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修复专业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究

2021-01-17邱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

邱敏

摘 要:文章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物修复技艺弊端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文物修复技艺的专业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加强研究性教学、转变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有所成、服务社会。同时参考成熟的办学理念与经验,有利于传统技艺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物修复;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模式

0 引言

文物修复作为一门传统古老的技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师徒口手相传成为延续传统技艺的主要方式。随着文物修复人才的紧缺以及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日益重视,自2005年起各地院校相继设立了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如文物鉴赏与修复、文物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等,逐渐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的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院校规模也在逐年扩大,院校教育已成为文物修复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文物修复专业尚处发展阶段,有研究人员指出院校培养模式依然存有不足,包括专业师资匮乏、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科学研究不足、各教育层次区分不明显等问题①。文物修复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仍在不断摸索与积累经验的阶段中,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

高等院校开设的文物修复专业主要涉及陶瓷、书画、古籍、青铜、壁画、古建几大类。其中古陶瓷修复技艺、装裱修复技艺(书画、古籍修复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也决定了传统修复技艺在教学上的特殊性,它还肩负着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因此,当文物修复作为传统技艺进入现代课堂,代替旧时的师徒传授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也受到了挑战。

1.1 从师徒传授到一师多生

传统师徒制曾是修复技艺延续的主要模式,但也存在保守和技术壁垒的问题②,如今传统的修复技艺虽被引入了高校课堂,但传统修复在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當传统技艺进入课堂教学,老师的受众面增多,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也在此类课堂逐渐显露,如学生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因人数较多难以面面俱到等。而早期师徒制传授模式中固有的一些弊端,今天依然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传统师承中信息相对闭塞,多一家之言,难以博采众长,虽然师承有序,但也会出现技术单一、视野狭窄的问题。因早期受经济条件及环境影响,师徒传授中仍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手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发达,国内外有关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的前沿内容需要时刻给予关注,现代修复课堂还需要做出更多的转变。

1.2 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与形式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满足于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但作为内容“受体”的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简单的传授、灌输应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传统修复技艺的授课形式一般以讲解与演示为主,教学方法少有创新与变化,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很容易陷入枯燥无味、机械操作的循环中,不会主动思索修复技艺的深层次问题,就个体发展与创新思维而言难以得到训练。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学习过程的研究性。把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手段植入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探索与创新可以为文物修复专业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教学内容以技艺为主导

教学内容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传统修复课堂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较少涉及系统的理论及其他内容,一般以学生熟练习得技艺为主要教学目标。从每一年的毕业班论文可以发现,有一半的同学选择撰写修复类文章,但大部分学生论文内容单一,偏技能叙述,缺乏问题意识与新意,少有对某一修复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在修复方面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深刻感悟。

造成教学内容单一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师徒口耳相传的模式使得传统型文物修复专家多以实践经验为主,较少涉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与大部分学校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关。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照标准,笔者调查了几所艺术类院校开设的文物修复专业培养目标,结果显示部分国内修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多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训练,主要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然而较国内院校不同,西方专业学院化发展起步比我国早几十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比较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其修复学科教育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其文物修复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与我国院校的相似之处在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机会,要求熟练掌握技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除对专业技能提出要求外,还着重强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专业或某一阶段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而是关注人的终身学习发展与综合能力要求,如提高创造能力、对专业性机会的反应程度以及未来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等。①此目标可为我国本科修复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提供重要参考与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文物修复专业技能教学不能仅关注知识、技艺的传授,学生在传承技艺的同时需要形成、具备的综合能力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与引导的。同时,教授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应融入专业课堂。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教学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2 文物修复专业教学实践的探索

意大利文物保护专家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中提出:“修复应注重艺术作品的传承,既要尊重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也要考虑史实内涵。”②修复不仅在于形质上的恢复与还原,也包括修复前的多项准备研究以及材料、美学、史料等内容的分析。因此,高等院校的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不应仅仅满足于熟练掌握某项技能的层面,还要着眼培养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科学探索能力的文物修复人才。

