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临沂桃产业集群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2021-01-17彭景美周绪元周楷轩张洪张林夕刘西伟

天津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中度竞争力

彭景美 周绪元 周楷轩 张洪 张林夕 刘西伟

摘    要:农业在临沂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整体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2003—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区位商(LQ)、集中系数(CC)、效率优势指数(EAI)和规模优势指数(SAI)对临沂市桃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集中度进行分析,并同其他桃主产区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得出临沂市桃产业发展集中度高,桃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具有综合发展比较优势;但近几年发展呈现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下降,表明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竞争力开始下降,因此需要从优化桃种植结构、加强桃品牌建设等方面来构建临沂市桃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桃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桃产业;产业集群;集中度;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1.12.009

Analysis on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Peach Industry in Linyi, Shandong

PENG Jingmei1, ZHOU Xuyuan1, ZHOU Kaixuan2, ZHANG Hong2, ZHANG Linxi3, LIU Xiwei4

(1. Liny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Linyi, Shandong 276012, China; 2. Shandong (Linyi) 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34, China; 3.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Luozhuang District, Linyi,Shandong, 276017, China; 4.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of Junan County, Linyi,Shandong, 276600,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yi, but the overall industri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degree is not high.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3 to 2019,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peach industry cluster in Linyi City by using location quotient (LQ),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 (CC) , efficiency advantage index (EAI) and scale advantage index (SAI),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main peach produc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ch industry in Linyi City had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and the peach industry had entered a mature stag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index of efficiency advantage and the index of scale advantage decl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each industry cluster in Linyi City had started to declin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peach planting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peach brand construction to construct the peach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and optimize the peach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in Linyi City.

Key words: peach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concentration; competitiveness

收稿日期:2021-06-04

基金項目: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ZDNY-2020-FWLY01003 A)

作者简介:彭景美(1996—),女,山东临沂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是从产业集群延伸分化出来的概念,是由农户、企业及市场等主体按照地区发展条件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组织模式,通过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和专业化运营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其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等[1]。

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素观点,主要代表学者有波特[2]的钻石模型,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产业战略和同业竞争、外部机遇等关联因素;魏守华等[3]认为生产成本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蔡宁等[4]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企业协作与竞争行为、产业之间关联性、生产要素及需求条件;刘友金[5]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决定因素取决于产业集群之间关联的质量。另一种是能力观点,主要代表学者有张辉[6]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对于区域资源利用的能力和规避不利发展因素的能力;李君华等[7]人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持续创新能力的体现;魏后凯[8]认为市场占有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体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概括为某产业在特定区域内利用地方资源、技术、政策等要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规避风险且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主体。

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徐志刚[9]建立了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中国种植业的地区优势进行了测量;李二玲等[10]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业绩群竞争力进行测量;曾光等[11]用结构方程(SEM)构建了测评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张宗利[12]运用区位商法和GEMS模型对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测量。

本文选取临沂市桃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考虑到部分数据的不可得性及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法通过简单的回归模型进行处理,因此本文借鉴徐志刚[9]、韩振兴等[23]方法先利用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等指标对临沂市桃产业集群集中化程度进行测度,再利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其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测度,最终得出临沂市桃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给出发展建议。

1 临沂市桃产业发展概况

桃作为我国种植面积、产量世界第一的果品,在我国已有4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具有适应性强、投产早、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其果实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花可以观赏、核仁也可食用[13]。山东省是我国桃的主产区之一,其桃树种植面积、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14],其中临沂市桃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临沂市桃种植面积为5.51万hm2,占山东省总种植面积的42.38%,桃产量为178.72万t,占山东省总产量的49.02%,桃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成熟,是名副其实的产桃大市。

表1是临沂市2003年至今的桃产业发展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临沂市桃种植面积2003—2004年稳定增长,2004—2011年,种植面积一直呈下降状态,自2012年开始,种植面积稳定增长;虽然桃种植面积有波动,但整体产量一直呈现增长状态,说明临沂市桃的生产效率较高;此外,临沂市桃的种植面积、产量在山东省桃、水果所占比重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临沂市桃产业发展在本市及本省水果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 临沂市桃产业发展分析

