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

2021-01-17金诗尧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24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吸引力江苏省

金诗尧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引言

城市“人口吸引力”主要是指促使人们从一个城市流向另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客观性指标,其具有多方面、多领域和多层次等特点,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人口吸引力。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能够将每个探索因素看成组合路径中的一个条件,为每个条件与其他条件的组合提供观测场,观察不同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继而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形成结论[1]。本研究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以2017-2018 年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将经济水平因素和制度设计因素作为影响因素的组合条件进行城市人口吸引力影响因素路径探索,总结归纳出强城市人口吸引力的不同影响因素组合路径,基于经济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这两个维度,提出提升城市人口吸引力、增强城市人才向心力的要素组合策略。

二、文献回顾

基于人才流动理论可知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学科分布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于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多个影响因素这个议题,各领域的不同学者都从自身学科特点、学术视角出发进行了探究。

基于经济水平和就业机会,Farrel 指出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存在一定的“中心流”作用,使得海内外人才涌入[2]。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王宁[3]凭借地方的经济分层,分析经济因素影响人口流动进而改变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内部逻辑。魏浩等学者研究发现,与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吸引力主要因素在于经济,更高的收入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4]。曾锡环等通过组合路径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吸引力由多种路径组合而成,但其中经济因素占重要位置[5]。

制度性因素是本文探究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另一个维度。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对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影响,按照我国目前所施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管理模式,城乡之间、市域之间的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相比,无法同等享有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待遇[6]。关于户籍制度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争议主要集中在户籍制度对于城市人口的正向吸引力和反向吸引力方面。有学者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其对城市人口吸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如伍薆霖等[7]基于2014-2016 年面板数据对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流动的关心进行探讨,得出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流动人口落户城市意愿具有显著关系。也有学者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持保留意见,比如在流动人口歧视问题上,陈宁等通过非线性Logit 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情况,发现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乡—城”流动人口更易受到户籍歧视[8]。在政策相关配套措施方面,苏红键认为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呈现过程中,只有户籍制度改革是无法实现城市人口吸引力的提升,必须要有相应配套措施的跟进,包含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协同推进,才能真正提高城市人口吸引力[9]。也有学者从根本上否认了户籍制度与城市人口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孙文凯等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口向城市流入的动因是基于对经济收入提高的愿望,户籍制度的变动并不会引发他们向大城市流动的意愿变动,基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人口吸引力之间没有直接关联[10]。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对我国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影响因素都做了较为全面、有效和详尽的解释,但其研究方法有一定局限。因此,本文认为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组合路径能够影响城市人口吸引力。为使产生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本研究从改变研究方法开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研究江苏省13 个地级市城市人口吸引力的影响要素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通过布尔代数运算,寻求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QCA 具有为相对复杂的非对称性关系探究提供观测场。由于高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会呈现强城市人口吸引力,也有可能存在一个城市展现弱经济发展水平但出现强城市人口吸引力的结果。QCA 能够为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提供支撑方法。本文样本为江苏省内13 个地级市,QCA 分析方法的结果稳健性只与样本代表性相关而与数量无关。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江苏省13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样本,选择理由如下:

1.江苏省内13 个地级市人口流动较为活跃。江苏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人口流入现象比较突出。根据《2019 年江苏统计概要》数据显示,2018 年江苏常住人口相较于2017 年增长了21.4 万人,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出生率的降低,2018 年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相较于2017 年减少了3.07 万人。

2.江苏省GDP 全国排名较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良好,但省内13 个地级市人口吸引力出现了较大的强弱差异。从城市历史角度来看,江苏省内13 个地级市具有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但通过常住人口的数据变化发现,13 个地级市人口吸引力强与弱的数据差异巨大。其中,2018 年南京市的常住人口增量为10.12 万人,而盐城市和泰州市常住人口则出现了负增长。因此,面对具有显著条件差异的样本,本文采用 QCA 方法,其适用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人口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

(三)变量选择

1.结果变量

在我国,常住人口的增量部分是总流入人口数,因而本文采用各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量部分来反映一个城市的人口吸引力(Population Attraction 简称PA)强弱。2018年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人口吸引力情况,可以运用13 个级市常住人口相较于2017 年的数据增加情况来反映。

长三角地区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城市之间对于人才的抢夺大战频繁上演。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划分,不同区域的人才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城市人口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城市群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

