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物修复中的非遗体现

2021-01-17黄梅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1期
关键词:体现非遗传承

黄梅平

摘 要:文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文章针对文物修复过程中的非遗内容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物修复;非遗;传承;发扬;体现

0 引言

文物修复具有还原难度大、修复过程复杂的特点。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工匠具有超凡的技艺,还要求他们具有足够的耐心。文物修复本身也是对传统技艺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一些民间的技艺比如剪纸、刺绣等,在很多地区都颇受欢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有内在的联系,比如都需要匠人进行细致的工作,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一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时期人们的艺术追求和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在师徒制的技艺传承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也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一些民间技艺和文物修复对于匠人的要求也多有关联,比如都要求匠人具有内敛、平和的内心,要求他们具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达到技艺应用的更高境界。以彩陶烧制技艺为例,在对陶制品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通常会参考彩陶烧制的技术,让修复更加精确,让整个文物的展现更加完整。

非物質文化遗产在文物修复方面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还包括精神、内涵和思想等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我国古人技艺传承模式的一种延续,对于我国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和非遗精神的传承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 文物修复技艺的发展

文物修复匠人这种职业并不是当今社会独有的,早在清朝,宫廷中就有文物修复师的存在,他们专门负责对文物进行修复,并对文物进行妥善保管。由此可见,早在清朝,文物修复就受到了高度重视。再往前追溯,古人由于对于古董、书画的收藏尤其重视,在收藏、交易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藏品有较好的品相,通常也会聘请一些民间的修复师对其进行修复。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文物修复技艺也得到了发展。在文物修复技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文物修复工作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手段作为支撑,并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提升文物修复的效果,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修复技术进一步提升文物修复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独有的非遗技艺仍然得到了保留,一些独特的传承与精神也在文物修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0世纪上半叶开始,我国对于文物修复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相关部门对文物修复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建立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为文物修复提供支持。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匠人脱离了原有的从业模式,开始走进事业单位,参与文物修复工作,为文物修复工作发展贡献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修复材料与设备不断更新,为文物修复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比如,高分子材料、显微设备的应用,使文物修复工作更加精确,安全性更高。甚至在某些文物的修复过程中,还会使用分析仪器,对文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便选择更为科学的修复方法。

在传统修复技术方面,我国已有多种修复技艺被收录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比如:在装裱修复技艺方面,苏州博物院的装裱修复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修复技艺,黑龙江省古籍修复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修复技艺;在青铜器修复方面,故宫博物院有国家级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南京博物院有省级的青铜器修复和仿古技艺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对应的修复技艺。

在与文物修复相关的非遗技艺的保护方面,各级政府对于非遗项目都比较重视,给予了相应的津贴和资金投入,为非遗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各级博物馆、图书馆对于文物修复方面的非遗传承更是不遗余力。例如,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将文物修复技艺传承与文物修复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非遗保护以及文物修复机制,在保证了文物修复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2 文物修复过程中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

2.1 馆内带徒

师徒制在文物修复中的体现非常明显。苏州博物院在苏裱技艺传承方面就是从师徒制开始入手的。发展至今,苏裱已经受到了非常广泛的重视,通过师徒制传承和发扬的技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文物修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对匠人耐心与技艺考验较大的工作,而且最开始这一行业由于比较小众,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对匠人进行广泛的选拔和培养,要想让这种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就只能通过师徒制在小范围内让技艺通过代际的传承得到保留。对于文物修复来说,师徒制能够让技术得到传承,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让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师徒文化这种慢节奏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得到了保留。

现如今,我国很多机构在传承文物修复技艺时往往采取馆内带徒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直接、有效,而且也有利于非遗技艺的更好传承。故宫博物院就采取这种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使文物修复匠人的年龄跨度更大,结构组成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文物修复技艺能够有效地传承。馆内带徒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对更小的空间内达到技艺传承的良好效果,但是带徒的人数较少,通常情况下还会受到在岗编制数量的制约,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2.2 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故宫博物院就会定期举办在职人员的培训,让修复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为文物修复行业培养人才。在职培训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国家文物局曾经针对文物修复技术培训开办由相关领域专家负责主讲的培训班。时至今日,不同类型的修复技术几乎都有了相应的培训班甚至培训机构,为各级单位培养了众多修复技术人才。在职培训方式受众更广,而且覆盖范围更大,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文物修复技术的传承,同时也将文物修复方面的文化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推广。

