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同地区的家具表现形式
2021-01-17陶春然
陶春然
摘 要:家具是人类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千余年来,低矮型家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宋辽以后,高大型家具普及并成为社会生活主流。近年来,大同地区发掘了多座元代墓葬,除壁画墓绘有的家具式样外,还出土了大量家具类模型。文章试以此为线索,根据大同地区元墓出土的家具概况,简要分析元代家具的功能、形式及装饰风格等。
关键词:元代;家具;装饰
中国的墓葬源于人类对自身最后归属场地的一种装饰,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近年来,大同地区发掘了多座元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家具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出土器物或壁画中频频出现,故本文试以元代大同地区的墓葬资料为线索,通过对大同地区元墓分布及出土家具的分析,进而从家具的功能、纹饰图样等方面探索元代大同地区的家具表现形式,展现元代家具风采。
1 大同地区元代墓葬分布及出土家具概况
金朝中后期,北方蒙古族逐渐强盛起来,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上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随后开启征服历程,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占领大同后,初期仍称大同为西京。元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后元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在元政府一系列汉化政策的影响下,大同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繁荣发展。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加出名”①。依此可见当时大同工商业的发展盛况,而家具作为人类起居生活的必需品,其形制、式样、装饰在继承前代家具风格的基础上融合蒙元游牧因素形成了别有风采的元代家具。在详述元代大同地区家具概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大同地区元代墓葬分布、元墓壁画风格以及家具出土概况。
大同地区发掘的元代墓葬主要有大同宋庄冯道真墓、白马城王青墓、西郊齿轮厂元墓、西郊宋庄元墓、齿轮厂托儿所元墓、曹夫楼崔莹李氏墓,其中壁画墓为4座。墓葬形制为砖砌单室,墓室平面多呈方形,墓顶多为穹隆顶,壁画内容以山水画为主,体现元人寄情山水、避世消极的处事态度。
元墓壁画分布与辽金元时期基本相同,多在墓室周壁及墓顶处绘制,甬道亦绘有少量壁画。壁画题材主要以山水为主,另有极为少数的饮茶、饮酒等生活图,述说着墓主人生前生后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绘画风格上多以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生活类画为主,如冯道真墓中的“道童图”“观鱼图”“论道图”“疏林晚照图”,为元代壁画珍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对于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的画法和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日常生活类题材主要有人物车马出行图、厅堂陈设图、侍奉图、杂居乐舞图等。其中侍奉图分场景图和人物图,活动场景图画有备(侍)茶、备(侍)酒、吹笛等,人物图有男侍、女侍、妇人、侍童等。这类壁画在大同地区的元代墓葬中很少见,目前仅有大同托儿所元墓东西两壁绘侍茶图、侍酒图等。总体而言,大同元代壁画墓较前代已有了鲜明变化,以水墨山水题材的壁画墓较为普遍,侧面反映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心境。②
上述壁画如托儿所元墓侍酒图、侍茶图及冯道真墓的“道童图”等处出现了高型桌案类,此外还出土了较多的家具类器物,如1976年大同曹夫楼发掘的崔莹李氏墓,出土了多件精美的陶质家具,有供桌、陶椅、影屏、方凳、巾架、火盆架等,这些器物多为仿木家具,家具的样式虽粗壮,看着较为笨重,但具有非常实用的特点,从造型、特点等方面看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木家具可能有一定的上下承继关系,这也进一步为我们研究大同地区乃至全国的家具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家具的功能与形式
从墓葬壁画和出土器物来看,元代家具大致有以下几类形式。
2.1 桌椅类
矮桌:元人建国初期,大多喜好居住在毡房或帐篷内,为了适应这一居住环境,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低矮而简约的桌子,俗称“矮桌”。这在大同地区的元代墓葬中有大量的发现。例如,1957年大同白马城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长方形供桌,桌面长54厘米,宽17.5厘米,高14.8厘米,桌面与足之间装饰有云纹花牙子。另一件为云头足,桌面长49.9厘米,宽26.3厘米,高16.5厘米(图1)。①与草原地区为适应低矮帐篷而出现的矮桌不同,大同地区为汉民族居住区且长期为汉文化浸润,从该地区出土的大量的矮桌来看,说明了这种形制的家具为大同地区普通人家常用。
高桌:汉代以前,我国古人的居坐形式以低矮型家具为主,唐代以后高型家具出现,宋辽金元后高型家具普及成为普通百姓家常见的一种家具形制。1958年大同宋庄元代冯道真壁画墓中的“道童图”便绘有高大桌案(图2)②,形似古朴简约的八仙桌,云头足,桌腿高而纤细,四腿间用两条细横枨相连,桌面薄,为木框嵌板结构,桌腿及装板为深土黄色,桌面深棕色,上置复碗三件,大盆一件,带盖罐一件,说明桌子承受力较强。从制作工艺来看,在保持宋代基本做法的同时,桌面相接处牙板彭出,体现了蒙元时期一种新的形体特征。另外,在大同齿轮厂元代壁画墓也发现了两处壁画绘有类似的高桌,而低矮型家具无论是壁画或者出土器物都鲜有发现,由此可见,元代继承宋辽文化,高型家具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主流。
