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路径探究
2021-01-17肖贵
肖 贵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衡阳 421005)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按照环保、低碳、适度的原则开展相关的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在当前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培育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并通过其身体力行加以传播,是高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一、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的必要性分析
1.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是构建绿色行动体系的内在要求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大学生作为社会公众中的重要群体,其正确理解和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绿色行动体系构建的进度和效果,还能改变自己“朋友圈”成员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社会和国家整体的绿色发展成效。因此,对大学生的绿色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培育,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低碳、绿色的生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发展有机体,其日常行为表现是否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标准和要求相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家庭甚至社会对其行为的判断。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绿色生活方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明信片”,并将绿色、低碳的标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
3.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是丰富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重要途径
绿色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活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通过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具体的行为实现预期的生态环保目标。通过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可以使其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从创新的视角出发对绿色生活方式如何更高效、准确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丰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使绿色生活方式真正深入到各种行为之中。
二、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绿色生活方式实践的队伍中,但从大学生整体的视角来看,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及践行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与深入。
1.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认知程度不高
培育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且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当贯穿到每个人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之中。而相较于生活方式而言,生活理念上认同和遵守绿色生活方式的要求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从内心认可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够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积极践行和表现绿色生活行为。
目前,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过多地停留在碎片化、感性化层面,认为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出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吃饭时做到“光盘”。显然,这种局限于生活中个别行为类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理解是片面的、浅层次的,难以真正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活方式。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过于粗糙、单一,大学生接触绿色生活方式概念的机会偏少等。
2.大学生行为自律能力偏弱
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实际上是一种行为习惯的革新,会受到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必要性认识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行为特点的作用。目前,部分大学生虽然从意识上认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但当真正遇到地上有垃圾、饭碗有剩饭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弯下腰去捡垃圾,也没有督促自己把剩余的饭菜吃完,而这种行为方式的最终结果使得绿色生活方式变成了口号和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其缺乏扎实的自律意识和能力,无法将绿色生活方式真正转变为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同时,部分大学生在绿色生活方式践行方面需要借助他律来督促,即大学生在集体性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要明显优于个体性的实践行为,凸显了大学生自律能力的薄弱。
3.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群体效应不强
群体效应是将绿色生活方式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的重要依据。群体的庞大性决定了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及践行不能走“各个击破”的路线,而应该遵循群体效应的规律。然而,就目前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来看,绿色生活方式更多地是体现为某个人的行为,并没有形成群体性的行为特点,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培育及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效果难以实现规模化、深入化。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群体性的组织和领导,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组织和社会层面。
三、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路径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革新,开展难度相对比较大。学校和教师要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必要的教育策略,强化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意识和能力,使绿色生活方式真正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
1.深化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认同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够确保在实际行为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高校对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理念的塑造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的落实,使其理解对、理解好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课堂教学所具有的集中、深入、系统教学的优势为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概念和内涵的讲解提供了基础性的平台支持。学校和教师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舞台”,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强化大学生群体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准确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揭示环境污染危害的纪录片、新闻视频,让大学生通过触目惊心的污染画面体会到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与践行的必要性。当然,教师也可以以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绿色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2)合理利用以倾听促教育的教育策略。在日常生活的经历过程中,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只不过这种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因此,为弥补大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短板,教师要以倾听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在交流中对其思想进行引导和补充,使其逐步形成科学、全面的绿色生活方式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在聆听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理解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认识,借助思想碰撞来深化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2.强化大学生行为自律能力
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及践行的重点在于践行,因此,高校和教师除了要强化大学生对绿色生活理念的认识和认同以外,还要以大学生自律能力的锻炼为突破口来增强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综合素养。
(1)丰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使其真正体验到绿色生活方式的趣味性和意义性,进而强化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及践行效果。因此,高校和教师要组织大学生多参与校内或社会性组织开展的绿色生活实践活动,为绿色生活方式由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搭建畅通的转换桥梁,使大学生乐于、善于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活动。
(2)科学利用正向行为支持策略。正向行为支持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药”。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将培育及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行为方式考核评价之中,督促大学生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作为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借助绿色生活方式践行标兵模范的评选来带动更多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争当“绿色标兵”。
3.打造绿色生活方式的群体效应
鉴于当前大学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行为的个体化的实际情况,高校和教师要从群体效应的角度出发定位和开展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与践行活动,让大学生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传播者,扩大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力。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和教师要注意塑造和发挥组织的领导力。建立相应的组织是将分散的大学生个体团结起来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群体效应的关键策略。高校和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成立以绿色生活理念为指导的社团、实践小组等组织,借助组织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来打造群体性的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组织,使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并将绿色生活理念扩大至更广泛的范围。
四、结语
培育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参与的内容,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观念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针对当前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存在的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认知程度不高、行为自律能力偏弱、绿色生活方式的群体效应不强等问题,高校和教师要通过深化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大学生行为自律能力、打造绿色生活方式的群体效应等策略的实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培育及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