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1-17杨香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胡 建,杨香丽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念兹在兹,他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6年2月,习近平赴江西考察时说:“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1]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宝贵财富,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创立的,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先进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中物质层面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大批红色遗迹,包括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英雄人物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物质载体。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精神,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改革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战“疫”精神,等等。制度层面的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独特制度体系,如三大法宝、三大作风、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红色制度。红色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演进而来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不断上升,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我国对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带来威胁,长期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股股“洋风”席卷而来,冲击着我国文化的发展。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又尚未完全成熟阶段,极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使其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优良的民族传统,领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有利于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筑基,文化自信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因此,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自信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教人奋进的有益文化带领广大青年在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增强国家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就具有这种功能。

3.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追求,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汹涌澎湃的革命史和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红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因此,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用红色资源教育人、引导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

1.教育者教育能力欠缺。首先,红色文化本身理论性较强,要求教师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既要考虑把握理论深度,又要创造性的联系实际。然而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限制,对红色文化理解不透彻,未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其次,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当前多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以课堂讲授、观看视频为主。而当代大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难以产生思想共鸣。教学方式不与时俱进会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距离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红色文化育人意识淡薄。学校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现场考察学习,但是教师在学生考察过程中并未对红色资源进行深挖、讲解,只是走马观花式让学生参观,参观结束后机械性的布置学生写实践报告,不进行深化总结,阻碍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强。首先,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00后群体,他们往往忽视自身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其次,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汇、融合。大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自觉性较低,红色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距离,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少部分受教育者回避红色文化教育,产生“红色文化过时论”“红色文化无用论”等错误认识,加剧了红色文化教育的难度。

3.未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合力。其一,政府对红色文化开发、整合、推广力度不够。当前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呈零散、单一状态,部分偏远地区的红色文化未进行开发。缺乏专业的红色资源开发团队,很多地方未形成独特的地域红色文化品牌。对红色文化宣传推广不足,没有及时向社会大众更新红色文化知识,导致红色文化尚未成为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其二,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不足。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负责,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主动用红色文化育人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作用未充分发挥。其三,家庭教育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现象。现在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和学历,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以至于孩子从小缺失红色文化教育,这为大学生后来的红色文化教育带来阻碍。

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聚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合力三方面入手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素质。首先,建立长效培训和考核机制。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专业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强化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意识。将思想政治考核纳入高校教师的考核范畴之内。其次,创新红色教育方式。坚持“理论为本,内容为王,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做红色文化的信仰者和践行者。理直气壮地讲授红色文化知识,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2.调动大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第一,明确红色文化学习的目标。主动阅读红色文化书籍,认真参与学校思政课学习,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认知中醒悟,真正体会红色文化的内涵。第二,主动参与红色社会实践。思政课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知识,但是任何知识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要经过受教育者实践体验才能促进内化。大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团组织的红色实践活动,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观察红色文化遗迹感受历史,激发斗志,从而自觉做红色文化的践行者。第三,崇尚英雄,争做时代新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4]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大学生要走近英雄,剖析英雄故事,学习英雄的大无畏精神,感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和胸怀,主动去弘扬、传承、践行英雄精神,勇作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合力。要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政府、高校、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的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在开发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宣传,逐步解决好红色文化基地免费向大学生开放的问题,减少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本。其次,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教育,将其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墙、挂图等实物宣传红色文化,红色节日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开设红色专题讲座、红色文艺晚会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最后,发挥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家长的红色文化修养水平越高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只有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进家庭,红色基因才能代代相传。家庭可通过开展红色家风传承、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