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体现

2021-01-17刘晓春何文柱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鄂伦春族狩猎

刘晓春 何文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8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支撑和促进民族繁荣兴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气质、心理情感、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既体现在少数杰出人物身上,也体现在多数普通人身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团结奋进、不断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①《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一、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勤劳勇敢

作为狩猎民族,千百年来,鄂伦春族就以勇敢而著称。鄂伦春是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之一,是森林民族的典型代表。她以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繁衍生息于东北亚广袤大地,东至库页岛,北至北极边缘,都印有其清晰的足迹。自古到今,鄂伦春族依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勤劳勇敢是鄂伦春人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体现在很多方面。

1.勇敢顽强

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一直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族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鱼及制作生产工具等劳动。兴安岭广阔的森林,养育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这是狩猎业赖以存在的地域。鄂伦春人擅长狩猎,精于狩猎,这是狩猎经济得以发展的民族特点。传统的狩猎业不仅为鄂伦春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基础,而且对鄂伦春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深山老林生活以及狩猎过程中,最容易伤人的野兽是狼、熊及野猪。因此,猎民的箭法与枪法是否高超至关重要,勇敢、灵敏、快捷是必备的素质。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鄂伦春族形成了吃苦耐劳、勇敢刚毅、机智善战等品格。在过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环境中,鄂伦春族使用弓箭、长矛等工具射杀野生动物,危险系数很高,能够生存下来实属不易。在狩猎过程中,若不能吃苦,将面临挨饿、受冻和死亡。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描述:“通古斯人非凡的观察力令人震惊。缺乏注意力和观察力,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通古斯人,无论是男人或女子,在遇到猛兽或在游牧或打猎中往往丧命”[1]485。

2.勤劳致富

“通古斯人在季节性的渔猎期间,为了争夺时间,在很长的时间内,经常不进食、不睡眠地进行劳动。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出巨大的精力”[1]506。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开发大小兴安岭林区,人口逐渐增多,森林锐减,野生动物减少,加上国家实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政策等,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但仅靠鄂伦春民族自身努力难以实现经济转型。根据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扶持鄂伦春族猎民从事农业生产。最初,鄂伦春族猎民主要依靠周边的汉族、达斡尔族的帮助来发展农业,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收入的增加。到了20世纪70年代,鄂伦春人开始向国家上交商品粮。鄂伦春族猎民掌握了新的农业劳动技能,学会了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通过干农活谋生致富。有文化的猎民懂技术,会管理,办起家庭农场,开垦耕地几十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成为农场主和致富能手。

3.勤奋好学

鄂伦春族非常重视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教育下,鄂伦春族学生养成了勤学苦读的良好习惯。在鄂伦春族聚居区,到了上学的年龄,鄂伦春族儿童的入学率达100%。好学的鄂伦春族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完成课内课外作业,大多数都会顺利考上中学和大学。有的考上一本大学,有的考上二本大学。通过读书和深造,鄂伦春人开始从事各种工作,有当干部的、有做教师的、有当医生的、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各行各业都有鄂伦春人的身影。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有的作品都通过汉语写作。鄂伦春族作家、学者、画家不仅通晓母语,而且汉语水平也相当不错。

4.勤于政务

鄂伦春族行政干部都比较努力,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行政工作中,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工作期间,看文件,处理党务政务,参加工作会议,应对来访人员,接待上级领导。陪同调查研究,精心安排调研。到外地上级机关争取建设项目,由于交通不便,骑马、坐汽车、火车等,一走就是10天、20天。因民族地区的区位特殊性,鄂伦春族干部坐办公室的时间不多,到猎民村基层工作的时间多。建国初期,骑马下基层,好几天才能到猎民群众的聚居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猎民群众认识到分散游猎不利于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发展。每年冬夏季节,率领猎民上山狩猎,一走就是一、两个月。个别猎民酗酒闹事、动刀动枪,领队干部会及时处理。