2.1 自然条件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沂蒙山腹地,区域内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无霜期全年超过 210 d,土壤主要为棕壤、褐土,是我国落叶果树的最适栽培区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蜜桃产区[15]。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桃分布现状及其栽培特点,可划分成5个适栽区,其中华北平原桃区是桃最适栽培区域,也是最大的经济栽培区域[16]。从表2可以看出,临沂市属于暖温带桃亚区,气温、降水量、无霜期等自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桃的生长。因此,临沂市自2009 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桃业第一市”以来,桃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类作物。

2.2 发展条件

临沂市桃果基地大、产量高,种植历史悠久,果农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加上温室促成栽培、冷库储藏以及桃种植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机会的增加,使得临沂市桃生产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17-18];随着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提升,充分保障了果品的内外品质,并打造了许多优质品牌:蒙阴县“蒙阴”,沂水县“雪山”、“悟河”、“唐王山”、“绿韵”、“富杨”,平邑县“武台”,兰山区“三和”、沂南县“浮来山”、临沭县“武状元”[19]等一系列优秀的桃品牌,在江浙沪桃果市场占据较高份额;近年来,临沂市桃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果科所、山东农业大学及临沂市农业科学院、浙大山东(临沂)农研院等机构加强合作交流,为当地桃树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提升临沂市桃的质量和种植效率。

3 临沂市桃产业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且产业集中度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一方面在于临近企业由于区位因素缩短了竞争的过程,加速了新竞争者出现,原企业为获得市场优势,被迫进行技术改革、改进产品,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0];另一方面在于产业集中能够实现量的扩张,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成本上具有领先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因此本文立足于临沂市桃产业发展现状,运用区位商与集中系数指标对桃产业集群集中化程度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其产业集群竞争力。

3.1 临沂市桃产业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是指特定產业或市场上少量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该产业或市场的支配程度,用以衡量特定产业或市场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21-22]。因此本文在描述产业集群的集中度时,借鉴韩振兴等[23-25]方法,运用区位商(Local Quotient,LQ)和集中系数(Coefficient of Concentration,CC)进行衡量。

LQ=(Eij/Ei)/(Ej/∑Ej )

CC=(Eij/Ei)/(Pj/∑Pj )

式中,LQ表示某地区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若LQ>1,表明该地区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高于上一层级,LQ系数越高,表明其专业化程度越高;CC表示某地区产业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若CC>1,则表明该地区产业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要高于上一层级,C系数越高,表明其地理集中化程度越高。

其中i表示临沂市桃产业,j表示临沂市,因此Eij表示临沂市桃产量,Ei表示山东省桃产量,Ej表示临沂市农林牧渔业产值,∑Ej 表示山东省农林牧渔产值;Pj表示临沂市人口数量,∑Pj 则表示山东省人口数量。

根据表3可以发现,临沂市桃产业自2003年开始,LQ系数都大于1,表明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要高于山东省,且LQ系数呈递增趋势,表明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样,CC系数也都大于1,表明临沂市桃产业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要高于山东省,且CC系数呈递增趋势,表明临沂市桃产业的地理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自2003年至今的数据,临沂市桃产业LQ系数增长了49%,CC系数增长了58%,二者基本上呈现同步状态,因此表明相较于山东省,临沂市桃产业具有明显的集中度优势。

3.2 临沂市桃产业竞争力分析

本文在分析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竞争力时,将其概括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临沂市桃产业的市场规模竞争力,包括桃种植面积、产量、单产等指标的比较;第二部分利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临沂市桃产业集群进行分析。

3.2.1 临沂市桃产业产品供给力    (1)种植面积比较。桃子主要经济栽培地区在华北、华东各省,较为集中的地区有临沂、泰安、潍坊、宁波、无锡、西安等地,從表4可以看出,各桃主产区中,临沂市种植面积增长率为25.95%,在各主产区中位居第四,次于南阳、无锡、大连,但由于其种植面积大,表明临沂市桃种植面积近年来一直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2)产量比较。从表5中可以发现,各桃主产区只有临沂产量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它产区受种植面积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产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且临沂市2019年桃产量较2003年增长了两倍多,增长率在各桃产区中位居第2,得益于临沂市桃种植技术的提高及种植规模的扩大。

