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金融“脱媒”与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2021-01-17冀若光太原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
冀若光 太原市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脱媒”实质上是导源于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层面。应该摈弃以规模和所有制为标准的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以效率为导向,对金融制度进行市场化重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金融支撑,切实有效的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脱媒”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脱媒”之后,中小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资金,但也容易滋生不同程度的风险。
一、中小企业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金融市场蓬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客户群体也是非常广泛的。它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小微贷款、短期贷款等需求量比较高,业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客户群体。但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在对待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大的偏见和无视。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小企业“脱媒”问题逐步显露,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化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脱媒”现象,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第一,资金来源总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中小企业同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多是依赖于金融机构来进行融资,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也是金融机构重要的客户群体,其存款能力也整体比较高。但中小企业“脱媒”问题出现后,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在实践过程中,中小企业“脱媒”除对资金总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外,还有可能会影响其负债结构。第二,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脱媒”现象已经成为金融领域中的主要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脱离传统的商业银行机构,它们可以在广阔的市场发展中寻求广泛的资金渠道,也能够满足自身的多元化资金需求。随着中小企业客户的不断流失,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弱。当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客户不断流失时,它们对于金融机构的依赖性也变得越来越低,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整体调控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金融“脱媒”的显著特征分析
金融“脱媒”使得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不断式微,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调控力度也会受到较为直观的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当前阶段的金融“脱媒”具有显著的特征。在这些特征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可能是金融“脱媒”直接产生的后果,而中小企业的“脱媒”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金融“脱媒”同美国等国家的“脱媒”是存在显著差别的。如我国银行存款从银行流出后并没有像当年的美国那样流向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是大量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或者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同时,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不同于美国,是大企业或者集团企业同商业银行的“脱媒”,我国则是中小企业的“脱媒”。当前,我国的金融“脱媒”更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脱媒”,与美国大型公司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有着明显不同。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在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获得巨大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大型公司进一步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转向证券市场融资,竞争的压力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贷款的服务对象不断转向个人及中小企业,即使国际性的大银行也开始将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内的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而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加之国有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高度垄断等因素,我国大部分银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非常有限的贷款规模分配给了并不缺钱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转向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或民间借贷。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金融“脱媒”是中小企业贷款从银行的“脱媒”,与美国当年大型企业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脱媒”有本质区别。
三、中小企业金融“脱媒”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脱媒”,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主动行为,同时也是受商业银行排斥挤压以后的被动选择。可以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做出“脱媒”的选择,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正是因为这部分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同商业银行“脱媒”,并逐步走向了证券市场或者不规范的民间金融领域,这不仅无法保障中小企业自身获得持续且稳定的资金,也难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更不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中小企业金融“脱媒”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脱媒”的信息不对称因素问题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化发展,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元。可以说,在当前新经济常态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最具活力且发展价值的中坚力量。按理而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主动积极的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为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但事实上,中小企业之所以“脱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科学剖析中小企业“脱媒”的原因,其中信息不够对称是主要的市场性原因。
1.金融市场下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小,与企业生产运营相对应的现金流量较小。二是企业经营历史短,其经营者的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三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四是市场淘汰率较高,整体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坊间曾有人戏言中小企业是“朝生暮死”,虽然有所夸张,但也直接反映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在金融领域中,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这就使得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服务的过程中,通常会持有较为严重的审慎心态,绝不轻易的为中小企业办理相关的贷款融资业务。同时,在金融领域中,中小企业还存在着“后天不足”。比如中小企业缺乏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缺乏动态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尤其是在相关的信息披露中,因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和科学,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等,使得其信息披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特征,使得其在金融领域中具有较强的“黑暗性”。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它们在开展信贷业务以及其他相关融投资业务的过程中,因无法真正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财务状况等,自然不会轻易为其办理相关的资金信贷业务。反过来,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融资的过程中,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以及披露意识等。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就会使得中小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媒”问题。
2.中小企业“脱媒”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入全面的依托于金融机制,有必要科学精准的依赖于完善系统化的金融体系,更好的推动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全方位优化自身的发展实效,更好的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但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等,使得中小企业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金融“脱媒””现象以及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资交易中的逆向选择。斯蒂格里茨和韦思的研究表明,由于作为融资者的企业和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结果就是出现银行信贷配给。当银行提高利率以后,那些只从事低风险投资项目,预期利润较低,而贷款违约率也低,可以使银行获得较高预期贷款收益的借款人就会被迫退出借贷市场。相反,那些愿意支付较高利息的借款人正是那些预期还款可能性低的人。同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规模不够大,而且内部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之处,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也会使得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较大的信息“盲区”。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信贷配给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因自身的“黑箱”属性,使其很难从中获得“一杯羹”。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获得信贷支持,但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精细化、科学化的认识,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鲜少会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即便后者提出了抵押的申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适度提升抵押的门槛。在相对严谨,甚至是苛刻的抵押条件下,中小企业因自身的发展力量薄弱,几乎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脱媒”问题日益严峻。