5.爱国至上

在历史上,鄂伦春人多次参加中外战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名垂青史。据史料记载,“索伦”是明末清初出现的名称,系黑龙江地区的土著民族,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索伦部归属清朝编入八旗之后,索伦部南征北战,行程跨越当时的多个地区。在中俄雅克萨之战,有565名鄂伦春士兵直接参加战斗[2]44。在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积极参加抗日联军,其中第六路军中约有40名鄂伦春族战士。①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鄂伦春族简史简志合编》,第19页,1963年铅印本。鄂伦春人黄毛、元宝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第六路军派遣黄毛同志带领两名年轻的战士负责保卫汤旺河后方基地,黄毛立下誓言:有我黄毛在,日本鬼子就别想进汤旺河。第六路军的元宝同志,是个有名的神枪手,大约在1936年冬调到第三路军工作,负责保卫第三路军司令员赵尚志同志。1937年冬,赵尚志领导抗联第三路军在佳木斯附近打了一仗,元宝消灭了四五十个日本侵略者[2]113。

6.与人为善

鄂伦春人的勇敢精神除了表现在狩猎、作战之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方面。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内部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关系,没有出现阶级对立及其利害冲突。鄂伦春族具有扶危济困,重义轻利,与人为善,团结互助,互谅互让,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对个别品德低下、不孝敬父母的鄂伦春人,氏族族长与长辈将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改邪归正,屡教不改者将受到棍刑和绞刑的处罚。下山定居后,鄂伦春人与其他民族在一个地区生活,在一个单位上班、在一个学校上学,互相了解,互敬互爱。

(二)自强不息

一是不畏严寒。任何民族的繁衍生息都赖于一定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地理环境。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湿凉短促,年平均气温为-5℃—-2℃,年最低气温-40℃,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同时,鄂伦春族生产力发展缓慢,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交通闭塞,但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消极颓废,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热爱生活、开朗达观的民族精神。

二是不畏强暴。在旧中国,国内统治阶级压迫剥削鄂伦春族人,外国侵略者屠杀盘剥鄂伦春族人。酷爱自由、富于反抗与爱国精神的鄂伦春人民不断掀起反抗风暴,怒杀奸商,打击沙俄侵略者与日本侵略者,维护民族利益,保卫祖国边疆,誓死不当亡国奴。例如,奸商唯利是图,欺骗不识字的猎民进行盘剥并抢夺马匹,不平等的交换激起了鄂伦春人的愤慨。库玛尔路正蓝旗佐领刚通,曾屡次呈文协领公署和黑河道尹公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呈文并未引起重视。1924年,在库玛尔路盘古河一带掀起了反抗奸商的斗争。参加这一事件的鄂伦春族达五六十人之多,杀死奸商数十人。②《库玛尔路鄂伦春族档案材料》,第3册,第8页。

三是善于攻克难关。在狩猎、捕鹿时,鄂伦春人努力学习狩猎知识,认真研究捕鹿方法,不仅要成为优秀的猎手,而且还要成为捕鹿能手。1957年,国家开发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后,林区人口不断增多,森林锐减,野生动物减少,鄂伦春族猎民收入降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增加鄂伦春族猎民收入,党和政府提出了养猎并举的新举措,号召猎民把具有贵重价值的马鹿驯养成家鹿。但捕鹿是一项新的事物,鄂伦春族猎民只会射杀马鹿,不会捕捉活鹿。刚开始,一无所获。后来经过两个冬季的苦战摸索,鄂伦春族猎民捕获马鹿由一只到几只、几十只、几百只。鄂伦春人捕鹿的成功,结束了不稳定的狩猎活动,开启了养猎并举的新型猎业经济。

四是注重教育,与时俱进。回顾历史,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鄂伦春民族的教育事业。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六十年代初,党和政府在扎兰屯纳文中学设立了鄂伦春青年班,在小二沟等地创办了中小学。由于鄂伦春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懂汉语,学习汉语比较吃力。通过学习,鄂论春族学生学会了汉语,克服了语言交流障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通过努力以及接受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大多数鄂伦春人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水平,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始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201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81年,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8年,鄂伦春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57年,超过全国水平。2010 年,鄂伦春族大学(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人口 638 人,占民族总人口的 17.6%;2019年,鄂伦春族博士文化程度人口8人,占民族总人口的千分之一[3]。

