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隐喻在小说《都柏林人》中的体现
2021-01-17张海燕卢加伟
张海燕 卢加伟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被西方文艺批评家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优秀的一部短片小说。这部小说是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不论是艺术结构,还是主题表现都别出心裁,在人物塑造方面和情节描述方面都独具特色,不但人物造型极富诗意,而且其小说语言也独居艺术特色。
一、《都柏林人》的英语语言整体特征
对于小说而言,语言便是其本体,是其魅力所在。小说的内容需要依靠语言来展现,而小说家的思想也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语言粗糙即内容粗糙。其中,英国小说家Anthony Burgess曾在评论乔伊斯小说时,以语言作为衡量标准将小说家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言透明并且不吸引人的,其语言直白,缺乏弦外之音;另一类则是语言含混、语带双关,充满耐人寻味、意义深渊的弦外之音。而乔伊斯正是这“另一类”中的一员,其小说语言极具感悟力。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用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以及纯熟的叙事技巧,将每一个平常的故事讲述得无比精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用英语写作的小说。《都柏林人》由15个故事组成,这15个故事既能够独立成篇,也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既包含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也包含了长篇小说的艺术特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以及象征主义的叙事技巧进行完美结合,整部作品极富张力,且立体感十足,打破了西方国家传统短篇小说中言语拘谨的形式。这部小说具有浓烈的散文风格,语言流畅、自然洒脱,不仅语言技巧十分高明,而且蕴含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这部优秀的作品中,乔伊斯采用短篇小说独特的审美技巧,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想象,将爱尔兰这个民族的历史同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进行有机融合,每一个短小的故事中都体现了小说家精湛的语言技巧,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进行精雕细琢的艺术加工,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渗透着浓郁的语言魅力和思想魅力。每一个故事都构成一个审美艺术世界,这些艺术世界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作者对每个词语进行精心提炼,再将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形成独特的英语语言散文风格,不仅主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充满耐人寻味、意义深远的弦外之音。
二、《都柏林人》的英语语言技巧
作家史铁生指出,短篇小说家以技巧为主,而长篇小说家则以生活阅历为主。作家进行写作时,其写作技巧源于其审美特质,而非后天训练所得,相较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相对更易驾驭,所以,短篇小说更受作家青睐。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为人们带来更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与想象,其作品的大获成功和其英语语言的技巧及所含的隐喻是分不开的。
1.英语语言的意象特征
《都柏林人》展现出作者独特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作者利用英语语言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现象进行隐喻,使整部小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乔伊斯通过精湛、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将民族历史、个人情感及经历进行有机融合,带给读者无限的思考与想象。在《都柏林人》中的《姐妹》篇中,乔伊斯运用非常多的词汇及句法,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姐妹》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调,在小说开篇首句部分和其中的故事事件中,人物同周围的场景产生共鸣,当主人公站立于窗前,望向窗外的街道时,场景同整个故事主题相互呼应,为其日后不幸的遭遇进行铺垫。乔伊斯在《姐妹》中采用大量词语来烘托小说的悲剧气氛,例如,蜡烛、微地、变暗等词汇,如果单独看这些词语也许十分平常,但将其组合在固定的场景之中,便很好地烘托出故事主题和作者的内在思想[1]。《都柏林人》兼具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其创作目的主要在于揭露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麻痹”的一种生活状态,例如,小说人物辛尼科太太梦想破灭的悲剧结局便是典型的现实精神反映。整个《都柏林人》由15个独立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之间看似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在作者巧妙的安排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整部小说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张力十足,不仅文风洒脱,而且语言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作者卓越的才华。
2.英语语言的诗化特征
《都柏林人》中的语言十分诗意化,具有散文语言的特色。在《都柏林人》中,有些特定的词语和句法基本上是乔伊斯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其心情来运用的,所以,在随意之中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极强的表现力。如乔伊斯在创作过程中,为突出作品主题,或采用许多具有双关寓意的英语词语,将其分散于文中的各个段落,这些词语中有些意义比较直白,而有些则读起来相对比较晦涩。通过作者张弛有度的合理布局及精心设计,英语语言的隐喻在小说中发挥巨大作用,有效增强了整部作品的表现力,使语言和小说主题得到完美融合,不仅突出小说主题,带给人无限遐想与深思,还具有较高文学效果。如在小说《伊芙琳》中,作者为突出小说的主题,刻意把“home!”“escape!”等英语单词分散于文中不同位置,这些英语词语寓意深远,犹如音乐中的最强音以及绘画中的点睛之笔,在小说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节奏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都柏林人》中的英语语言隐喻
