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子建小说研究综述

2021-01-17刘雪贵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迟子建研究者乡土

刘雪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國的地域性文化开始“觉醒”并得到重视后,地域文学的审美品格便发生了裂变,从沉郁转向了旷达,迟子建恰好在这一阶段闯入文坛。她在创作初期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所以关于迟子建的研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研究逐渐形成规模,到21世纪初期达到较为可观的状态。从整体来看,国外研究者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还较为薄弱,而国内研究者们对其研究则较为全面,研究的角度也更加具体,也收获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迟子建的创作做出了个性鲜明且精辟的解读,为更深入地研究迟子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启发意义,现将迟子建作品研究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小说主题的多维解读

(一)乡土家园

迟子建小说作品的主题多样化,而乡土是迟子建不变的创作主题,研究者们也抓住这一特点展开了深入研究。石万鹏的研究中表明,迟子建面对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的回归与繁荣,并未盲目跟随当时所盛行的乡土小说模式,而是从现代知识女性的角度,坚定地承续五四以来的乡土抒情的优良传统,打开了乡土抒情小说的新视野。张学昕也将迟子建在文学写作中个性化的地域叙述称为文学东北的情感史、精神史、文化史,无论是其创作之初的纯净童话世界,还是创作后期的神秘世界,不管其写作技巧、审美诉求如何变化,冰雪世界的黑土白山始终是其创作底色。

(二)生态与自然

生态与自然也是研究迟子建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俊霞认为,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就是崇尚自然,她的这种自然观构成了其小说中人类之爱的重要内核。也是这种人类之爱的原始动力,对克服现代世界对过度追求物质和强调自我的偏向性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汪树东在其文章中指出迟子建的这种对自然的天生敏感与不懈追求使其表现出强烈的生态意识,并说明其生态意识内涵表现在其对大自然灵性的体验和对人类中心价值秩序的质疑上。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选择上都显示出了对现代文明强烈的批判意识。

(三)多元审美意识

迟子建作品中呈现的多元意识现象也是研究者们热衷的话题。谢有顺指出,迟子建是在用“追忆逝去现实中建立理想”和“在平凡生活中坚持高贵的人性立场”实施“小说现实”对“生存现实”消解与代偿。张海风认为,迟子建作品里从边缘群体角度出发,挖掘民族个体与群体所特有的平民精神及这一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双向互动深入,并探析出其中所蕴含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启蒙价值。关于生态意识方面的研究文章近年呈上升趋势,并有研究者借助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其作品。张岚谈到迟子建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态理念是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话语融入进了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其中渗透了少数民族中天人合一与万物有灵的思想。

二、小说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

迟子建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张良丛以创伤经验为立足点,分析出迟子建在人物塑造时的创作宗旨为“忧伤而不绝望”,将创伤型人格分为个体创伤、集体创伤和文化创伤三个类别,和三种与之对应的审美修复、共同记忆塑造和文化反思创伤修复方式,来对迟子建小说中创伤型人格进行阐释。李新宇则关注到了迟子建作品中以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概括、塑造方式与女性视角形成原因的三个方面,分析了女性形象的纯真善良、敢于抗争的特征;简约而不简单、凄凉又不失温暖的叙述方式;在自然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女性观,提升了其作品的精神层次与文学品味,使其作品展现出了生态、自然之美。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其作品中儿童、上年纪的女人、智力障碍者等形象的研究。迟子建笔下的人物总是持着最饱满的生命活力,在苦难降临后,能够进行自我救治,自我治愈。

(二)叙事手法

迟子建小说中叙事方法的熟练使用也是其独特之处。方守金和赵国宏分析了迟子建小说中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处,认为诗化是其语言的总体特色。他们采用了一些关键字来概括其小说的诗化特征,如营造意境、通感与幻觉、音乐感和妙喻。就小说中丰富的意象,他们也举了众多意象来说明其在作品中产生的强大审美吸附力、疏通行文脉络和贯穿叙事结构的多重功能。欧阳澜和汪树东在谈到《群山之巅》时,认为这部小说开启的屏风式结构、块茎式人物群像以及强化的意象叙事等,显示了迟子建长篇小说的艺术新质。关于迟子建的新作《烟火漫卷》的研究中,李树欣认为,迟子建将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与主从情节关系分为“并联式”和“串联式”结构来为文章的悬疑式书写做铺垫,最后由主干情节的双重“突转”讲述了作家如何从个体叙述的表层结构抵达更深层次的历史叙述中。在长篇小说研究中,研究者们也青睐于其对于历史叙述方面的研究,研究历史叙述的诗意表达和对中国传统长篇历史小说的继承与超越,迟子建善于在“小人物”的身上显示“大历史”的印记。