(三)积极进取

一是商品经济意识加强。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很早以前就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邻,与其有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关系,用猎品换取一些粮食、食盐、马匹、枪支、火药、铁器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用品。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发展,鄂伦春族猎品开始商品化。过去,对于鄂伦春人并无特别重大使用价值的猎品,如鹿茸、熊胆之类的名贵药材和貂皮等细毛皮张,成了具有巨大交换价值的商品,这也就调动了狩猎生产的积极性。由于枪支、马匹的使用及狩猎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鄂伦春人猎取的野兽倍增,得到的实惠增多。在清末民初,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马匹数量的增多即是进取性增强的表现。交换的产生和发展,鄂伦春族加强了同内地的经济联系,猎产品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物质财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业开发盛行,一些具有进取精神的鄂伦春人,开始大面积耕种农田,生产粮食、创造物质财富。二是责任意识增强。在政治方面,鄂伦春人追求政治上的进步,不仅入团、入党,而且施展抱负、造福一方。

(四)开放豁达

一是鄂伦春人思想解放,不盲目排外。如18世纪中叶之前,鄂伦春族的狩猎工具主要是自制的弓箭,用弓箭射杀野兽,生产力低下,捕获的猎物较少。枪支既是战斗武器,也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18世纪中叶以后,鄂伦春人开始接受、使用枪支,用枪支射杀野兽,极大地提高了鄂伦春人狩猎生产力,获得的猎物倍增,促进了狩猎经济的发展。枪支与弓箭比较而言,枪支射程远,准确率高,杀伤力强,保险系数高。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鄂伦春人自觉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枪支火药。

二是鄂伦春人开放包容。人与人是在交往中成长起来的,民族是在交流中发展起来的。鄂伦春人生下来,最初是与父母交融,由此学会吃饭、穿衣、说话、走路等基本生活技能,学会按照氏族的规范处理与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关系。然后是与同族内同龄人、成年人交往,在交往中交流狩猎经验和心得体会。由于物质生活的需要,狩猎的鄂伦春族同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有了物质交换与交往、交流的关系。鄂伦春人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中,了解了外界情况,讨教了农牧生产问题,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三是鄂伦春人与其他民族发生了婚姻关系。族际通婚,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增加民族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智力水平。据老年人讲,鄂伦春族早在清代就已开始与其他民族通婚,起初是同达斡尔族通婚,而后是同满族、鄂温克族通婚,到清末民初开始与汉族通婚。由于鄂伦春族人口少,交通闭塞,姑舅、姨表婚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地方全村人都是亲戚,这种近亲婚配不符合优生科学,严重影响后代的健康与智力,使许多婴儿夭折。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下山定居。随着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鄂伦春人改变了只在民族内通婚的习俗,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数增多。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10年,全国少数民族族内通婚比例为78.53%,族际通婚率为21.47%。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11个民族的族际通婚率超过50%,即族际婚姻比例超过族内通婚率的比例,其中有4个民族族际通婚率超过80%,具体为鄂伦春族88.63%、赫哲族87.44、俄罗斯族85.54%、高山族80.36%[4]。

四是改革开放以来,鄂伦春族干部与其他民族干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开发土地资源,开放市场,搞活经济,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善了各民族农民的生活。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猎民的人均收入只有68元,1995年为1 680元,2005年达到2 894元。2014年,全国鄂伦春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 492元。鄂伦春自治旗201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32.4∶12.4∶55.2,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多业并举的局面,群众增收渠道也不断拓宽。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9.68%,鄂伦春族为58.81%,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