2.1 科学与传统相结合,加强研究性教学

传统修复教学中有很多操作需要凭借修复人员的经验来完成,如修复材料的选择、纸张的厚薄、补色的深浅等,缺少客观的判断标准与科学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院校逐步建立了修复实验室,相关检测仪器将成为修复教学的有效辅助设备。如早期纸质文献选用修复材料多凭借经验或手感,在显微分析仪投入使用后,科学检测使传统修复更加规范化。

传统的修复教学重在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很多高校文物修复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是未来潜在的非遗传承人,但仅仅满足于继承与掌握,技艺的代代相承将难有实际突破与发展。所以对修复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目标,传承是为了技艺更好地延续与发展。高校的职能之一是发展科学,本科生有能力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对技艺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例如,对不同种类技艺的发展加以调查与梳理,对不同材质的修复材料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熟悉修复的具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采用不同修复方法的原因。在修复中能够进行思考与变通,发现其中的问题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因此研究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性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主动思考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③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激发教师与学生对文物修复技艺的深层次理解与探索。就学生能力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构建自身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训练,由此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教师教学而言,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如关注前沿的专业领域动态与问题,对陈旧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与设计,对校本教材的重新编写,研究性教学最终将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2.2 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融入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作为引导者,目的是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应呈现出开放的教学态势,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供学生探索与学习。

传统的修复课堂可以注入一些新型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以课程项目化作为新型课程范式,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项目化课程以修复项目为载体,教学过程围绕某一项目展开,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在职业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完成修复任务。相对于传统课堂,项目化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实践任务为中心、重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的转变和创新。①

课程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诸多局限。例如,北京城市学院文物修复专业本科生曾参与“南海Ⅰ号”出水瓷器的修复项目。学生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学习长达两个月,在专家指导下,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最终完成了修复瓷器二十余件的工作。这种修复实践项目既强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对陶瓷修复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有效评估,有利于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②课程项目化教学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检验平台,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仪器设备、科技手段、修复方法与理念,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另外,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开发也是推动文物修复教学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传统技艺的操练与学习有时较为枯燥,将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引入传统修复技艺的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微课教学、慕课教学以及翻转课堂逐渐进入高校课堂,教师要及时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师讲生听”授课模式,尤其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例如,教师将重要、难操作的技艺步骤录制成微课,供学生课后反复观摩、练习,甚至做成系列慕课,以专题形式让学生在线进行学习。

2.3 强化实战训练,学有所用、服务社会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断层,不少高校因条件所限,院校毕业生通常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接触经典修复案例的机会较少。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学有所用,用合所需”的社会要求。院校应积极与各公藏单位建立实践联系,如各省市级博物院、图书馆、档案馆、拍卖机构等均可成为高校建立实践基地的潜在资源。借助实践基地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等优势资源,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加强修复技能的同时,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部分专业青年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实践基地进修与交流学习,及时获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艺术院校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书画、古籍修复技艺,在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可以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种类多样的“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播并推广非遗项目,同时可以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与辐射面。如南京艺术学院学生曾参与栖霞寺所藏佛教古籍的除尘、编目、整理与维护等志愿者工作。全国各院校纷纷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活动,参与的学生志愿者不仅在专业水平上获得了实践锻炼,也完成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与认可。

此外,结合文物的特色专业如陶瓷、书画、古籍修复—文物修复诊所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学生社团形式建立,集合部分专业水平成熟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咨询、修复等相关服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并逐渐形成职业担当与专业精神,同时为学生创立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修复专业发展成熟的院校还可考虑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修复中心,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与科研的平台。

3 结语

文物修复技艺从师徒传承模式发展到现代课堂教育,以不同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如何有效培养出文物修复的优秀人才,关于文物修复专业的现代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微课与传统教学在民办高校应用中的优劣性
如何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有效性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听、读、表演”的特色英语课堂
微课:数学教学新途径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