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学课程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1-01-17张淑华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张淑华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关于组织、分配资源问题的科学论述,是在特殊限制的情境中,管理者通过完成计划、组织、领导等一系列职能,管理者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资源最优化,达到组织的最终任务。管理学内容知识非常丰富,受到课程价值体系的影响,我国高等学科知识内容的建设强调本土化,用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在管理学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有了非常明显地进步。
一、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以及复杂性特征,专业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具有挑战性,人们非常关注其评价体系建设。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管理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
(一)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与期望,全新的教学思想为越来越多地高职院校注入新的活力。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在传统评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管理学课程在课改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而不是将学生当作是一项工作任务[1]。高职课堂在具体教学质量评价环节中,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行为,使得评价结构不完善。
(二)评价内容过于单一
在高职课堂进行管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过于单一,主要是以学生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结果。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形式非常固定,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学生间接经验的积累为基础,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学生直接经验的培养与提升,过于单一的评价内容,不利于科学判断管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目标缺乏长远目光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课改下,教学质量评价目标具有短期性特征,缺乏长远目光的建设。评价目标指的是高职院校根据一定时期内教育教学成果,而进行得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成果的合理展望,评价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需要根据管理学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教学质量评价目标。
(四)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在课改背景下,评价模式存在滞后性与刻板性。管理学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外国人的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论述管理学相关案例,进而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科学性理论。管理学科学内容与国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运用西方课程评价模式开展国内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结果客观性比较差,评价模式有待完善,一些院校直接照搬其他院校成功的评价模式,使得评价过程过于僵硬。
二、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管理学课程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实践,进而总结出利于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经验。本部分主要从四方面出发,以高职课堂具体教学实际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依托,最终探索出能够促进评价体系高质量进步的措施[2]。
(一)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职课堂开展构建行为,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能动性建设。特别是对管理学课程内容来说,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两者之间密不可分,评价体系中需要加入学生的客观性评价内容。同时需要规范学生评价行为的科学性,学生需要分析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开展实际,从而科学地、准确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倾向,避免出现评价不公平的情况,保证评价内容合理性。
(二)促进评价内容多样性
高职院校受到办学条件的影响,主要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但在具体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内容主要是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主,可以加入实践活动课程的分数比例。在管理学课程改革背景下,还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分数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需要打破毕业季实习的传统,采用一边学习一边实习的方式,丰富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三)体现评价目标发展性
评价目标的构建,是高职院校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市场质量建设为依托,通过构建合理、科学地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目标的建设工作。评价目标具有发展性特征,需要高职院校放长眼光,根据未来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用严格的标准衡量自己。
(四)构建评价模式丰富性
评价模式是开展评价行为的准则,是科学认识评价主体的有效方式。评价模式具有多样性,根据教学任务进展情况,进而评价教学质量的综合情况[3]。评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评价模式的丰富与建设,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而丰富评价模式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根据学生整体知识情况,开展的评价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进行的成绩检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进度的考察。表现性评价模式是根据学生完成的外部任务情况,而进行的评价行为。
三、注意事项
开展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体的关键步骤建设环节中,会遇到很多现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的特殊性事件与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关注度,时刻保持警惕,使用严谨、认真的态度,选择科学、有效地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评价体系大迈步前进、高速度发展。
(一)保障教师发言权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者。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行为时,需要合理保障教师的法律权益,充分听取教师的客观意见,保障教师的发言权。学生是教学质量的亲身感受者,是在高职课堂中能够直接提出异议与建设意见的人,与学生同时拥有发言权的还有教师。教师是管理学课堂的建设者与发起者,是高职课堂的直接参与规划者,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的客观判断具有借鉴意义。在管理学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行为,需要加强对教师发言权的重视,再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其他教育因素提供的信息,进而总结出科学评价的具体路径。评价体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角度拓展评价视角,有利于提高评价体系的构建质量。
(二)明确发展的方向
国家加快教育教学事业改革与进步的步伐,是为了促进课程结构更加优化,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限制,打破固定学科知识领域的鸿沟。例如,管理学学科经过课程改革行为的影响,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管理学课程主要是培养能够在管理行为中,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行为,主要是围绕学生实际知识的掌握程度规划促进行为标准,以实践行为开展质量为依托,进而形成的评价体系。高职课堂在将评价体系实际化时,需要明确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造成与其他课程评价互相矛盾的情况。
(三)关注学生的特点
新时代赋予高职课堂全新地历史使命,尤其是我国2035远景规划中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远景规划目标不仅是高职课堂构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强心剂,更是一个时代大考。高职院校与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特点,合理构建评价体系。高职课堂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个行为主体之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习惯、能力等,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学生个体存在体验感,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都会形成自己的感受。在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际构建环节中,需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个体的特点,在丰富评价体系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管理学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评价内容、目标、模式等方面加强建设,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需要高职院校教育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成果,需要全国教育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