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生成逻辑、流传概况和研究动态*

2021-01-17张丽媛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私有制起源恩格斯

张丽媛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研究史前文化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国家学说的重要著作,其中闪烁着关于唯物史观、女性解放、国家、社会生产等重要思想的光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的发展都有启发意义。研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生成逻辑、流传概括和学界研究动态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播这部著作。

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生成逻辑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遗愿而写的著作。1883年,马克思不幸逝世。为了让马克思的思想得到保存和传播,恩格斯放下了正在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等研究,转而对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相关文本进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恩格斯发现了马克思在阅读摩尔根《古代社会》时所作的相关笔记,并意识到史前史的发现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在之前的研究中就意识到摩尔根和巴霍芬的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摩尔根和巴霍芬的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巴霍芬的著作是用德语写成,而德国对于家庭史前史缺乏研究兴趣,因而巴霍芬的著作未能受到关注。对于摩尔根,英国等国家的史学家们出于民族的偏见和傲慢,闭口不提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并且对其在人类史上作出的贡献共同采取蓄意沉默抵抗的态度。向人们介绍摩尔根的著作,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支撑是马克思的遗愿。马克思在世时曾向恩格斯介绍过摩尔根的思想,但由于种种原因,恩格斯在当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而此时的恩格斯意识到了摩尔根人类学发现的革命性意义。恩格斯指出:“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正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样。”[1]28因而恩格斯决定通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来实现“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1]15的遗愿。

摩尔根的人类史前史发现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实证支撑价值。恩格斯曾评价说,“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1]15首先,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讲到各种文明发展中所体现的智力发展,指出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天然食物阶段、捕猎鱼类和使用火阶段、发明弓箭阶段、制作陶器阶段、圈养动物和种植植物阶段、发明和使用铁器阶段、发明和使用语言文字阶段。人类每一次文明的推进都是以智力发展推进工具发明为前提的,工具从本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从人类史上证明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正确性。其次,摩尔根在讲政治观念的发展时指出,人类社会组织最早是以性为基础的婚级,后来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再后来才出现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两种不同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支撑意义。另外,摩尔根在讲到财产这一部分时指出,财产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人类一开始并不存在少数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只是随着人类智力的推进,才出现财产为部分人占有的情况。财产的占有欲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贵族和奴隶制的产生。这部分资料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论证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阶级的观点,证明了马克思关于阶级产生的原因在于私有财产出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的注释中对此进行了说明,他指出:“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2]31摩尔根的发现还论证了未来社会将是对古代社会更高形式的复活,到那时人类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完全的公有制。

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是为了给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电力取代蒸汽动力,进一步促进了机器和工场的发展。机器的应用加速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造成工人失业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无数儿童和妇女也加入工人的行列),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工人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资本家提高管理水平,强调管理效率,制定工作的完成额度,实行标准化管理,推行刺激性奖励政策等,将工人的脑力、体力和生产力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管理措施后来发展成为泰罗制和福特制等管理方法,加剧了劳资矛盾。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使马克思认识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用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的重要性。若要清晰地阐释暴力夺取国家机器的必要性就要正确理解国家的本质,而理解国家本质的前提就包含对国家起源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国内矛盾,在世界范围建立殖民地。殖民国家不断掀起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为了肃清党内关于国家等的错误认识,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当时工人政党中出现了改良派毒瘤,例如,拉萨尔机会主义在党内宣传通过争取普权,与统治阶级合作实现自由国家,以及超阶级等错误的国家思想。第三,揭露资产阶级收买工人的真实面目。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利用诱人的金钱收买工人贵族。在德国,俾斯麦政府打压德国社会民主党,并以“国家社会主义”名义实施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恩格斯在《俾斯麦先生的社会主义》一文中写道:“在讨论那个把德国社会党人置于非法地位的臭名远扬的法律时,俾斯麦先生说,要粉碎社会主义,仅仅采取镇压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种种措施以消除不可争辩地存在的社会混乱现象……他答应要提出为社会谋福利的这种‘积极’措施的建议。”[3]191但俾斯麦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使无产阶级否定革命运动,缓和的措施改变不了资本家和工人对立的事实。