《都柏林人》中包含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这些语言带有浓烈的隐喻意味,这也是乔伊斯对作品创作的一种全新探索。
1.英语符号化语言中的隐喻
《都柏林人》中所有人物形象都体现出爱尔兰人敏感、孤僻等精神状态。例如,《泥土》中的玛利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位洗衣女工,日常生活十分简单,不仅琐碎还十分无趣,其内心对亲情十分渴望,从她精确计算出行时间和担心别人的种种事迹便可窥一斑;尽管玛利亚十分渴望爱情,却也只是独自感叹而已……玛利亚在游戏中摸到“又湿又软”的一个东西时,全场都陷入沉默,随后便是混乱不安,而且唐奈利太太更是让其赶紧扔掉“那东西”,这也非常隐晦地指出玛利亚摸到的东西十分不详,其中也用泥土隐喻了死亡。小说在结尾部分用一首歌来体现玛利亚对社会名望、财富的憧憬,而这些东西都是其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2]。玛利亚生活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之中,其主要依靠别人都喜爱她这样的形象对自己进行自我麻痹、逃避现实,在世俗的眼光和宗教的束缚下逐渐失去自我。作者通过玛利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揭露出都柏林人甚至整个爱尔兰人民的一种生活状态,整个社会被笼罩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下,人们得过且过,不愿反抗、不愿改变,精神极度空虚,最终走向死亡的一种社会状态。
2.英语实物语言中的隐喻
《都柏林人》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赋予深刻的含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并从小说中体会到爱尔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堕落与精神的崩溃。小说利用灯、书刊等英语实物单词进行隐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起承转合。例如,作者在《阿拉比》的开头部分对很多场景,如废弃的房间、花园、难闻的马厩等进行细节描写,为读者刻画出一个阴暗、毫无生气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展现出居民不愿改变、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通过“灯光”对曼根姐姐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美化,赋予其恬静的朦胧之美,文中用灯光照出她美好的样子,让男孩内心燃起爱情的火种,在“灯光”的映衬之下,男孩那刚刚萌芽的爱情种子为其单调无聊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使其对未来充满渴望,在其心中点燃了希望之光,但当男孩终于来到阿拉比,这座他内心无比向往的神秘殿堂时,展现在其眼前的却是一个无比寂寞、冷清的集市,男孩内心的憧憬被眼前的一切所击碎,此时男孩的希望之灯也就此熄灭,在此跌入黑暗之中。小说用“灯光”隐喻都柏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渴望逃离但却无能为力的现实,在遭受现实打击之后而逐渐迷失自我、苟且生存的精神状态,展现了都柏林人生活的可悲和对命运的无奈。此外,小说中还经常运用一些书籍词汇进行隐喻。例如,《一次遭遇》中便有提到乔·狄龙所收藏的一些旧杂志,如《英国国旗》《勇气》《阿巴奇酋长》等,主人公觉得这些冒险故事尽管和其天性不符,但却为其打开了一扇用于逃避现实的大门,展现了主人公渴望探索新事物的热情,但这些杂志却被神父视为是“肮脏”的、“破烂”的、“卑鄙”的,面对杂志所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文中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宗教制度对于人性的遏制以及对人们心灵的束缚。
3.英语音乐语言中的隐喻
在《都柏林人》中有许多次都是借助音乐的力量来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进而体现其中人物的性格或者披露其命运。例如,在《死者》中,朱丽娅和凯特两位小姐和她们的侄女玛丽·简一起生活,他们每年都会举办舞会。当朱丽娅唱起《盛装待嫁》时,大家为其热烈鼓掌,称赞其歌声,布朗先生也带领众人一起反复唱起那熟悉的歌,宴会上人们欢快的歌声看似十分幸福快乐,但实际上这种常规的舞会年复一年,毫无新意,作者不过借助音乐语言来隐喻爱尔兰地区中下层阶级无比空虚、寂寞的内心而已。一些年龄较大的爱尔兰人受传统礼教的束缚,习惯沉浸于往昔之中,无视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固步自封,不愿改变,也不愿接受先进文明[3]。例如,在小说《死者》中,当宾客慢慢散去,一首略显忧伤的爱尔兰古曲悠悠响起,文中写到“隐约传出……悲愁的歌词”“雨点打着我……冷冷的躺着……”宴会上的人讨论过去,一起追忆死者,都深深地陷入悲伤回忆之中,作者通过音乐语言展现出欢乐气氛下所蕴含的悲伤,也隐喻了繁华落尽后爱尔兰人沉迷往昔、麻木彷徨、拒绝改变、精神瘫痪的生存状态。
4.英语色彩语言中的隐喻
英语中的色彩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作用,通过这些色彩语言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催生人物心境的变化,进而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其中,《伊芙琳》中伊芙琳在劳碌一辈子的母亲去世以后,既兼母职又要辛苦持家,父亲不仅重男轻女,而且极其暴虐,在钱财方面也十分刻薄,伊芙琳便是在这种家庭中战战兢兢、十分压抑的生活。当伊芙琳和水手弗兰克有机会去“开拓另一种生活……”的时候,她又恐惧、犹豫了,作者描写码头的情境时说士兵带着“棕色”行李,而伊芙琳看到的船体则是“黑色”的,作者在此处巧妙应用了描写颜色的词汇,而不论是“黑色”还是“棕色”都会带给人们一种焦虑不安、十分压抑的情绪,隐喻恐怖阴暗的窒息感。由于伊芙琳一直被宗教的伦理道德所约束,长期的压抑使得她无法挣脱束缚、寻找自由,此时,作者用“脸色苍白发冷”来描绘她的迷茫、悲伤的心情,在弗兰克对她的呼唤中,她抬起那“苍白的面孔”,显得十分无助,眼中既没有爱意,也没有惜别之情,如同路人一般。文中两处采用“苍白”一词,生动、形象隐喻出伊芙琳渴望冲出禁锢、重获新生的彷徨、犹豫、向往等复杂心态。再如《公寓》中,作者写多伦先生“发红的胡子”已经三天没有刮了,在中国红色通常代表着喜庆、吉祥,但在西方国家,红色却具有贬义,暗含危险、鲜血等。这里作者可以用红色这一词语隐喻多伦先生因为不理智而被算计,同时也为其后面的行为作铺垫,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红色也带有羞愤等情感,所以也隐喻其对于自己不得已要娶房东女儿而感到茫然、不安以及愤怒。虽然他内心不愿结婚,但却没有勇气反抗,只能选择屈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都柏林人情感麻痹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都柏林人》中有很多隐喻,都是为了反映在那个压抑的社会大环境之下都柏林人颓废、涣散的一种精神状态,由于缺失信仰、失去自由而逐渐变得麻木、冷漠。乔伊斯借助小说批判了当时宗教观念对世人所带来的毒害及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整个爱尔兰产生的消极情绪,他对于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既同情其悲苦的命运,也批判其精神的冷漠与自甘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