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1-01-17谢明飞陈杰鑫
谢明飞,陈杰鑫
作者单位: 518172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脑梗死属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中较常见,且在中老年人群中较多见,指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导致坏死,并伴随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这一疾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发病原因复杂,若未予以有效救治,则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如偏瘫、失语症等,均因脑内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导致[2]。当前,脑梗死临床治疗以溶栓为主,可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避免损伤神经组织。阿替普酶作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物,用于脑梗死治疗取得一定效果[3]。本研究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5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78~94(80.30±10.22)岁;体质量45~78(61.72±1.50)kg;发病时间1.5~5.0(2.93±1.12)h;基础疾病:心房纤颤2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1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77~93(80.23±10.14)岁;体质量44~77(61.63±1.48)kg;发病时间1.0~5.0(2.89±1.02)h;基础疾病:心房纤颤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11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显示明显的缺血梗死灶,即低密度影,同时伴随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表现;发病时间≤5 h。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患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重度神经系统损伤史、心囊炎、细菌性心内炎、疑似或确诊颅内出血、骨折或活动性出血患者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首次给药300 mg,之后每天100 mg;或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80029]口服,首次给药300 mg,之后每天75 mg。研究组患者首先明确静脉溶栓指征,再选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批准文号:S20160055)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最多不超过90 mg,取适量阿替普酶与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9 g/L)混匀,之后将其中10%的药液予以静脉注射给药,时间为2 min,剩余90%药液予以静脉滴注给药,通过输液泵进行,时间为1 h。治疗后24 h禁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4 h后通过头颅磁共振或CT复查,若未出现脑出血症状则行口服阿司匹林或波立维治疗,并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治疗后2 h内,每15分钟监测1次血压;之后6 h内,每半小时监测1次血压;6 h后,每2小时监测1次血压。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90%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超过45%为有效;未及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2周,通过NHISS量表评估,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3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
1.4.4 出血情况: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及牙龈出血等。
1.4.5 不良反应:包括心律失常、出血、口唇水肿及舌水肿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5.556,P=0.018)。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1周、2周,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2.3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少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4 出血情况比较 2组上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情况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8,P=0.384)。见表4。
表4 2组出血情况比较 [例(%)]
2.5 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出现口唇水肿1例,舌头水肿1例;对照组出现心律失常3例,血管损伤处出血5例。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2/25),低于对照组的32.00%(8/32)(χ2=4.500,P=0.034)。
3 讨 论
脑梗死属临床常见疾病,不仅病情危急,且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予以有效救治。近些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脑梗死发生率呈现递增趋势,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临床中,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疗效得到提升,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后遗症,如失语症、偏瘫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选择适合方式进行治疗非常重要[4]。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阿替普酶为有效药物之一,但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据相关研究指出,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而常规脑梗死治疗主要通过东菱克酸酶、尿激酶进行,其中尿激酶价格较低,具备一定优势,但缺乏特异性效果,还可能会导致多脏器出血现象[5]。伴随静脉溶栓治疗的不断发展,阿替普酶的临床应用也愈加广泛。阿替普酶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血栓纤维蛋白产生相互作用,进而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使半暗带脑组织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对局部微循环血液注入有促进作用,可增强溶栓效果[6]。但该药物半衰期短,用药后可能会造成神经功能恶化,使血管再次发生堵塞问题。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血液状况,方便在出现低灌注脑梗死情况下实施扩容治疗[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d、1周、2周,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少于治疗前及对照组。2组上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情况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佳,不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且可调节凝血功能。静脉溶栓治疗能让闭塞血管再通,使血液运行恢复正常,进而改善患者预后[8]。阿替普酶属第三代溶栓药物,同时也是内源性酶,尽管在无纤维蛋白条件下无法有效激活纤溶酶原,但该药物可激活血栓体内纤维酶原,之后向纤溶酶转化,使血栓溶解,进而实现局部溶栓效果[9-10]。阿替普酶的特异性较高,可高选择性作用于血栓中纤维酶原,避免对正常血液循环纤溶酶原的影响,避免产生严重全身性纤溶作用,因此不会严重影响凝血功能指标,具有较高安全性[11-13]。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梗死可取得显著效果,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且不会对凝血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