理论不仅需要实践,而且要同错误的思想进行斗争。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为了同资产阶级错误的国家观作斗争。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对黑格尔的国家观进行批判。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主谓颠倒,将国家作为观念的主体,一切推论都是观念的推论;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则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市民社会是主体,国家是用于调节市民社会利益冲突的工具,国家应该维护市民社会。在19世纪中后期,杜林提出了暴力是产生国家和现有社会一切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只要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的暴力,就可以在保留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消除不公平。1872年,德国出现“讲坛社会主义者”,他们成立“社会政策学会”,企图在保存资本主义国家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等解决社会矛盾,其本质是超阶级的国家思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另外,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鼓吹资产阶级制度是永恒的、私有财产是永恒的。“经济学家们的论证方式是非常奇怪的。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4]612

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流传概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最早是在1908年被翻译成中文。志达在《女子问题研究》中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二部分《家庭》进行了部分翻译,刊登在1908年《天义报》第16卷至19卷上[5]32。1920年,恽代英在《英哲尔士论家庭的起源》这一译作中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内容进行浓缩、概述式翻译[5]32。1923年,熊得山在《今日》杂志上分别发表了由《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第一部分《史前各文化阶段》翻译成的《历史以前的文化阶段》、由第五部分《雅典国家的产生》和第六部分《罗马的氏族与国家》翻译成的《国家的起源》、由第九部分《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翻译成的《未开与文明》[5]32。20世纪早期中国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翻译和流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翻译内容大多只是选取著作的一部分,并非从头到尾对整本著作进行翻译。第二,翻译并不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大多是译者根据自身理解对原文进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译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原著。第三,翻译成的文章没有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大多是在杂志上和读者见面。造成早期翻译片段化、概述化的原因可能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初期出现时更适合译者结合本国的文化进行概括式翻译,只传递文章的核心要义和精神,这样更便于读者理解著作的核心精神,不至于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细节难以理解而掩盖文本核心要义的传递;《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革命性精神并未被完全认识或得到足够重视,并未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结合的时机尚未成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中译本最早是1929年由李膺扬译、周佛海校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一书。该书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并先后重印了7版。这个译本包括恩格斯的两篇序言和正文的第九部分内容以及陶希圣作的序和译者写的序。陶希圣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他指出:“这本书的重要,是在以历史的唯物论来叙述民族学家所发见的材料。这本书的价值,是在民族学家所发见的事实能作历史的唯物论的证明。本书是民族学开山巨著与历史唯物论交流之产物。我们介绍本书因此也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在使读者得知历史唯物论的具体证据。第二在引起读者对民族学研究的端绪和兴趣。”[6]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译本的第二个版本是张仲实翻译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该书于1941年由学术出版社出版。这一版本的特色是根据俄文标准译文进行翻译,并在书中加入了恩格斯1892年写的《新发现的一个群婚实例》一文作附录。同时期还有明华书店出版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一书,译者未标注。在这一阶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翻译特点是:相比于早期的翻译,译者们对文本的翻译力求贴近原著;翻译内容更加全面,包括了恩格斯写的序言和正文的所有内容,甚至加上了恩格斯后期补充的相关文章;翻译的文本依旧多样化和全面化,不仅有依据英文、日文版本进行的翻译,还有依据俄语版本进行的翻译;翻译的文本以书籍的形式出版并多次再版;译者对原著的内容把握、价值和地位的认识更加到位。这表明恩格斯的著作此时在中国受到更多的关注,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传播加强的印证。

这一时期,除了出版的单行本译著以外,还有专题集的翻译中涉及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题集是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摘取部分进行汇总或者就一个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的著作中进行梳理和系统阐述而成。1948年由上海大用图书公司出版的由朋司编译和周建人翻译的《新哲学手册》中就包括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内容。

