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峡,看大“鱼”
2021-01-17种田的阿呆
种田的阿呆
介绍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动物,让我们来看看水里游的鱼。长江三峡水生生物多种多样,既有珍稀、名贵的鱼类,如中华鲟、胭脂鱼;又有美味的食用鱼类,如“四大家鱼”青草鲢鳙、营养丰富的鲶鱼;还有“伪装”为鱼,实则是珍贵两栖动物的娃娃鱼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近距离观赏三峡里的“鱼”吧!
中华鲟:身披盔甲的“长江鱼王”
中华鲟是中国独有的古老鱼类,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长江中的中华鲟体型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有“长江鱼王”之称。其体表有五行硬骨鳞,仿佛身披盔甲。这五行硬鳞不仅能帮助中华鲟支撑庞大的身躯,还能感知水流方向。作为底栖鱼类,中华鲟主要以虾蟹、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
白鲟:站在长江食物链顶端的鱼类
白鲟是大型凶猛性鱼类,以鱼类为主食,能一口吞下七八斤重的草鱼。其身体呈长梭形,吻部长而尖,像长剑,因此又名中国剑鱼。白鲟眼睛小、视力差,但它的吻部和头部布满了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能感知水压、水流和水中微弱的低电压变化。白鲟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游入了《诗经》,“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中的“鲔”即白鲟,它们被用于祭祀,以求福祉绵延。然而,在2019年12月23日,白鲟被宣布灭绝,停止了游动。
鲶鱼:生性凶猛的“胡子鱼”
说起鲶鱼,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吗,拖着长长胡子的它,其实可凶了。鲶鱼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缝、深坑等处。它们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凭嗅觉和触须猎食。生性凶猛的鲶鱼贪吃且进食较杂,水生昆虫、小鱼、小虾、有机碎屑及一些鼠类等都吃。
胭脂鱼:鱼大十八变
生活在长江水体中下层的胭脂鱼是观赏鱼中的贵族。幼鱼游姿优美文静,色彩鲜明;成鱼行动矫健,鱼背鳍高而长,像船帆,因而有“前途似锦,一帆风顺”的吉祥寓意。从仔鱼到成熟个体,胭脂鱼的体型、体色和体表花纹一直在变。仔鱼阶段身体呈灰白色;幼鱼阶段身体呈褐色,体侧各有3条褐黑色横条纹,鳍呈淡红色并杂有黑斑点,像热带观赏魚;成熟后,身体呈胭脂红色,各鳍均为淡红色,人称“火烧鳊(biān)”。
大鲵(ní):超能忍饥挨饿的大吃货
大鲵体型扁长,四肢很短,有尾巴,长得很像鱼类,加之叫声像婴儿啼哭,因此又叫“娃娃鱼”。不过大鲵并非鱼类,而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其野外种群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多生活在三峡滩口的洞穴中,食性很广,水生昆虫、鱼、虾、蟹、蛙、蛇等都吃。不过,虽然它有一口又尖又密的牙齿,但因无法咀嚼,只能将食物囫囵吞下,让食物在胃里慢慢消化。大鲵既能“暴饮暴食”,一顿饱餐的分量能达体重的1/5;又能“忍饥挨饿”,两三年不吃东西也能照常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