(3)单产比较。 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3—2006年临沂市桃单产水平较其他主产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自2007年开始,临沂市桃单产一直稳居前两名。以2003年和2019年为例,2003年临沂市桃单产水平是泰安(桃单产第1名)的56.37%,2019年临沂市桃单产水平是泰安的160.23%,可见临沂市的桃产业规模的壮大不仅依赖于种植面积的扩大,更依赖于标准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4)小结分析。产品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本章节对临沂市桃产业和其他桃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单产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2002—2019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临沂市产桃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临沂市桃种植面积多、总产量多、单产水平高,整体波动变化不大,且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因此从供给能力的角度来看,临沂市桃产业在桃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

3.2.2 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根据以往学者[23-28,30-33]的研究,在描述地区某产业竞争力时,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fficient Advantage Index,EAI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le Advantage Index,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Relative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RCCA)。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用以上指标对临沂市桃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EAI=(APij/APj)/(APi/AP)

SAI=(GSij/GSj)/(GSi/GS)

RCCA=EAI×SAI

式中,EAI指数用来衡量某地区某产业的产出效率与上一层级产出效率水平的比较优势,若EAI>1,则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相较于上一层级的该产业具有效率比较优势;SAI指数充分衡量产业化程度和市场因素,反映某地区某产业的规模程度与上一层级相比的比较优势,若SAI>1,则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相对于上一层级具有规模比较优势;RCCA指数是EAI指数和SAI指数的乘积,若RCCA>1,则表示某地区具有发展某种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

其中APij表示临沂市桃子人均拥有量,APj表示临沂市水果人均拥有量,APi表示山东省桃子人均拥有量,AP表示山东省水果的人均拥有量;GSij表示临沂市桃的种植面积,GSj表示临沂市果园种植面积,GSi表示山东省桃的种植面积,GS表示山东省果园种植面积。

根据表7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临沂市桃产业的EAI指数都大于1,表明临沂市桃产业相较于山东省桃产业来说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从指数变化来看,临沂市桃产业EAI指数可以分为4个阶段:2003—2009年处于稳定上升趋势,2009—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2—2015年呈波动增减状态,2016—2019年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自2009年至今,临沂市桃产业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稳定在3.5左右,表明临沂市桃产业具有明显的效率比较优势。但近几年EAI指数呈现递减趋势,结合表5中临沂市桃单产水平可以得出,临沂市桃产业产出虽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如今面临着产出下降的问题。

从表8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临沂市桃产业的SAI指数都大于1,且都维持在2.5左右的水平,表明临沂市桃产业相较于山东省桃产业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受种植面积影响,SAI指数一直呈现波动状态,近几年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EAI指数大小要略高于SAI指数,表明临沂市桃产业的效率优势要高于其规模优势;此外,临沂市桃产业自2003年开始,RCCA指数都大于1,表示临沂市桃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其变动和SAI指数基本一致,且RCCA 指数都维持在5.0以上,表示临沂市桃产业综合比较优势显著,但自2016年开始,RCCA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RCCA指数下降幅度为18.36%,表明近几年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竞争力开始下降。

3.3 小结及原因分析

本文基于 2003—2019年临沂市及各桃主产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集中度评价指标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对临沂市桃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发现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的集中度优势和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但临沂桃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临沂市桃产业品牌伞,桃品牌的贡献与其资源潜力极不相称,且自2016年开始,其集中度评价指标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皆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

(1)生产技术滞后。临沂市桃种植面积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经营主体多以家庭种植为主,在栽培上以清耕制为主,机械化程低、管理能力不足,且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在采后处理上技术滞后,树体衰弱;部分生产者追求大果忽视桃品质建设,最终导致临沂市桃产业种植面积的增长率要高于其总产量的增长率、桃生产效率下降。

(2)品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缺乏引导品种:目前临沂市桃品种共有150余个[5],品种较多但缺乏认知度高且具有引导力的品种;另一方面是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中熟品种较多,成熟期与国内其他地区撞车,且品种多为生食,适用于深加工的品种较少,导致在桃市场上竞争压力大。

(3)品牌宣传不足。临沂“蒙阴蜜桃”地理标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实际运营中“柠檬效应”显著,且品牌运营主体未能根据临沂桃的特点制定出系统的品牌战略,导致临沂桃在市场上面临“有口碑无品牌”的尴尬局面。