第二,融资交易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为实现持续化发展,也为了更好的拓宽自身的发展业务,往往会通过信贷的方式来获得稳定的资金。但中小企业因自身实力薄弱,再加上内部管理机制不够流畅,内部管理力度相对不足等等,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尤其在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双方因信息不对称等,可能就会影响信贷的力度,继而促使中小企业的“脱媒”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在信贷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商业银行的青睐,也为了能够获得稳定的信贷资金,往往会通过编造事实,甚至是提交虚假证明的方式。一旦它们在获得稳定的信贷资金后,出现经营不善或者退出市场等问题时,因它们在信贷时本身就是提交的虚假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不良贷款,甚至“死账”问题。正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在实践过程中,因部分中小企业可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骗取”信贷资金,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步丧失了对中小企业的信任,继而滋生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当其他中小企业想要通过合理的渠道、合法的方式来获得信贷支持时,则变得困难重重。
(二)中小企业“脱媒”的制度因素问题
在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应该是非常紧密的,是相互促进的。但事实上,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削弱,甚至逐步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究其原因,除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制度因素问题。可以说,制度层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也是促使中小企业“脱媒”的根本性问题。
第一,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权衡或者思忖的对象或者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苛刻的。但同中小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在面向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时,可能就会存在制度层面的偏见。对于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它们在进行融资放贷的过程中,即便明显知晓大中型企业可能并不需要资金,但为了获得足够的形象,同时也为了响应政府部门的号召,抑或是为了完成规定的指标,它们甚至会主动寻求为大中型企业放贷。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放贷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并不是风险或者可能潜藏着的隐患威胁,而是国有企业以及渐进改革对金融资源的需求。相较之下,商业银行等在面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放贷的过程中,其不受政策机制的约束以及规范,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利。在审核以及把关的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可能会提出相对苛刻的条件或者限制。为满足这些条件或者限制,中小企业可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背负较大的压力,这就促使部分中小企业将融资方向转向了更加灵活的民间金融信贷方面。
第二,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着的歧视以及约束等相对更大。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物质基础。中小企业只有获得稳定可靠的资金链条,只有充分全面的保障自身的经营发展实效,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可以说,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得稳定可靠的资金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之一。当前一系列的宏观政策,都在为中小企业“加油打气”,也鼓励以及指导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积极通过信贷杠杆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在相对宽松的政策背景下,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契机,也获得了一些喘息的机会。但总体而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仍然受到了制度层面的歧视以及偏见,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难以保障中小企业的高标准、高质量经营。总体而言,中小企业“脱媒”问题,是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的融资制度导致的,根本上是一种“制度性失灵”。虽然,当前伴随着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它们在搞活经济状态,吸收就业人口等方面越发凸显着较大的发展潜能,这种“制度性失灵”的问题有所放缓,但总体而言,在融资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仍然深受其影响和制约,其融资之路困难重重,“脱媒”之路也渐行渐远。
四、应对中小企业金融“脱媒”的金融制度创新
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有所弱化,尤其是伴随着中小企业“脱媒”问题的日益严峻,商业银行的作用以及职能有所式微,长此以往,可能还会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存款吸收量以及贷款发放量,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为科学全面的应对中小企业“脱媒”问题,应该行之有效的推动金融制度的创新以及变革,全方位优化以及提升金融制度的整体创新力度,更好的夯实以及保障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科学发展。
(一)不断调整经营发展模式
金融机构在进行创新以及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优势,行之有效的推动经营模式的变革以及发展。可以说,科学且高效化的经营模式,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立足点,也能够为金融制度的创新提供夯实的管理支撑。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应该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金融脱媒,关键是在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使内部运作的体制机制能很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需要,同时造就一支能在新形势下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面对中小企业的“脱媒”,金融机构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全面的剖析以及认知中小企业“脱媒”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或者组织变革等等,行之有效的优化自身的经营发展模式,切实提升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积极吸引中小企业客户,为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贷服务需求,真正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实践需要,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杠杆作用。
(二)创新金融支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企业的“脱媒”,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为卓有成效的为不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也为了更好的应对它们的“脱媒”问题以及现象,应该科学全面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问题,不断创新以及整体优化金融支持力度,更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长效发展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为卓有成效的应对中小企业“脱媒”的现实问题,应该从政策层面出发,充分全面的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政策扶持以及政策导向等为基准,切实高效的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化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撑。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由政府部门出面来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贷款业务的发展,不断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鼓励以及指导金融机构,主动拓展以及优化金融衍生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以及类型,科学全面的为不同的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贷金融服务。
(三)积极推动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为了着力打破传统的国有银行的垄断问题,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助力,应该行之有效的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大力推动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说,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加灵活,同时,因它们面临着较大的竞争,所以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其整体的服务标准以及质量是非常高的。比如在当前,一部分民营金融机构,诸如村镇银行等,为切实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出一系列优惠的贷款政策。中小企业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不仅不需要抵押,而且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直接申请贷款。整个放贷流程相对比较简单直接,无须烦琐的流程,能够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着力调整客户结构模式
在当前阶段中,中小企业的数量相对比较庞大,而且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为更好的推动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为了更好的应对它们“脱媒”问题,应该科学积极的调整客户结构模式,更好的拓展广泛全面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一系列的发展实践证明,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对银行来讲是优质客户,通过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赢得企业的信赖,巩固银企关系,取得双赢效果。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精准全面的把握好自身的发展状态,科学持续的创新以及拓展自身的客户结构模式,充分关注中小企业,切实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服务实效。
五、结论
在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群体,逐步表现出“脱媒”的问题。为深入全面的推动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结合中小企业“脱媒”原因,积极采用高效且科学的应对策略,更好的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