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看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理论基础
2021-01-17陈盼盼
陈盼盼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优秀文化的结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中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思想基础。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以及七个不同版本的序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政党建设理论为国有企业加强党员教育提供基本遵循
1.共产党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立场上
《宣言》在第一章的开篇便指出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性,历史上无数次的阶级斗争都没有消灭剥削和压迫,只是少数人为谋求自己特殊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少数人的运动,他们用形形色色的思想和主张加以粉饰,实质上却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活跃,资产阶级不断进行经济上进而是政治上的集中,对无产者的剥削和压迫使其不得不进行各个阶段上的反抗斗争,从而联合成阶级、组织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论证了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自始至终代表着无产阶级整体的利益和“整个运动的利益”[1]41。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对一切旧社会的制度进行批判,致力于领导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站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将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看作最大的历史使命。
这一原理一直指导着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锋队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人民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之中,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先驱者的传播中成为解放中华民族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直发挥着冲锋在前的先锋精神,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创了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党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立场上。党员教育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无论教育的形式、内容怎样改变,党员教育的立场和出发点必须坚定不移。
2.共产党始终牢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探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他们曾在《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1]40。我国以“两个必然”来对“两个不可避免”的思想作学术上的概括,可以说这一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包括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证,还赋予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共产党是实现“两个必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无产阶级由无序、自发的阶级转变为有序、有组织的自觉的阶级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1,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提高社会生产力,让劳动人民在生产上和物质上解放出来。
中国共产党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诠释着马克思主义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深化都是“两个必然”在不同历史节点的表现形式,共产党人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偏失,不断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最终目标的实现必定是一个长期性与曲折性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还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党的建设特别突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无论时代怎样变换,都要坚定“步入共产主义社会是我党要实现的远大目标。”[4]
《宣言》中蕴含的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新时代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解读《宣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复杂化,要以探索的精神和超强的定力保持本色、不改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党的领导阵地。国有企业作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更要贯彻党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贯彻党员教育的方针政策,使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够坚强党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牵引着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方向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分析,在关于所有制的问题上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同时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指出“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1]42封建所有制代替了奴隶社会所有制,资产阶级废除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共产党人也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和剥削进而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
在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区分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不同。认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42,在这个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并不会为自己创造出财产,只会为资本家完成资本积累,所以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并非要消灭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基础财产,共产主义只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42,也就是消灭私有制。这一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摆脱剥削压迫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主要在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才能消除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有获得社会产品的权力,同时消除对他人劳动的剥削和占有,因此,所建立的所有制应是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1]43,在社会财富得到丰富和积累的时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43对于公有制具体的实现形式在《宣言》中并未做详细的描述,但其关于公有制的基本思想一直给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方向上的指引。
革命胜利之后,我国迫切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彼时“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成熟的认识”[5],我国过早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三大改造期间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国营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我国取得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成功经验,但在急于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1]65,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科学地处理所有制问题引起中国共产党的深思。在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大胆地施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现实国情出发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事实证明,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楚认识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国有企业在国家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但始终没有摆脱各种困境,国有企业在改革浪潮中一度出现大范围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其没有在经济、政治上释放应有的能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国有企业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必须要吸取改革进程中的一切经验和教训,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前进,现如今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恩格斯在1882年序言中仍然强调“《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6一个国家实行的所有制必须和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改革,归根结底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中弄清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弄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进行理论创新,在新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注意对国有企业党员进行各个方面的基本教育任务,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党员教育工作,使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向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共产党宣言》的教育思想是国有企业进行党员教育的立足点
1.教育是无产阶级获得进步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无产阶级的启蒙和进步,把教育看作无产阶级获得进步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开展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受到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制约,正同人的生产发展一样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使教育摆脱资产阶级统治的影响,他们系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教育,坚定地指出资产者的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1]45,从另一层面来说,教育恰恰是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而且对当时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一一进行了剖析,从根本上纠正了这些思潮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通过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使其明确自身的阶级属性,成为独立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使无产阶级在联合中实现财产公有制乃至实现共产主义。故而他们迫切要求“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65这鲜明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批判的革命本质。
对于教育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接受的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教育因素,批判将腐朽的残余思想当做教育材料教授于人。对于教育者,要选择真正钻研科学、形成科学思想的学者,对无产阶级思想不纯粹的投机分子共产党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马克思强调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坚决剔除党内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通过加强对共产党人的教育,保持党的纪律,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掌握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教育应当同生产相结合
《宣言》中还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50的思想,社会的革命化会形成新的社会因素,生产发展也在向更高级的形式更迭,对于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员的教育也应该因时而动,“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89恩格斯认为由分工引起的阶级存在要从打破分工方式入手,因此,更加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使其发挥才能,大幅度提高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人们在物质需要上得到满足,将会消除城乡对立、阶级对立。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人阶级教育,形式多样,不断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加强对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仍然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奋斗,而国有企业也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党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地位坚固不可动摇,工人群众和党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企业中党员队伍既是引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普通职工中的一员,党员教育已经成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时代要求更加不容忽视。国有企业必须正视党员教育工作的现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党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完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系统,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优秀人才,将教育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力求真正做到将“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让党员教育为生产发展服务,促进经济政治建设。可以说“教育因素”是推动我国革命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要求广大党员和工人阶级不断进行学习研究,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成为《宣言》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在新时代的今天从《宣言》中领悟、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工人阶级和党员进行教育的理论是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得以开展的最大理论遵循和最坚实的立足点。
四、实践论证明了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需要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创立的科学理论源于对客观实践的反映,《宣言》本身是为共产主义运动而起草的实践的党纲,其中的普遍真理同样是扎根于现实、应用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共产党作为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共产党人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革命实践方面都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代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党员教育工作更是一分钟也不能忽略。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理论发展的目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从实践中孕育,其最终目的也是要提高党员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实践开始的也是旨在为人类取得更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列宁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宣言》中的许多论述都直接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在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时,马克思恩格斯严厉地否定了不顾国家发展事实直接照搬他国理论文献的行为,“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1]56马克思恩格斯在随后的诸多序言中都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情况作了新的分析,针对德国、俄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发展状况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观点。《宣言》以其自身的发展表明任何理论的实际应用都要根据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并逐步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需要集中多方力量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国有企业党员教育也要服务于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因此,更应该看到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等情况给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党员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正视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存在的党的政治功能弱化、党员队伍素养不高、思想政治工作缺失、教育管理模式滞后、监督保障力度欠缺等问题,了解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党员教育工作新路子,完善党建工作格局,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
2.坚守基本原理,注重与时俱进
《宣言》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文件”[1]4,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在历史中完成,其具体的指导作用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作出历时性的分析,不同国家对无产阶级政权以及社会建设的问题应在不同的时期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能够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理论体系。《宣言》所揭示的普遍原理当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的所有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已经在其后的许多著作中对一些理论予以补充和完善,指明对于《宣言》原理的具体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宣言》本身体现着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鲜明品格。“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9]中国共产党就是遵循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才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对《宣言》的重大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实践上的建树。新时代的国有企业党员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精准地把握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因时、因地而动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总之,理论的科学性要靠事实来证明,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正如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所言:“过去的理论观念毫无根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上的错误,越来越使伦敦的盟员认识到马克思和我的新理论是正确的。”[1]104从《宣言》中领悟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的理论基础,既要汲取其中的科学原则也要继承其不断发展的精神品格,将《宣言》精神真正融入国有企业党员教育之中,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自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