靠背椅:受宋辽文化影响,元代高型椅进一步发展。崔莹李氏墓出土了一件太师椅,陶质,长17厘米,宽16厘米,高26厘米。由靠背、椅面、椅腿组成。靠背的搭脑为圆形,与扶手相连,扶手向外卷曲,靠背有花卉图案装饰。四腿的位置窄于椅面外缘,与金代阎德源墓的木椅结构相比有所变化。椅面与下边的横枨之间有挡板,横枨与腿之间有花牙子。另王青墓也出土了一件陶椅,形制与椅子基本相同,高27.6厘米,椅面见方17.2厘米,形如太師椅,陶质灰色坚硬,椅面与腿之间均雕刻云纹花牙子(图3)②。
2.2 架类
巾架:巾架是古代家具的一种形制,其与衣架类似,不同的是上下的横杆要比衣架短很多,由于这个原因被称作“巾架”,尽管定义为巾架,但不仅仅作为挂巾之用,同时也是挂衣的另一种实用品。王青墓出土了一件陶质巾架,由三角形座及架两部分组成,横杆两头为卷云纹,横、立杆之间,雕有卷云纹花牙两块,底座为三角形陶墩,雕刻云头花牙纹,通高38.4厘米,座高7厘米。崔莹李氏墓中也出土了类似的巾架,只是横与立杆之间除雕刻卷云花牙外,还饰有两条镂空状边衬,底座为椭圆形陶墩,与立柱相连,陶墩底部平实,下部连接牢固。整器构造合理,装饰恰到好处,实用性功能较强,艺术装饰性亦佳,精妙典雅(图4)。
盆架:曲足盆架在宋代十分流行,造型大同小异,只是有简繁之别。在崔莹李氏墓中出土了一件陶质盆架,盆架做工精细,高13.8厘米,口径12.5厘米,架面呈圆形,三曲足,内外涂红,口沿处浮雕一周莲瓣纹,腹部饰一周较粗的凸弦纹,三足之间浮雕云纹花牙板,如此既起到了加固作用,又具有极美的装饰效果。①
2.3 屏风类
影屏:屏风很早就已经非常流行,其独特的造型、优美的纹饰体现了我国古人优雅、含蓄、内敛的个性。《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②《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③屏风大约在西周早期就已出现,被称为“邸”。最初是挡风和遮蔽之用,后来不断发展,品种趋于多样化,不仅有高大的屏风,也有较小的床屏、枕屏等。屏风的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体现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屏风或陈列于大殿、厅堂,成为室内间壁之屏;或摆放于桌案、窗几,为居室、书房添彩增辉。图5是崔莹李氏墓中发掘的一件影屏,高55厘米,宽40.3厘米,厚2.9厘米,由影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影屏可装可卸,屏芯上部绘球状纹饰,下部绘两朵形状相同的云纹,两个底座限紧影屏,起到受力稳固的作用,影屏制作精巧,形制简朴,是建筑小木作工艺的优秀体现。①
3 家具装饰的风格与纹饰
宋代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期,制作上精细严谨把握尺度上的美,外观上隽秀刚直体现其含蓄的美。尤其到了南宋时期,受竹文化影响,家具的构件越发小而精,家具的整体样式呈现出文雅、清秀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宋代家具独具一格的美。这与北方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占据的汉民族居住区有明显的不同。奔放的蒙古族建立大元帝国,构建出超越任何一个时代的极其辽阔的地域版图,草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特有的野性融入各民族的文化生活。元上层贵族的社会意识及审美情趣扩及各个领域,而豪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与繁缛华美的审美情趣向来是游牧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文化观念及社会背景,必对宋式家具造成一定的冲击,进而引发家具技术改进。此外,元代家具较多地继承了辽金家具的部分风格,并逐渐走向成熟。
从墓葬出土资料可知,元代首次出现了装饰为罗锅枨的家具,这是元人对中国家具舒适性以及实用性所做的一次家具变革,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贡献。此外,元代还出现了展腿式桌与霸王枨,这在元人所绘的《消夏图》中就有体现:画中桌子看上去是由矮桌腿接长后形成的高桌,在桌腿下还有类似于曲状的结构,其形象与明代流行的霸王枨极为相似。从这一特征可以看出,元人很可能是将草原上流行的矮桌进行了适当改进,将其变成适应于中原定居生活的高桌,同时还可以拆卸,便于携带或盘足使用。清初类似高矮两用的桌案曾流行过,然后世此类桌子逐渐演变为“一木连做”的款式,从而失去了昔日可拆装组合的功能,这种用支撑活接腿的曲枨,到明清时成为一般桌子上用的霸王枨。
元代家具喜用曲线造型,一般多用在腿足部位和牙板部位,使家具整体呈浑圆曲折之势,如元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中鼓腿彭牙的方桌和大同曹夫楼崔莹李氏墓、大同白马城王青墓中的方桌等。此外,元代的家具大量应用倭角线形,倭角线在宋代家具上偶有出现,到元代则被喜欢曲折线形的元人深化发挥并走向盛行,倭角线除广泛运用到家具的各个部位外,在元瓷上也出现了倭角线形组成的各种开光图案。另外,元代云头转珠图案十分盛行,此类纹饰最早见于辽代佛座,入元后盛极一时。自古以来,草原上的民族,对蓝天白云倾注无限情思。人们通过观察和想象,创造出繁多的云头图案。如大同元代壁画墓所绘家具及出土器物大多有云纹装饰。
元代家具厚重饱满,形体较大,多具有雄健豪迈之势,这与草原民族本身豪放气质有关系,表现在家具上则是构图丰满、表现力强、动感十足的特性。总体而言,元代家具呈现造型丰满、纹饰繁复的特点,多用云头、倭角等作装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此外还有罗锅枨、霸王枨等各种具有特点的家具式樣,是我国古代家具变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