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隐私权保护带来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2021-01-17崔响华北理工大学
崔响 华北理工大学
近期,某汽车品牌车内摄像头风波事件持续发酵并引发舆论漩涡。该品牌车内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可以拍摄车内的一举一动并上传到网络。虽然4月7日该品牌官网声明这项功能只在北美地区开放,但这并不足以打消中国民众对其侵犯人员隐私权的顾虑。无独有偶,在今年的315晚会中曝光的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某品牌摄像头主动抓拍人脸信息,严重威胁用户财产安全、隐私安全的问题。
一系列的事实表明,人脸识别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其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不能以牺牲隐私安全和信息安全为代价获得购物出行等方面的便利。我们应努力实现便利与安全的兼顾。
一、人脸识别技术原理概述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不同,人脸识别不需要像指纹识别那样要求人体与识别机器进行生物接触,也不需要虹膜识别那样要求人眼球与识别机器精准对接,而是一种无接触、无依托的识别体系。其可以在被识别对象不与设备接触甚至无所察觉的情况下完成识别工作,整个过程无须被识别对象主动配合。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具备以上所说的无接触识别、快速识别、无察觉识别等特点,其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商业企业等领域,并在刑事侦查、公共交通、户籍管理以及电子支付等具体事务上发挥重大作用。举例而言,乘坐高铁时刷脸进站取代了刷票进站,购物结账时刷脸支付取代了密码支付。尤其是在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之际,人脸识别技术更是为疫情防控和流调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人脸识别技术甚至走进课堂,成为监督课堂秩序的用具。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脸识别技术的超前应用也不免导致隐私权泄露,继而引发财产利益受损害和人身权利受侵害等悲剧。苏格兰人权委员会主席朱迪思·罗伯逊向联合国提交有关证据,表明人们对面部识别等新技术的应用普遍感到担忧。该技术可能会超出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的限制,过度收集公民个人的合法信息,从而导致社会信任危机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现阶段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监管薄弱且严重滞后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信息传播呈现快捷化、碎片化、隐秘化等特点,这也为新的时代条件下隐私权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针对手机APP过度开放用户权限、智能汽车摄像头采集人员信息、用户电话信息被大规模出售产生骚扰电话等一系列使广大用户深恶痛绝的隐私权泄露问题,行政部门不监管、监管难、监管慢反而成为纵容侵犯隐私权违法犯罪行为的因素之一。
(二)公民个人保护隐私权意识缺乏
缺乏维权意识、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维权,以及对部分侵权行为表示一种淡然接受的逆来顺受态度,无疑是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漠视。也正因如此,只要隐私权泄露只要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公民便选择不维权或者消极维权。公民内心对隐私权的重视和对泄露隐私权行为的深恶痛绝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维权行动,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
四、保护隐私权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行政监管
政府要积极有为,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隐私权方面发挥定海神针的监督管理作用。针对网络时代下侵犯隐私权呈现高发频发态势,有必要更新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可以在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之外,成立新的监管部门,整合行政资源着力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此外,对于人脸识别、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行政监管部门要主动展开评估,尽最大努力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做到相对平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做到阳光、透明。政府部门自身和有关企业应在必要限度内收集人脸信息在内的各种隐私信息,起到表率作用。
对于侵犯隐私权情节恶劣、屡教不改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实施严厉制裁,拉入征信系统黑名单。
(二)鼓励支持民众主动维权,实施维权奖励机制
针对民众消极维权以及对侵犯隐私权行为漠视的现象,要在社区、学校、商场定期开展普法宣传进基层活动,让民众深刻了解侵犯隐私权行为可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
此外,积极的维权奖励措施必不可少。只有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隐私权的行动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五、结语
科技的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危害,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趋利避害,使科技的发展更好造福社会、造福广大民众。维护隐私权同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