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北山小流域治理成效和思考
2021-01-17刘喜珠刘志峰孔令法张航钒
刘喜珠,刘志峰,孔令法,张航钒
(1.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3)
近几年,山东省紧跟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开展各具特色的水土保持工程。山东省青岛市属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青岛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建“四型”小流域(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生态景观型、生态安全型)。黄岛区北山小流域按照山东省水土保持推进要求,从滨海丘陵区域小流域水土保持基础功能-蓄水保水、土壤保持出发,结合大珠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持续探索,实施半山腰建坝拦蓄水源与其周围封禁治理相结合,实施经济林栽植和承包管理一体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本文针对黄岛区北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1 黄岛区北山小流域概况
黄岛区北山小流域位于青岛市大珠山生态片区,该流域呈南北走向,南北长2.6 km,东西宽3.3 km,流域总面积15 km2,其中林地7.405 km2,占总面积的49.37%,水域0.315 km2,占总面积的2.1%,其它用地1.40 km2,占总面积的9.3%,未利用土地5.88 km2,占总面积的39.2%。流域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高程介于21 m~460 m高程之间,相对高差439 m。本小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7.5 km2,土壤以棕壤土、潮土为主,土质粘重,渗透率小,不利于径流下渗,极易形成坡面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本项目区内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多变,期间分布有岩壁、山石、山背、沟壑、塘坎及山前坡地等地貌类型,项目区内无河流,水资源贫乏,严重制约生态区的建设。
2 小流域存在的问题
黄岛区北山小流域是典型的沿海低山丘陵地区,流域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一定的风力侵蚀,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雨、地形、土壤和植被,其中降雨和地形对水土流失影响较为显著。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会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2010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显示,黄岛区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750 hm2,占流域面积50%。流域内年平均侵蚀模数975 t/(km2·a),年平均土壤流失1.46万t。北山小流域经前期阶段性水土保持治理,现保存的水土保持措施面积740.5 hm2,其中需要进行疏林补植的面积为11.25 hm2。现状疏林地的苗木栽植密度约为1111株/hm2。小流域内现有塘坝2座、截水沟2 km、道路9 km。治理程度达到49.37%,林草覆盖率55%。
通过分析流域内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现状,本流域治理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缺乏小型蓄排工程,不能有效的拦截山区地表径流,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②荒山、荒坡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林木稀疏,疏幼林整体防护水平不高。荒山和荒坡也是一种潜在的土地资源,由于投资不足,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该流域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
通过前期治理分析发现,本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①治理任务艰巨。长期以来,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复杂的地形地貌,增加了治理的艰巨性。在林草治理方面,由于山坡地形保水力差,再加上配套水利设施不足,水保林、经果林成活率低,造成重复栽植、投资、投劳;项目区经济基础薄弱,单靠自身力量实施难度大;②低投入带来低效益。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由于治理的工程量大,加之当地农民贫穷,地方财力薄弱,只能分散、低标准治理,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导致了各项措施的综合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再加上短期内难以发挥可观效益,也影响了治理的积极性;③管理水平低,责任制难落实。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3 主要治理措施
本小流域治理,依托大珠山生态治理的大环境,实现了单元化治理,避免了单一措施的分散治理,完美展示了大中型流域和小流域单元化治理的紧密结合。本流域治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吸收社会投资,引进山川文化集团进行投资,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相结合。本项目治理的主要政府引导措施有:
(1)政府引导,大力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打造山清水秀的人居环境。
实施过程中,突出水源涵养林种植补植、沟道治理拦蓄和面源污染防治,注重依托政府投入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精品工程。
(2)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提高农民积极性和经济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和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把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在加强沟道治理拦蓄等工程措施的同时,把生物措施重点放在发展经济林果等生态产业上,结合土壤特性,政府引进农科专家帮扶,按照“一村一品、农民承包管理”的发展模式,调整种植结构,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3)适度建设生态景观型小流域,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在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的小流域片区,在可进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政府引导引进社会投资主体,由社会投资主体聘请国内知名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实现高标准、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建设。
(4)积极推进生态安全型小流域建设,保障山体稳定、安全。
在积极申请水土保持项目资金的同时,该小流域积极申请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资金。将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生态林、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图像综合监测站点、视频监控站、自动预警站等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本流域治理的水土保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双赢目标。
本次小流域治理,根据北山小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成因、资源利用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布设各项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林稀疏的区域进行补植;对生产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荒山荒坡栽植水土保持生态林;对适宜自然修复的疏幼林地采取封禁治理,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在沟蚀较严重的沟道新建塘坝等工程,蓄水保土。
本次北山小流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封禁治理和塘坝建设。封禁治理面积约为740.5 hm2,补植苗木数量为15626株,补植后使水土保持林的初植密度达到2500株/hm2以上;新建塘坝1座,其主要包括溢流堰一座,排水涵洞一座。
该塘坝周边水保林密度稀疏,将对现有的水保林进行补植,进行疏林补植的面积为11.25 hm2。平水年该塘坝疏林补植区水保林需水共计1.35万m3。
4 治理成效
(1)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沟入塘坝的泥沙量。经过此次综合治理,北山小流域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郁闭度在0.55~0.85之间。新建塘坝蓄水1.48万m3,保土拦沙2.47万t,蓄水保土效益较为可观。
(2)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治理后,本流域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草面积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到80%以上。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模式,为同类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样板;提高了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保土保水显增效,封禁治理增产增收,经济效益可观。流域内产业结构以林业生产为主,经济林生产经营以栗子树、山楂为主,水保林已落实承包责任制,由承包户经营、管理。项目区主要树种为黑松等,已全部实施承包管理。封禁治理11.25 hm2,每年收益30万元,20年经济效益达600万元。
同时黄岛区北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促进形成了小流域治理特色的大珠山生态旅游区。本项目区内劳动力充足,即改善了周围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来源。本项目的实施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
5 结论及建议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山东省“四型”小流域建设治理要求,经过山东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小流域周围百姓的建设实施积极参与,此次小流域治理已顺利实施,思考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的意义。通过包工补贴、果林承包等管理措施,让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保水保土的益处,进而积极维护治理成果。
(2)地方政府重视,积极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政府和周围百姓的支持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力保障。
(3)搞好部门配合,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将水土保持和水土监测、山洪防御齐头并进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政府区为单位的水土保持规划为纲,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规划,以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是做好水土流失防治的顶层设计。
(4)积极发展小流域经济,发挥水保工程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发挥水保工程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效益,是引导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有力手段。
水土保持既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我们水利人要用好用活“两山”理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助力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