三、文化内涵

(一)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的乡土生活与民间风俗不同,作家在写作时也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区的作者在叙事方式的表达上也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迟子建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显而易见。研究者大多以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金钢则从作家生活的环境、历史与民风民俗等方面叙述了迟子建笔下所展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是一片土地的根,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是以东北土地的某一段历史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作家对主体的选取,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地域文化的浸染给予了迟子建对善与美的启迪,地域文化的血液早已融入她的灵魂之躯,滋养着她创作的艺术之花,对东北历史的书写也是她对地域文化的致敬。

(二)传统文化

也有研究者从传统文化研究中找到了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根基。赵俊霞就以迟子建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其硕士论文,指出迟子建小说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印记,并详细论述了迟子建天人合一的自然与和合精神、农业文明意识、传统文人情结与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追寻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汪树东则将审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内涵,在《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中,他认为迟子建笔下塑造的智力障碍者的人物形象正阐释了道家思想中的反智主义,并谈到道家所提倡的祸福相依哲学观也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此外,迟子建所表现的自然观也是道家恪守的信念。

(三)西方文化

许多研究者在分析文化因素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时,只关注到了中国本土文化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当然迟子建在创作之时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沉淀,但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研究时不可忽略的一点。王亚昕和郭宝亮指出,迟子建作品中展现的强烈画面感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内在关联性,迟子建与米勒均钟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凡·高的执着于情感表达的方面也存在某种契合,与高更同在对现代文明的逃离中寻找。这让迟子建在创作之时也融入了油画艺术的坚韧品质,并将其展现于文本。当然,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是影响迟子建创作的重要因素。此外,迟子建在某些叙事结构的处理上也展现出了西方现代派的方法的运用,所以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迟子建创作的研究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部分。

四、跨学科与比较视野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

主要涉及到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传播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等。邓经武在其论文中谈到,以人类学为知识背景的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书写,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坛的突出现象,表明《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展示了鄂温克人近百年的生存状况与当下困境,在地域书写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刘传霞从女性主义文学视域出发,提到迟子建的地域书写也散发着一种女性独特的阴柔之美。其作品中展现了鲜明的女性观点,以善良的母性情怀打量着人与自然万物以及两性关系。关于传播学方面,褚云侠介绍了海外读者关于作品的“热译”与“冷评”现象,与“观看”的浅表化研究困境,认识到海外學者对迟子建作品的译介与接受之间存在着“逆差”。除《额尔古纳河右岸》外,迟子建其他的作品译介工作相对较为薄弱。

(二)比较视野研究

较多研究学者不满足于纵向挖掘作家的个体创作价值,而从比较视野出发,将迟子建与其他作家进行横向比较,比较对象主要有萧红、沈从文、鲁迅、乌热尔图、阿来、川端康成等。在与这些作家的比较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迟子建与萧红的比较研究。研究二者在写作立场与审美取向中展现的相同、相异。刘艳从童年经验的意义维度考察了迟子建和萧红童年经验经成年经验的重塑再造,进而影响二人创作,并对她们的女性书写具有重要意义。李会君也谈到了迟子建对鲁迅关注现实、同情乡土的人道主义立场的自觉继承,从人与社会相和谐的“为人生”的乡土叙事宗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为人类”主题的开拓性,对鲁迅地域性叙事美学形态的传承与创新,借鉴拓宽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艺术策略,彰显了乡土小说的生态叙事精神。于敏在其文章中,将迟子建与川端康成比较,从宗教角度分析了二者作品中的“死亡因素”。这也是少见的与国外作家进行比较的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

五、综合著作

关于迟子建的研究逐渐由简单、单一到复杂、多元化发展,研究著作也逐渐增多。方守金主要结合迟子建的写作历程对其艺术特点做了一个归纳,从自然、婚恋问题、死亡情结、创作特色与叙事特征等方面阐释,详细地阐释了作者童年视角使用、情调叙述模式、诗意叙述语言、意象叙述特点、超验叙述时空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涵盖范围较为全面。管怀国对迟子建的研究也较为全面,但管怀国和方守金相比,更侧重于文本分析,结合作家创作心理方面和生活经历,从关键词的构建方式入手展开研究,分析了迟子建作品的艺术价值。二人的论著各有特色,都是研究者立足于个人情感之上的理性分析,又暗含与作者、读者对话性质。

综上可以看出,关于迟子建小说的研究较多,且研究范围不再拘泥于对单纯的童话世界、死亡意识等,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在跨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关于文体方面,对迟子建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作品的研究,对其散文研究的文章较少;关于文化内涵方面,虽然相对以往来说有了新的突破,发掘出了西方文化对迟子建创作的影响,但仅停留在对俄罗斯绘画作品的研究中。迟子建从独特的极北世界出发,以“童话般”的极北世界闯入大众的视野,她依旧保持稳定的节奏耕耘着文学的土地,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对自我的突破,因此这也就需要研究者们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她的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创作水平,完善对她作品的研究。

猜你喜欢

迟子建研究者乡土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芬芳乡土行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