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的研究
2021-01-17朱艳君
朱艳君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以“桃花”为主题的名品佳作,所以桃花在古代是被研究和开发比较早的植物,并与古代文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桃花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象征内涵,古代文人在描绘桃花时,常常是借助桃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通过真实事物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桃花意象的含义
(一)借助桃花意象表现女性的美丽
古代诗人常以桃花来象征女性的美丽,表现女性青春、清秀的样子等多元含义。比如,唐朝诗人崔护所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描绘了少女清秀、美丽的面容,如同盛开的桃花一般。所以,在后代流传中,也常常基于这首诗衍生出“人面桃花”这个词语,用于描绘面容美丽、清秀的女性。诗的开头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明时间和地点,从详细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在诗人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对时间和地点牢记于心。而第二句是写人,诗人刻画出一个桃花形象,摇曳在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可以了解到“人面”与桃花相媲美。本来就美丽的容貌,在红艳的桃花映照下更显青春秀丽,别有一番风韵。“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红”字渲染了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所以,诗人借助桃花意象,描绘出浓厚色彩、青春洋溢、桃花与人面之美相映的美好图景,既刻画了女子的美貌和情态,也抒发出诗人潜藏于内心的情感。
(二)象征桃花流水的美丽意象
桃花流水从历史词典内涵释义中可以了解到,“桃花”解释为桃华,桃树所开的花。唐朝张志和在《渔父》词中写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而“流水”解释为流动的水,如“落花流水春去也”,将桃花意象与流水意象结合使用,既表现出桃花色彩之美,又表现出流水的灵动,二者的融合,构建出春意盎然、美好的景象。经过文化教化,桃花流水意象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便更加促进了桃花和流水意象的紧密度,常常在不同文学作品中一同被使用。除了表面所体现出的桃花流水的美好意象这层含义,桃花还象征着更深层的含义,如世外桃源的意象,表达了与世无争、豁然开朗的人生态度。东晋陶渊明所写的文言散文《桃花源记》,以文为辞,创造了一个至美至善的人间乐园,是每个人都向往和憧憬的理想世界。文中描绘了在桃花源中,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过着流离失所的艰辛生活,这里是人人都想到达的理想世界,其中也隐喻着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他在现实生活中也积极表现出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田园诗《归园田居》中,他更是以纯净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不受尘世污染的田园生活。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审美及寓意
(一)映射男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
《诗经·国风·周南》共有十一首,其内容大多是讲述情感、婚姻、家庭,孔子将之编一部,大约还是考虑“夫妇乃人伦造化之端”。所以,从第一首《关雎》是讲美好爱情的恋歌,后面的《葛覃》讲述一个女子回娘家的事,《卷耳》是思念远人,《樛木》是祝福之歌,《螽斯》是祝福多子多孙,《桃夭》是祝福婚姻幸福。从这些与桃花相关的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可以看出,桃花意象和爱情在文人的笔墨下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桃花盛开的季节正值春季,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所以,桃花自然成为爱情到来的代表性事物。《诗经·桃夭》的开篇就写出了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绘了女子出嫁和美好的爱情。这首诗歌文字表述简单,使人一看便能够理解其内涵,“夭夭”是指女子年轻美好之貌,“灼灼”是明媚的样子;“之子于归”指古人认为女子嫁人后才有了归宿,故说“归”;“宜”具有和顺、善美的意思。所以,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喜气洋洋、欢欢喜喜的氛围,体会女子嫁人时幸福的情感。至今三千多年过去了,那时的欢乐美好仿佛就在眼前。桃花除了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也用来指拥有爱情的当事人,也就是美丽的女子。从《诗经·桃夭》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桃花美好的意象刻画出女性特有的柔美。但桃花意象除了表现出女性的美好,也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像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元朝文人程棨的《三柳轩杂识》都借助桃花意象象征那个时代下不同形象的女性,而桃花也在不同时代中代表着与所描绘女性相呼应的特征。
(二)象征不同诗人的情怀
桃花的人格象征意义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文学家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怀是不同的。从作者著作中对桃花意象的运用和情怀表达也可以看出,作者所在时代的特点以及作者的人格特點。比如,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内涵表达的是桃李等树悄悄地开花,收获果实,毫无张扬,有许多人到树下歇息,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条路径。其喻指李广将军的高尚品格,赞赏将军获得的卓越成就,但是仍然坚持本心,不自满。桃花作为桃源的意象,饱含诗人浓厚的情感,如同唐代诗人李白与友人汪伦的深厚情谊。李白《赠汪伦》诗中描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前半部主要是叙事,描写了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踏歌声,写出了李白乘舟远走,而汪伦前来送行的离别之景。诗的后半部是抒情,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写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与汪伦的深情厚意;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借用桃花潭水之深,比喻这些都没有诗人与友人的情谊深厚。但是同样运用桃花意象,与李白的自然、超脱、浪漫的特点完全不同,杜甫在《南征》中描写了:“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在这首诗中,桃花不再象征深厚的情谊和浪漫的爱情,而是作为悲愁苦恨的陪衬,强化了人的悲剧命运。这与诗人晚年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相关,诗人身处动荡时代,本有报效朝廷的凌云壮志,未想壮志未酬,但是诗人依然拥有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将桃花的美好喻为自己情感的寄托,诗中以轻松的口吻,表达人生命运悲痛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杜甫诗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桃花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意象元素,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桃花意象经过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沉淀,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文章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作者对桃花意象的运用,以及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感受到桃花基于不同朝代、不同环境,隐喻作者的情感和身处的情境。桃花象征内涵丰富,当代文学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内涵的研究,掌握桃花文学元素的使用方法,表现出其意境,传承中国文化,并与时俱进,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