4 提升临沂市桃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4.1 提高桃产业标准化水平

在生产技术上,除了培育、引进优良品种之外,还应包括農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和储存运输技术的改进优化,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高效利用临沂市2所大学、1所农业职业院校、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和浙大山东(临沂)农研院的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让技术成为提升临沂桃品质的“加速器”,同时提升种植户在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的素养;在品种结构上,要优化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比,淘汰老化桃园,扩大中熟桃品种比例,避免成熟期撞车,同时也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4.2 加强桃品牌建设

品牌作为一种能将农产品从同质化中分离出来的价值符号,赋予农产品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临沂市桃产业发展突破口。一方面临沂桃需要根据产品的质量、种类、需求等条件明确定位,通过“产自临沂”区域公用品牌,统一临沂桃品牌管理标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临沂市资源,实现“桃品牌+红色文化”、“桃品牌+区域旅游资源”,建立起桃品牌与地方资源禀赋之间的联系,打造高端桃产业品牌,避免品牌泛化,提升临沂市桃品牌影响力和内涵力。

4.3 重视龙头企业的作用

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能够加强地方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基于这一层面,临沂市政府需要重视桃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在政策支持上,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和补贴,尤其是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在产业链建设方面,龙头企业可以联合中小规模种植户,建立桃生产加工基地和桃种植协会,实现桃基地规模化,从而降低成本,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凌霄, 蹇鄂, 耿献辉. 农业产业集群:一个分析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5): 90-95.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6(6): 77-90.

[3] 魏守华, 赵雅沁.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02(5): 51-56.

[4] 蔡宁, 杨旭. 协作行为对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3): 48-51.

[5] 刘友金.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J]. 中国软科学, 2007(9): 104-110, 124.

[6] 张辉.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 中国软科学, 2003(1): 70-74.

[7] 李君华, 彭玉兰. 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03(9): 127-132.

[8] 魏后凯. 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考察[J]. 经济管理, 2003(6): 4-11.

[9] 徐志刚. 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10]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创新体系结构分析——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11): 113-119.

[11] 曾光, 莫小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 13(3): 49-54.

[12] 张宗利. 广西罗非鱼产业集群水平与竞争力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13] 于立娜, 张萌, 王恒. 山东省桃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果菜, 2020, 40(2): 54-56, 63.

[14] 刘伟, 张安宁, 李桂祥, 等. 山东省桃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1): 88-91.

[15] 管恩桦, 王志远, 周蕾, 等. 临沂市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 中国果菜, 2018, 38(7): 30-33.

[16] 崔国朝, 牛良. 我国桃主要栽培模式现状及集成创新[C]//中国园艺学会现代果树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深圳, 2012: 47-49.

[17] 林志强 郭鹏 鹿永华. 临沂市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林业经济, 2014, 36(8): 71-74.

[18] 陳修会, 刘俐. 临沂市桃产业现状、发展优势与提升对策[J]. 中国果业信息, 2013, 30(11): 24-26.

[19] 陈修会. 临沂“中国桃业第一市”率先发展的思考[J]. 中国果菜, 2010(10): 12-15.

[20] 王大鹏, 崔茂森. 山东省水果产业集群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以烟台苹果、莱阳梨和大泽山葡萄为例[J]. 林业经济, 2020, 42(2): 83-92.

[21] 刘婷. 内蒙古乳业集群水平的测度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19): 6-7.

[22] 韩振兴, 刘宗志, 常向阳. 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以运城苹果、朔州羊肉、晋城大豆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1): 94-104.

[23] 韩振兴, 朱涛, 牛文静, 等. 山西运城苹果产业集群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J]. 中国果树, 2021(3): 91-97.

[24] 韩振兴, 牛文静, 朱涛, 等. 江苏省草莓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J]. 中国蔬菜, 2020(1): 68-75.

[25] 曾慧云, 宋振鑫, 赵泓凯, 等. 烟台水果产业集群规模质量和竞争优势分析[J]. 中国果树, 2021(5): 100-105.

[26] 石金, 徐广才.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测度实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1): 158-164.

[27] 任青丝. 河南农业产业集群集聚程度与发展策略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4, 28(3): 27-32.

[28] 陶怀颖. 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29] 宋玉兰.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05.

[30] 于丽艳, 穆月英. 我国不同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J]. 中国蔬菜, 2019(8): 21-27.

[31] 胡世霞. 湖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32] 李春海, 张文, 彭牧青. 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3): 49-58.

[33] 尹成杰.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6(3): 4-7.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集中度竞争力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日本竞争力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