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生大量回国对国内企业的积极影响
2021-01-17徐晔西北大学
徐晔 西北大学
一、留学生进入国内企业就业的积极影响
(一)对内对外塑造良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
2000年,中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大量国内的企业开始逐步拓展海外业务,并将自身优势发挥到国际竞赛中,参与国际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政策,标志着国内企业向海外进军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因此,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国内企业出现了大量缺口,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精尖人才。随着中国文化和商业的不断崛起,接受过西式教育的跨国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地担任商业领袖的职能,拥有全球化思维方式的管理人才也能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将先进的教育及管理理念带入国内企业,促进企业积极转型
接受过国际教育的跨国人才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往往能充当着“桥梁”的作用,帮助国内企业迅速以及准确地定位到最新最快的市场动态以及海内外行业的发展现状,因而具有专业能力和管理思维的跨国人才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与海外市场无缝接轨。同时,跨国人才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加深层的了解,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起着特殊的意义以及作用。此外,由于长年在海外接受教育,留学生对于国外的宏观环境以及政策相对于国内就业者来说也比较敏感,这也从视野方面决定了人才的长远发展。
(三)全球化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不仅仅是空间维度的变化,还有自我组织方式的变革
全球化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完整的人才配置和人力资源管理。留学生所拥有的良好的英语水平、文化敏感性、文化多元性,以及全球化的心态对于企业来说都是软实力的表现,更是阐述全球性身份的最直接体现。根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的5年内,我国即将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拐点。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在我国吸引人才方面也是跨越性的进步。这标志着我国从人才流出国变成了人才回流国,有利于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优秀国际人才的引进必将对国内各行各业形成积极且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如何吸引留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一)建立创新特质的跨国管理机制,营造舒适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为吸纳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有利环境
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将优秀留学生这样的国际人才纳入企业人才储备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留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贯彻落实好留学生进入企业就业的人才引进工作。
(二)去除人才岗位标签化,提升企业形象
近年来,因为归国人员的不断增多,在国内很多企业和单位内部形成了一种“随意贴标签”的风气。在吸引优秀回国人才方面,首先就要停止对国际人才“贴标签”的行为,类似优秀人才去基层单位就业应该被看成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一种所谓的“人才浪费”或者“大材小用”。营造这样不正确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会打击优秀国际人才的就业热情和自信心,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积极履行薪酬与优质福利承诺,吸引和激活优秀留跨国人才的个体潜能
海外留学生的回国职业选择首选是外企以及西方跨国企业,这类企业的薪酬及待遇在薪资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因此,如何和这类型的企业竞争优质人才,这也是中国本土企业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据统计,在所有平台的求职者中,期望薪资主要集中在4000-6000元/月的区间内,而在留学生求职者中,占比人数最多的期望薪资则集中在8000-15000元/月的区间,非常明显的高于一般求职者。说明具有留学背景的国际人才对于薪资的期待往往是高于一般毕业生和求职者的。因此企业若是想要吸引这部分人才,必须先从薪资待遇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国际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此前提之下,才能够寄希望于留学生给企业带来崭新的变革以及发展的机遇。
(四)为优秀跨国人才提供专业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方案,保证将人才离职率降到最低
根据数据显示,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原因为“开阔视野”,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国际人才来说,长足的发展才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动力。因此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回国就业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意义和作用,全方位支持他们在工作上发挥良好的创造性价值以及带头作用。鼓励并推荐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参与企业的管理以及内部的专业职称评选,以及省级和国家级的有关科技奖项评选。
(五)建立公司内部的员工交流机制,通过派遣和定期交流等方式,促进各部门间员工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上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如今留学生的年龄分布上来看,25岁到34岁的占比最高,在全部留学生总人口中占64.6%的比例。因此,企业如果想要吸引留学生前来就业,这一部分人的需求就应该被着重考虑。据调查,国际人才在就业方面除了薪资以外,最看重的就是日后长久的职业发展。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份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收获的工作,对于人生规划来说是一个能够长久获取满足感,并且乐于为之奋斗的事情。
三、结论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向海外拓展的道路上,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富有海外教育背景和专业能力的跨国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