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俄华人华工在俄国革命中的贡献
2021-01-17鲁京京
王 佳 鲁京京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劳力稀缺,当时,中国辛亥革命刚刚失败,军阀混战,百姓生活极其艰难,民不聊生。当时山东、河北等省连年灾荒,大批百姓开始闯关东。这期间,很多农民、工人被招募到俄国做劳工,据统计,到1917年,在俄国及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旅俄华人华工为45万人左右。其中有近1/3被卷入战争,华人华工有家不能回,亡命天涯,在血雨腥风中顽强的与命运斗争,他们组建了一支支中国军团,以中国人精神中的顽强与不屈,在俄国战场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抒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战斗诗篇。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段祺瑞政府宣布参加协约国,通过“以工代兵”的方式总计派出15万华人华工进入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服务。其中包括被派到俄奥战争前线和参加俄国战地服务的华人华工。参加战争和战地服务的很多人都参加了十月革命,加入了苏俄红军。这些华人华工为苏联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国际主义战士。
一、一战爆发苏俄大量招募华人华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俄国就已经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少数富人和绝大多数的贫苦百姓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战爆发后又让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最终,不断上涨的伤亡数字,粉碎了一切妥协的可能,让俄国内部的局势在1917年的春天进入危急时刻。
一战中的俄国非常需要补充兵力,于是俄国一改之前排华的态度和政策,将目标瞄向中国,到中国寻找廉价的劳工劳力。在《全俄华工联合会致外交人民委员部一封信》中记载:“1915年初,世界帝国主义战争打得正激烈,各国工业部门都缺乏劳动力。协约国的3个成员国,英、法、俄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就注意到中国,希望中国政府能给他们以自由招募劳工的权利。他们要把劳力运往欧洲 ,补充前后方劳力的不足。”[1]俄国赴中国招募华人华工主要采取“国家招募”与“私人企业单独招募”相结合的方式,“国家招募”是指招工方将招募人数、到何国、到何地、从事什么工作报送到中国当地政府,招募后当地政府负责向华人华工发放护照。“私人企业单独招募”即招工过程完全不经过中国政府,招工方直接出面或通过私人代理到中国招募华人华工,然后偷渡出国,其过程充满了欺骗、弃信违义、灭绝人寰,手段卑鄙、方式残忍。尤其是在“私人企业单独招募”过程中,华人华工得不到任何保障,被招募到俄国的华人华工命运悲惨,任人宰割。当时华人的国际地位被如此践踏,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在华人华工被招募的问题上听之任之,毫无责任可言,在协约国的胁迫下委曲求全,对华人华工起不到任何的保护作用。“嗣后外人来华招工,一任人民自由应募,官府不加以干涉,一切议订合同手续,统由地方会商办理,庶免引起交战国一方面之责难。”[2]62二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百姓穷困潦倒,食不裹体、衣不蔽体,生活朝不保夕,百姓每天挣扎在生命线上,在俄国宣传“高工资、厚棉袄、好皮鞋”的诱骗下,报名人络绎不绝,这是“私人企业单独招募”占据主要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旅俄华人华工意识觉醒奋起反抗
抵达俄国后,旅俄华人华工惊讶的发现完全受到了欺骗,当时的俄国资本家完全不履行合同。华人华工被送往马里乌波尔、叶卡捷琳堡、卢甘斯卡、彼得格勒、白俄罗斯、敖德萨等地的工厂,以及卡列里的林场、乌拉尔矿山、顿巴斯煤矿、穆尔曼斯克铁路从事伐木、修路、铺铁路、修筑防御工事等做最苦最重的工作。他们需要每天从事12个小时以上的重体力工作,没有休息,更没有节假日。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没有基本的医疗,而华人华工的工资却只是俄国本地工人的一半甚至更少[3]。华人华工受到了残酷的剥削和残害,既不能回国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当时还有成千上万的华人华工被送到了西部战场成为牺牲品。
1917 年 11 月 7 日,布尔什维克发动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华人华工中的先进分子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彼得格勒、莫斯科、彼尔姆、彼得罗查沃德斯克及其他城市的赤卫队,一些华人华工还直接参加了夺取冬宫、推翻临时政府的战斗和莫斯科的十月武装起义。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热情地欢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
三、 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中国军团”
