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及问题浅析
2021-01-17崔丹山东理工大学
崔丹 山东理工大学
农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提供政策指引,重点就是要注重农业、农村的建设与完善,而农户土地的管理与发展是农村土地改革中关键所在,需通过土地流转的综合管理与支持,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土地流转的合理有序管理对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收入水平、破解农村难题的重点途径。
一、土地流转概述
土地流转是农户在保留自身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有偿转让给他人或者组织的一种方式,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资金投入、入股。可以分担农户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也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地区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
叶男(2013)从年龄、地区特征、健康程度、土地依赖程度等方面分析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情况。认为受传统观念及长久形成的土地依赖习惯的影响,多数农民并不愿参与土地转出、转入活动。李昊,李世平,南灵(201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eta分析法研究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他们通过现有数据发现,不同因素对于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方向和作用不尽相同。受教育程度、土地流转规范程度、社会保障等因素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但是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家庭总收入对于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不尽相同,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朱瑞婷,陈耀(2020)以甘肃省会宁县的数据出发,研究得出农民在土地流转意愿上呈现逐步增强趋势,在问卷调查和分析中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家庭非农收入、农民劳动能力等都显著正向地影响其土地流转意愿。
三、农户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宣导不到位
通过实地调研得出,部分政府对于土地流转认识不足,政策宣贯仅停留在上层组织,而农民对土地流转发展认识有限。部分地区基层干部在土地流转政策发展过程中过分关注短期业绩,不顾农民个人意愿强制所有人参与,使农民生理、心理、财务等方面受到政策偏离的伤害,使土地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二)农民对自身土地的习惯性依赖
在我国土地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根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农民对土地具有深厚感情。部分地区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收入来源,也是影响其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四、提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宣导
在土地流转进程中,要格外关注土地流转改革的社会性影响。一方面,农民对政策认识不足,对土地流转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宣贯不到位,使农民缺乏积极性。政府可与电视台、网络媒介、传统报纸等进行合作,对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宣传,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定期对一线政府人员培训考核,确认政策的掌握和传达程度,在基层充分宣传。从思想层面对农民进行知识灌输,打消疑虑。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认识与实施上的问题,为后续土地流转工作打好思想基础。
(二)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政府在土地流转工作中需加强监督与控制,确保土地流转政策准确下达实施,避免出现政策偏离。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在土地流转项目中的管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综合把控对农民、政府、第三方的管理。在土地流转工作中,要弱化对各层级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绩效硬指标的控制,避免土地流转工作宣传和执行扭曲。要注重积极引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避免强制流转。基层政府人员要积极参与相关信息发布与融通,通过第三方角色扮演促进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性,强化在此过程中的程序控制和引导,提升工作的规范程度,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工作的信赖感。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是影响我国农民参与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持续优化对土地流转的有效推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需通过国家、社会、农民综合统筹,加强对社会救助、养老、福利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建设。而在全面管理过程中,更要注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综合保障,确保农民可以放心的将土地转出,全身心投身现代化建设。此外,政府可以从地区实际出发,依据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土地流出额,确认其个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保障额度和水平,实现有效联动,从而提升农民幸福感,也能促进地区农业快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