从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相关翻译和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这本著作从最初片段摘译的形式到后来的单行本译著的多版本出版发行,其变化和发展不仅仅是由于文学艺术或者翻译出版的发展,更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实际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在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等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党的革命路线、坚定革命信仰、肃清党内右倾主义的错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才能由20世纪初的片段摘译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后的多次完整版的问世。文本的传播同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要是同步的,同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密切相关。另外,《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译文依据也有所变化。最初译文大多依据日文,其后出现了以俄文为依据的译文。这些译文对于恩格斯国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日文版本大多数是根据俄文转译而来,在转译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翻译者个人思想和学习成长环境对译文的影响,因而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翻译,再加上俄文的翻译本身也存在这个问题,多手翻译客观上影响了恩格斯文本原意的完全再现。曹汀曾指出:“目前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大部分都是由俄文转译的。据我个人了解,俄译本比其他译本要好得多……但有些注释多少带有大国沙文主义或民族主义的倾向。”[7]144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最原始手稿的发现和出版忠于原文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仲实于1954年邀请几位史学家对自己翻译的著作进行重新校订,增加了由联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写的“序言”。此“序言”对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提出异议,家庭(即两性关系和人的再生产)是不能与劳动、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的物质生产相提并论的。对于人的再生产的这种认识很可能影响到了建国初期我国人口规划和相关政策,造成了我国人口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增加,进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随着科学的人口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数量、质量都得到良性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的翻译和理解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既忠实原文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翻译的方法,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196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中包含了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重新翻译。另外,2000年出版的《潘光旦文集》包含了社会学家、生物学家潘光旦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翻译,其对一些专业名词的翻译体现出了潘光旦生物学家的职业特色。196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这本摘要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具有密切关系,是激发恩格斯写作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的研究动态

第一,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理论背景的研究。江洋认为恩格斯之所以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撰写完成这部著作是因为19世纪中叶,尤其是70年代后原始社会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包括人类地质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比如《俄国的农村制度》等。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史的早期积淀,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的关于原始社会史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的三种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等[8]1-8。

第二,关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两种生产是依次决定的,即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此时“人自身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导致剩余产品和阶级的出现,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9]24-29。有学者认为“两种生产”共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哪个生产更重要[10]72-76。还有学者把“两种生产”归结为同一生产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不能说哪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1]125-127。北京大学林锋教授对三种主流的“两种生产”理论关系问题进行依次分析,评判了三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并指出各自问题所在[12]117-122。

第三,关于女权思想的论述。王婧睿在《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恩格斯的女权思想》中指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包含着女权思想。女性地位在不同婚制以及劳动价值中逐渐产生变化,女性解放可以通过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女性重新融入社会、重新定义社会中不同类型的劳动价值等方式实现。恩格斯的女权思想对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国家的女性解放具有指导意义[13]9-39。李岁月指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揭示了引起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经历了从“自由”到被压迫和受剥削的变化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压迫剥削达到顶峰。这对当代女性解放的启发在于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为女性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社会要充分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超越资本逻辑;女性要从多方面提升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14]11-15。还有学者指出女性解放要充分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水平[15]7-31。

第四,关于家庭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蕴含着重要的家庭思想。其中,家庭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在于资产阶级辩护士对工人的误导、财产多寡对男女婚约的约束、就业危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物欲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人的困扰;家庭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在于巴霍芬、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家庭的伦理道德应包含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以互爱为前提的性爱、以社会平等为基础的两性关系。家庭思想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人的发展影响家庭关系的发展,从以人的依赖性为前提的家庭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家庭关系,再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下的家庭关系,这一变化过程是人的发展与家庭发展统一的体现[16]9-53。

第五,关于国家理论的研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理论及其思想意义》中,辛向阳研究了国家起源在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的阶级对立,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社会分工的后果促进了国家产生;国家的本质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维护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国家也发挥了维持社会秩序、缓和冲突、履行社会职能的作用。恩格斯国家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7]36-42。还有的学者指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国家观的阐释是为了驳斥资产阶级“超历史和超阶级的国家观”;国家产生的动力在于两种生产,两种生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国家的消亡意味着文明时代向共产主义时代的发展;恩格斯对国家学说的重要贡献在于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补充[18]15-56。有些学者将西方学者的国家理论与恩格斯的国家学说进行比较,比如将《利维坦》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比较,指出霍布斯基于人人为敌的个人角度得出政治国家的诞生,而恩格斯基于阶级的角度得出政治国家的诞生,两者都对我国公共权力的运行和法制作用发挥具有重大启发意义[19]35-37。

第六,关于统一战线起源问题的考察。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思想来源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种群由于要同自然作斗争,所以必须以群居的方式存在,这是统一战线最原始的方式;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为了保卫本部落的共同利益、保卫部落的领地而联合行动,这成为统一战线的萌芽;超出血缘的限制,以部落联盟的方式来调节大规模的生产交换,进行对外战争,这成为统一战线的雏形,而国家的产生标志着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20]22-30。

猜你喜欢

私有制起源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圣诞节的起源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奥运会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