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华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问题

2021-01-17薛婷天津市民族文化宫

环球市场 2021年17期
关键词:跨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薛婷 天津市民族文化宫

一、概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已获得世界共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与有效手段。而如何做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如何达到更好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值得思考与反思。

20世纪90年代,“跨文化传播”术语引入国内,我国最初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国别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但笔者以为,跨文化传播亦可引申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或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区域间的传播。曾有学者就跨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文化的相似性达到70%以上可以说是同文化之间的传播,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低于70%则可以说是跨文化之间的传播。跨文化正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才造成了传播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元素正是文化折扣的根源所在。文化折扣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所特有的。

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路径中,传递主体面对不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传播对象,不同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价值认同的冲击,其中巨大的跨文化差异可想而知,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文化折扣”的现实。

二、文化折扣的产生原因

“文化折扣”的概念最初被希尔曼·埃格伯使用,其目的是保护文化的独特性。尔后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将“文化折扣”概念应用于跨文化传播领域。他指出,植根于一种文化的影像作品,在其具有相同文化氛围的市场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文化折扣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中华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所面对的客体,一方面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人民,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理解障碍、偏差、曲解,甚至是排斥。毋庸置疑,这难以避免,“文化折扣”从而产生。

另一方面,正如笔者上文所提及,不同区域之间亦有可能存在“文化折扣”情况的产生。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也同样有着不平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多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甚至有着不同的语言与文字。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属于亚文化群,民族特色、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难度之大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因为亚文化群较易受到强势文化的同化,我国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文化传承也更为必要。

三、降低“文化折扣”的规避路径

“文化折扣”源自文化差异,难以根本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尝试着规避,降低文化折扣所造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提高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正面传播效果。

(一)加强文化交流

从实践与应用的视角,笔者以为,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国别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互动研讨,为大众提供更多感受文化魅力的机会,丰富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双方共享共建带来更多鲜活的交流经验。同时,在交流与认知中,更多地形成共识,消减“文化折扣”带来的影响。以天津市民族文化宫的“八音回响,石榴花开——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集萃”展览为例,该展览通过百余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展现乐器背后的民族故事、民俗风情,通过英语讲解的加入,满足其他语言参观者,实现了国内、国际游客的参观需求。

(二)传递独特属性

有研究者表示,一种文化要在其他文化圈受众中引起共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具有被受众识别的“符号编码”,具有引发受众思考的价值差异和引起刺激或审美、趣味的新奇特色,即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风民俗。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可以把握独特的民族特性,通过民族情感的代入,借助叙述语境的编码,给予中华民族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华文明的缩影,深刻的内涵成为民族品格的表征,独特的民族符号成为中华智慧之美的集中体现。笔者以为,独特才更具冲击力,强化这份独特,从而更易实现其大众化的普及,从而为文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三)故事承载信息

将故事作为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载体,打动人心且造成持续影响力、传播力的往往是好故事。“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故事”在塑造公共话语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故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传播文化的有效手段。我们需要以全球视野提炼中国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呈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性,将意识形态中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情怀折射出来,学会把“中国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小众化推广为各民族共识的“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全球共性的有效融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需要创造文化的学者、名家,也需要将民族文化推而广之的传播者。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更是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更需要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养分,共同创造出令人自豪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