2.3 院校教育

近些年我国对文物修复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物修复的相关学科,设置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院校教育让文物修复的相关工作形成了更为完整的体系,文物修复相关知识、技艺在院校教育的过程中以更加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更多人能够掌握文物修复技术。

3 文物修复中非遗技艺的关键点

3.1 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领域常见的一个词,指的是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好文物特有的文化,让文物在完成修复之后能够展现出它原本的历史面貌。就青铜器修复工作来说,目前我国对于破碎的青铜器的修复主要是采用传统的修复方法,即便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修复技术和设备,在很多情况下,也难以通过这些设备来进行主导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使用传统技法。其实,“修旧如旧”的目的就是让文物在修复完成之后,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它的历史原貌,使修复部位的视觉效果与其他部分达成一致。国外的一些修复技术虽然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在青铜器修复的过程中有可能改变青铜器的颜色等,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于文物的一种损伤。所以,应用传统的修复手法来进行修复虽然效率相对较低,但是修复的效果更好,能够真正体现“修旧如旧”的原则。

3.2 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在文物修复中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匠人是我们对于手工艺人的一种称呼,配得上“匠人”称号的手工艺人都是那些踏实做事、认真工作的人。在文物修复领域,匠人精神的体现尤其明显。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信息交流的成本更低,在很多领域中,一些慢节奏的、能够体现匠人精神的工作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在文物修复领域,匠人精神依然在散发光芒。匠人在进行文物修复时不光需要精湛的技术,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足够的耐心,这都是匠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对古人工作态度的一种继承。现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外表朴实,性格通常内敛,但是做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他们不会急功近利,更不会应付了事,这是他们作为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同时也是匠人精神对他们提出的苛刻要求。

4 文物修复中融入非遗的缘由

4.1 非遗有助于提升文物修复的质量

上文已经提到文物修复过程中的一些非遗体现,非遗对于文物修复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理由之一就是非遗有助于提升文物修复的质量。比如苏裱这种技艺,在修复文物中的作用就非常显著,匠人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技术,在修复特定文物时就能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另外,有些非遗技艺应用的范围较小,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保护这一类非遗技艺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有助于文物修复工作的实施。

4.2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良好体现

非遗技艺诞生于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非遗技艺最开始就是一种人们用来养家糊口的技能,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这些技艺在文物修复中的作用开始显现,而且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目前来看,在文物修复方面应用非遗技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比如福建博物院,馆藏珍贵文物和标本超过17万件,很多珍贵文物需要进行日常维护,有一部分甚至需要修复后才能进行展览。福建博物院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使用的一些独特的修复技艺不仅提升了文物修复的质量,还让这些技艺的应用范围得到拓展,促进了非遗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福建博物院不仅负责保护馆内文物,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而在文物修复领域中,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对其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5 文物修复中非遗保护的策略

5.1 确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

要想让文物修复中的一些非遗技艺和文化得到更好的發扬和传承,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让非遗元素在文物修复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在社会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不同非遗技艺或者文化内容的传承需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让非遗有更加良好的传承空间。比如,对于苏裱技艺来说,在延续师徒制这一非遗传承形式的基础上,可以开辟更加多样的传承形式,如公开讲座、院校设置专业等。

5.2 针对非遗传承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非遗的保护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尤其现如今我国很多非遗技艺乃至文化都局限在相对较小的地理区域内,使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一定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让非遗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得到充足的经济保障,同时利用资金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在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条件方面出台非遗地方性法律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6 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对于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很多地区的相关机构开展了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工作,比如苏裱以及青铜器的修复技艺等。文物修复对技艺的要求较高,同时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非遗精神、内容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体现。我国文物修复相关机构和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应有的支持的基础上,保护好其中的非遗精神,让非遗精神在当今社会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俞蕙,刘守柔.传统修复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3):61-67.

[2]周华,舒光强,顾军.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申遗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J].艺术教育,2015(11):36-37.

[3]蒋道银,潘坤容.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以“古陶瓷修复技艺”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S2):169-172.

[4]陈佳星.试论文物修复工匠的非遗体现[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7):66-69.

[5]朱泓薪.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保护与传承新模式初探—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古籍修复展示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21-123.

[6]沈鸣,王燕.非遗传承谱写新章 匠心延续文化命脉—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创非遗传承新局面[J].职业,2018(15):14-16.

猜你喜欢

体现非遗传承
情感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艺术品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响符号在舞台表演中作用的体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