在苏俄红军创建以前,工人赤卫队是苏维埃政权所依靠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明斯克一个伐木场,1 000多名华工参加了工人赤卫队。1917 年冬,仅喀林柯维契一地,就有 2 000 多名华工为创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在红军队伍里,迅速出现了中国班、中国排、中国连、中国营、中国团,以及中国红色国际支队等。
1918年7月底,在俄国参战的张福荣带领一支两千余人的中国军人和劳工准备步行穿越哈萨克斯坦草原返回中国新疆。途中遇到苏俄红军,红军指挥员瓦·康·布柳赫尔委派党代表尼·卡希林带领一些布尔什维克党来到中国队伍,对队伍性质和革命目的进行介绍和宣传,并邀请“中国军团”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在张福荣的带领下,“中国军团”加入到了苏俄红军的队伍中。当时的红军与白军对峙,双方无论在兵力和火力方面力量悬殊,红军节节败退,抵不过白军攻势,战争进入了白热化。在张福荣的带领下,由中国军人和劳工组成了两个连,绕行至白军后方配合红军进行反围剿。“中国军团”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奋勇杀敌,最终掩护苏俄红军成功渡过了济利姆河。
任辅臣1884年4月出生于辽宁铁岭县镇西堡乡河夹心村,是中国最早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的代表之一。1914年,任辅臣带领两千余名华人华工来到俄国。1917年11月,任辅臣带领一支全部由华人华工组成的队伍加入到俄国革命的大潮中。列宁十分重视这支“中国军团”,并下令将这支“中国军团”编为红军第3军第29步兵师第225团,任命任辅臣为团长[2]53-54。1918年春天,伏尔加河上游西岸的红军第2师被白军围堵,断水断粮,溃不成军,于是派出任辅臣军团支援红军第2师。当时以任辅臣“中国兵团”的兵力如果与白军在正面战场上厮杀,胜利的几率不大并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于是任辅臣悄悄派出侦察兵潜入白卫军内部,利用各种机会破坏白军的武器和装备。短短几天被破坏的船只、火药、武器等就达1/3以上。1918年5月,白军准备对红军第2师进行全面进攻,开始发动进攻后,白军才发现很多船只被破坏,无法启航,上膛的火药被动过手脚无法开火,当白军手忙脚乱忙作一团时任辅臣找准时机,以大炮加火药为主要方式向白军发起进攻,打的白军毫无还手之力溃不成军,伏尔加河保卫战获得了胜利。当列宁得到胜利的消息后慨叹:“任辅臣!我们苏维埃军队中的一只红鹰,一只直冲云天的红鹰!”[5]
包清山这个名字在十月革命时期的北高加索、中亚的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几乎家喻户晓。1918年,包清山组织百余名华人华工成立了一支革命队伍。1918年8月,在保卫弗拉季高加索的战斗中,当时白军为抢夺对高加索的控制权,开展猛烈进攻。苏俄红军在与白军对抗的数月中节节败退。包清山得到命令后,带领“中国军团”加入到支援红军的战斗中。包清山指挥中国战士利用高加索城中的地形当掩体,科学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找准作战时机,一次又一次击退白军的进攻,最终坚守到红军援军的到来,与红军一起重新夺回弗拉季高加索城。对于包清山积极支援红军的行为,苏俄政府曾经给过十分中肯的评价,大致意思为:当时包青山带着由中国人组成的军队,背井离乡,在物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毅然加入到高加索山区的战争中,哪怕是白军全副武装,他们也毫不畏惧、勇敢作战,他们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是保卫无产阶级、保卫劳动人民的忠诚卫士。包青山及其代领的“中国军团”取得的战绩得到了列宁同志的褒奖,1919年5月,当时被编入红军第4团第3营的中国军团得到了列宁的接见,部分华人华工荣获了“列宁勋章”[6]。
旅俄华人华工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浴血奋战,得到列宁的充分信任。来自辽宁沈阳的红军战士李富清,曾经还担任过列宁卫队的小组长。1918年冬,李富清与70多名中国战士一起抵达彼得格勒,经过重重筛选和考核,李富清凭借优良的身体素质、良好的思想品质,被选中担任了列宁的卫兵,为列宁站岗放哨,贴身护卫领袖安全。李富清很快成为列宁卫队的小组长,成为列宁最信任的中国人。1918年,李富清在彼得格勒护卫列宁一个月。1919年初,跟列宁去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后来被派往苏骑六师部队文化学校学习,1923年又被派去莫斯科军事学校学习,从此以后的5年,李富清就再也没有看到列宁了。直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李富清作为学生代表给列宁守灵。
据民国北洋政府的档案资料,苏俄内战期间,有4万多华工参加了红军,除此之外,还有超过此数的华工参加了保卫工厂、矿山的赤卫队及游击队等苏俄武装。旅俄华人华工在俄国的土地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这段历史只有当年苏俄报刊有过寥寥数笔的带过,那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却并没有被详细记载。直至1980年之后,随着中俄(苏联)的关系好转,两国进入了“蜜月期”,那段壮烈、恢弘的历史过往才被人们提及并开始深入研究。由于战争年代材料存档实属不易且年代久远,获得当时珍贵的史料极其困难,当年的旅俄华人华工中只有极其少数的人名字被后世知晓,事迹被后人传颂,大多数华人华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被留下。旅俄华人华工背井离乡,在物质环境极为恶劣、生存条件极为艰险且饱受不公、屈辱、欺凌的境况下,为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牺牲自我作出贡献,深刻诠释了“国际主义战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