否找到一个切入点,由它来引带出众多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形成学生对文章全篇把握的效果呢?因此我以《范进中举》为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选取了范进中举后的疯言“噫!好了!我中了!”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贫富、冷热、哀乐及荣辱的对比,学生由此点深入体验、发现、感悟文章的众多知识点,而且兴趣盎然,犹如踏上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二、提出问题

《范进中举》是经典的名家名篇,吴敬梓先生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辛辣的讽刺手法,对比的妙用,文章的主题,耐人寻味的语言等都是值得学生品析掌握的知识点。于是想寻找一个切入点,把这些知识点融汇于其中。在反复思考实践中,发现以范进中举发疯时反复说的“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来设计问题切入,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接下来,以《范进中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部分课堂实录为例,详细地剖析“以点带面,激活全篇”的设想。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由问题“‘中了’是不是真的‘好了’呢?从哪里可看出?”导出胡屠户等人言行的分析。

重点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通过找他对范进的称谓、行为、礼物前后变化的词句来深刻感知此形象。在这我借鉴了对联形式来总结胡屠户的变化,比如他前后送的礼物可概括为“一副大肠一壶酒,数斤猪肉数千钱”。采用对联形式,不但让学生形象生动地记住了文章内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概括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张乡绅、众乡邻的变化让学生从书中感知。

其次,提问“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看出什么?”(明确:范进中举后生活地位真的变好了。人们的自私势利。社会的世态炎凉。)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变化呢?范进中举,也可说是封建科举制度。由此引出对文章主题的了解。【在分析人物前后态度变化时(对比手法)就是让学生去品析耐人寻味的语言,抓住对比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又体会到辛辣的讽刺。】

四、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以下课堂教学实录,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贫富、冷热、哀乐及荣辱的对比而展开。

(一)从范进自己中举前后的“贫”和“富”的强烈对比——看“中了”是不是真的变“好了”

师:中举前,范进的生活境况怎样?

生:范进生活穷困。

师:何以见得?

生:住的是茅草棚。

生:“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

师:这是童生试时的范进。

生:交卷时:“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生:范进乡试回来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出榜那天,连早饭米都没有,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师:范进中举以后,情势发生大逆转,有哪些逆转?

生:奉承巴结者接踵而至。

生: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

生:还有败落户两口子双双来投奔为奴的。

师:是的。转瞬之间,田户、房屋、金钱粮米、银镜杯盘、细磁碗盏、绫罗绸缎,乃至奴仆丫环,凡是富贵人家所有的东西,几乎应有尽有了。

点评:作者通过具体鲜明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一进龙门,身价百倍”是怎么一回事,也让人理解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从众邻关系上“冷”和“热”的鲜明对比——看“中了”是不是真的变“好了”

师:范进中举前、后众邻关系怎样?

生:在范进中举前,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帮忙,没有一个人露面。

生:范进的门庭真是冷落到了极点。

师: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众邻的“冷”马上又“热”起来了。

生:这群人便一窝蜂拥了出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

生:还主动拿出了鸡、蛋、酒、米来款待报子。

生:就连范进发病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

生:抢救发疯的举人老爷,“众乡邻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

师:说的非常好。这个“舞”字用在这里有明显的夸张色彩,意含讥讽,妙趣横生。此外,还有主动生门拉关系、套“热”乎的吗?

生:有!这时连阔乡绅张静斋也主动登门“攀谈”来了。

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

生:这时范进的门庭真是热闹到了极点。

点评:作者正是通过这“冷”和“热”的鲜明对比,在科举考试制度的背景下,写尽了人性冷淡,世态炎凉。

(三)从胡屠户“荣”和“辱”的尖锐对比——看“中了”是不是真的变“好了”

在众多的人物中,写得最生动活脱的莫过于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这是作者着力鞭挞的一个人物。作品将他前后截然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恶俗不堪、势力冷酷的世俗形象。他同范进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怕”字。中举前女婿怕丈人,中举后丈人怕女婿。

师:围绕一个“怕”字,中举前后翁婿间,是怎样完成各色表演的?

生:中举前范进找他商议参加乡试的时候,他一口啐在54岁的范进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生:骂范进“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

生:骂范进“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生:“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师:等到真的中了举,同一个范进,在胡屠户心里马上发生了从“地狱”到“天堂”的變化。

生:范进成了下凡的“文曲星”。

师:这位曾经的“现世宝”“穷鬼”,变成“文曲星”后,胡屠户极尽媚态之能,是如何表演的?

生:回家路上,“他走在范进后面,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替他扯了几十回”。

生:到了家门口,又高声叫道:“老爷回府了”。

生:他还当着众乡邻的面,说尽了阿谀奉承的话。

生:他就像玩弄变脸的把戏一样,改变了对范进的态度。

师:致使胡屠户要换一副面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姑老爷今非昔比。”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对比最鲜明而又最精彩的,还有两处,请同学们再找一找、说一说。

生:是胡屠户两次贺喜。

生:一处是范进中秀才,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进门就骂范进是“现世宝”“穷鬼”,考中是他积了德。

生:他将自己带来的礼品吃光之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走了。

生:一处是范进中了举人,他“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去道贺,说尽了奉承讨好的甜言蜜语。

生:在得到六两赏银后,“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走了”。

点评: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那礼品的规格迥然不同,前后一对比,如同放大镜一样,照出了市侩势利的心肝,收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

(四)从人物称呼的“哀”与“乐”的映衬对比——看“中了”是不是真的变“好了”

师:范进中举前、后,在称呼上发生了急剧变化,胡屠户对范进(对范进母)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中举前,胡屠户称范进为“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该死的畜生”,

生:中举后,胡屠户称范进“老爷”、“贤婿”、“贤婿老爷”、“姑老爷”。

生:中举前,胡屠户称范进母亲“亲家母”。

生:中举后,称范进母亲为“老太太”。

师:胡屠户那种前倨后恭,跃然纸上。然而,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范进在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

生:中举后称胡屠户为“老爹”。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更为可笑的众乡邻,范进中举后都对范进改了称呼:“范相公”、“新贵人”、“老爷”、“范老爷”、“范先生”等。这些人物称呼的“哀”与“乐”的映衬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而这种等级差别,正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

五、反思总结

这节课成功地运用四组对比手法,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在对比中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在对比中,妙趣横生,脍炙人口。

总之,《范进中举》在写法上紧紧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层层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科举考试制度下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充分体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高超的讽刺艺术,即在客观的陈述、描写中形象地揭示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依据,表达作者对范进这样的读书人既尖锐嘲讽又哀怜同情的复杂情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揭露批判控诉八股取士制度对人们灵魂的腐蚀和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