2.解释变量

本研究所选择的两个因素维度是经济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四个解释变量。经济维度包含了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平均房价两个变量,制度维度包含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城市群与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两个变量。

(1)经济维度

本研究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平均房价水平作为经济维度的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以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 GDP)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第二,以平均房价(Average House Price,简称 AHP)数据作为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平均房价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量。

(2)制度维度

本项研究就将城市人口吸引力制度维度的影响因素框定为两个关键要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户籍制度改革,这两个制度因素不是数值变量,但它的呈现是制度的差异状态。

(四)布尔最小化

江苏省13 个地级市城市吸引力影响因素的结果变量与解释变量赋值完成之后,采用Tosmana 软件对二分数据进行布尔运算,最后得出以下的布尔组态真值表。

首先,借助Tosmana 软件最小化[1]组态,得到如下最小化公式:

GDP{1}*AHP{0}*RDUA{1}*HRSR{0}+G DP{1}*AHP{1}*RDUA{0}*HRSR{0}+GDP{0}*AHP{0}*RDUA{1}*HRSR{1}

即由高经济发展水平(GDP),高房价(AHP),长江三角洲城市群(RDUA),未开放落户制度(HRSR)同时出现(此时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或者高经济发展水平,低房价,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未开放落户制度同时出现(此时为徐州),或者低经济发展水平,高房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开放落户制度同时出现(此时为扬州),这些城市容易显示出强人口吸引力。

其次,借助Tosmana 软件最小化[0]组态,得到如下最小化公式:

GDP{0}*AHP{1}*HRSR{1}+GDP{1}*AHP{0}*RDUA{1}*HRSR{1}

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房价,开放落户制度同时出现(此时为宿迁,淮安,连云港,镇江,泰州,盐城),或者是高经济水平,高房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全面开放落户制度(此时为南通),这些城市容易显示出弱吸引力。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强城市人口吸引力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平均房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户籍制度改革这四个要素组合中表现。因此,本部分主要对强城市人口吸引力展开讨论,分析城市强吸引力的三种组合。

第一,经济导向型路径。GDP*AHP*~RDUA*~HRSR 一个维度的两个变量可以使城市具备强吸引力,符合该路径的城市为徐州。该组态表明,通过经济维度的两个变量的高度适用性,即高经济发展水平,低房价的组合模式,该城市流动人口对于生活消费的诉求呈现经济适用的特征,此时人们对于制度性政策不再敏感,而是对物质条件和消费成本持积极态度。可以看出,高房价对城市人口流动具有显著推力作用,驱动流动人口向较低房价地区涌入,但与此同时中、低房价水平的城市在利用房价要素提高人口吸引力时,其使用类似于经济导向型路径的方式,需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11],缩小区域间城市水平差距,更有效地留住流动人口,实现有效融合机制,发挥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资源协调型路径。GDP*~AHP*RDUA*~HRSR 两个维度中的两个变量可以使城市具备强人口吸引力,符合该路径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该组态中,房价因素对城市人口流动作用机理不一,当一个城市处于高房价水平,与此同时具备了高经济发展和一定的制度政策支持的条件,结果也会大有不同。比如这四座城市都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选择,同时政府通过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公寓等政策试图缓解由于高房价所带来的城市人口挤出效应。因此,高房价水平的城市通过资源协调型路径能够有效改善其高房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反而会因制度政策福利所释放的正向反馈,更倾向于选择当前优越的生活质量和潜在的发展机遇,忽略或是降低对消费成本的顾虑。

第三,制度扶持型路径。~GDP*~AHP*RDUA*HRSR 两个维度中的两个变量可以使城市具备强人口吸引力,符合该路径的是扬州。该组态表明,低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房价的城市并不一定导致弱城市人口吸引力,反而由于制度的扶持展现出了强人口吸引力的特点。在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以及江苏省原有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弱化的情况下[12],政府主导区域一体化战略对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带动作用[13],扬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并且全面开放户籍制度,一系列制度的扶持使得人口吸引力不断加深。人们在坚定的制度保障中,可以选择性忽视当前经济状况和消费成本的问题,体现了保守型的强人口吸引力特征。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吸引力江苏省
江苏省交通图
吸引力1
吸引力2
江苏省政区图
跟踪导练(三)4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