二、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

(一)敬畏自然

鄂伦春人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 认识到在常年野外生活中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鄂伦春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首先体现在保护森林、爱护花草上。由于鄂伦春人世世代代与大自然打交道,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来自大自然,所以, 鄂伦春人从不随意乱砍滥伐,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森林资源。在野外生火取暖、做饭,也从不砍活树,而是到河边捡一些“漂流木”,或在林中捡一些倒木之类烧火。每年做桦皮船时,才不得已砍伐一些活树做材料。在森林中生活,鄂伦春人最注意的就是防火。“一点星星火,可毁万年林”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当雷击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灾时,鄂伦春人都会全力以赴,与大火做殊死的搏斗,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保护森林。在狩猎过程中,鄂伦春猎人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如不许射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也不许射猎已经怀孕的动物。鄂伦春人知道自然界繁衍生息的规律,动物交配能使动物繁衍后代,使动物更加昌盛,造福人类。鄂伦春人也不允许打鸿雁、鸳鸯,也不允许射猎正在孵卵的野禽。认为打死鸿雁和鸳鸯会破坏夫妻生活,也不利于繁衍后代。且狩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活着,够吃就行了。有时,为了获得某些生活必需品,要与商人物物交换,会多打一些猎物,但不会无限度攫取。

(二)自立自强

过去,鄂伦春人擅长狩猎,用弓箭、枪支射杀野生动物,过着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下山定居以来,多数鄂伦春人从事农业生产,春种秋收,卖粮挣钱,养家糊口。少数人居住在城镇,从事各行各业工作,有的在企业当工人,有的在行政与事业单位当干部、教师、医生等,挣工资养家。生活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人都是城镇户口,吃供应粮。特别是1978年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许多干部子弟与猎民子弟得到工作指标,安排在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优胜劣汰,一些鄂伦春族 “寒门学子”“猎民子弟”,可以凭成绩、学识、能力考上公务员,应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一些鄂伦春族精英,不仅为鄂伦春族争了光,而且扩大了鄂伦春族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民族争光一靠本事,有文化知识;二靠品德,为人处事好;三靠业绩,有政绩、有作为,取得显著成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优秀的鄂伦春族干部和群众,与人为善、讲信誉、助人为乐,不仅朋友多,同学同事关系也很好。由此可见,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形象。当然,在鄂伦春族中,也有一些人不学无术,靠政策吃饭、靠政府的低保为生。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至关重要。

(三)志向高远

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走得路子和方法也不相同。有的鄂伦春人立志从政,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任劳任怨,造福一方;有的鄂伦春人立志从事演艺与绘画事业,演唱民族歌曲,描绘民族发展变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有的鄂伦春人立志从教,为国家培养人才;有的鄂伦春人立志文学创作或挖掘抢救民间文学、民族文化遗产;有的鄂伦春人立志学医,救死扶伤;有的鄂伦春人怀着报国之志,探索科学,研究民族的振兴;有的鄂伦春人追求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的鄂伦春人不甘于贫穷,勤劳致富;有的鄂伦春人站在高处,除了机遇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靠的是拼搏和努力,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发展意识。

(四)意志坚强

一是能屈能伸。在“文革”中,一些鄂伦春族干部群众,被当作“走资派”“内人党”“日本特务”“历史反革命”“苏修特务”打倒批斗。这些被劳教迫害的鄂伦春族干部,政治蒙冤了不沉沦,能够正确对待挫折与逆境,了解宁静致远的道理,想到父母年老、儿女年幼需要自己,学会平息情绪的方法,忍受委屈,不走极端,理性面对,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受本民族伦理规范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熏陶,以及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鄂伦春族干部练就了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屈能伸。二是坚强乐观。由于多种原因,鄂伦春族孤儿多,寡妇多,鳏夫多。扶危济困是鄂伦春人的传统美德。过去,失去父母的孤儿全部由族人或亲属抚养,死了丈夫的寡妇及失去劳动能力的孤独老人,也由族人或亲属照顾赡养。现在,鄂伦春族孤儿一部分由福利院抚养,一部分由亲属抚养或领取政府救济金。

总之,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坚守。鄂伦春人百年命运的变迁,是中国少数民族生活巨变的现实缩影,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谋幸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奋斗路上取得的伟绩丰功。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鄂伦春族狩猎
鄂伦春族的“雪屋”
东北鄂伦春族的狍皮服饰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密林深处的年味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倾情浇灌艺术花:记鄂伦春族老教师陈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