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探析

2021-01-17刘永昌白延泉杨华

关键词:培育院校素养

刘永昌 白延泉 杨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因此,深刻认识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是开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前提。把握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着眼于高职院校的育人现状和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阐述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的依据,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和相关区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及基本原则,进而探索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

1 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

职业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它是职业岗位所需的一系列关键职业能力、必备的职业情操与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集合。

1.1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职业能力,就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也就不可能成为“状元”。每种职业、每个行业都有所需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能力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1.2 职业情操

“职业情操”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操”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高尚的职业情操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奉献、乐观、积极、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

1.3 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改变、再学习、再改变,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能力可以提高,情操可以锤炼。要让卓越的职业能力、高尚的职业情操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高中生、中职生和初中生等,他们入学前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入学后期望值也不一样。目前高职学生普遍为00后,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一代,普遍自律意识差、自制力差、自我意识强、心理抗压能力差是高职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当今社会发展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高职大学生,这对高职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确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应当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念和取向。

高职学生模仿性强,易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领会外在的教育要求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而自觉效仿榜样。当高职学生确实按照榜样的行为来要求自己并积极践行榜样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增强高职学生保持榜样行为的信心。

2.2 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 重实践教学轻素质教育倾向明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社会和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习惯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因职业道德、法律观念的缺失,因职业心态、价值观的偏差,因职业行为习惯不良而从岗位上被淘汰。对于学生们来讲,不是他们不具备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而是因为缺少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才使得他们最终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职业素养并不是单一某个岗位所必需,而是从事任何岗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因此是不可缺失的。

2.2.2 思政工作主体未形成多方合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党政工作者、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负责。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分工。党政工作者和共青团干部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上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但因为不能结合职业环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甚微。思政课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从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目标的引领。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忙于各种各样的日常事务,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几方主体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合力。

2.2.3 “课程思政”的作用被忽视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也责无旁贷。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具体职业环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逐步渗透有关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价值观等内容,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最佳效果。

2.3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2.3.1 招聘环节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

大部分企业在招聘顶岗实习生时更多的是考量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备招聘岗位所需实践技能,是否具备人际沟通、英语听说能力等,大多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量和评价。这也为学生上岗后一些违纪违规问题、思想品德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3.2 用工环节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流于形式,比较空洞,没有考虑高职大三学生的身份、心理、行为特点,工作千篇一律。另外,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也比较单一,仍然采取比较传统的开会、座谈等方式。青年高职学生更喜欢有趣、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而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他们不乐于接受,自然教育效果就差强人意。

3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日新月异,其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如何站在社会和企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成为当前我们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为目标,着力做好职业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对学校的认知和自我期望较低。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机;而且他们面临着选择多样化的诱惑,思维混乱,知识与实践难以统一。 在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对育人环境、培养模式、师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明确责任,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使命。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任务需求确定核心或最终目标后,围绕核心目标设置各子系统和子任务单元,明确子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关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总体设计。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育高职学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故职业素养培育的顶层设计要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坐标、社会坐标、职业坐标为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按照“目标统一、 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原则,构建基于职业素质培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共同探索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2 以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在高职专业教育类课程设计方面,以职业素养培育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学生为核心, 结合社会对高职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生自身专业发展实际,构建培养与培训相衔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的岗前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在教育类课程中设置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育实践”三大课程版块; 在课程改革方案上,坚持“职业信念与责任” “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实践与体验”等三大目标并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课程设置上集中优势资源,动员鼓励优秀教师开设语言、礼仪和职业道德等养成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促进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同时,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着力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努力培养合格人才。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在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带领学生认识科学道理、掌握正确操作方法或技术的同时,引导他们去认识和掌握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采取的正确方法和手段, 这就要研究自然、追求真理,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发明、创造,让对真理的认识转化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技术、方法或手段,进而为人类自身服务。

3.3 以养成教育为引领,着力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理论、实践和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培养。加大高职学生技能与实践环节的培训力度,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高职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自愿发展的原则和学科专业的实际,集中整合资源,制定培养质量相对较高、有别于统一性要求的培养方案,按照个性化培养计划,在校内相关专业实行精英式培养。研究制定合理的培育质量评价标准,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团队精神等方面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新体系。高职院校按照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改革为先导,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初步构建学生养成教育长效机制。对学生来说,就是要从日常行为做起,学会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行为修养。就是要积小“善”为大“善”,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品德,从日常行为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3.4 以实习实训为抓手,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践出真知。”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校期间,由于高职学生获得的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因此,高职教育要融“教、学、做”为一体,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系社会实际,如到企业进行见习、实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理论修养和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最大程度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实际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传媒来获得知识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阶段,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感受到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将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使所学知识得到应用,知识与实践相统一。 从而践行纪律观念、专业精神,提高应变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将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职业理论与实习企业的要求相结合,正视自身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正缺点,迅速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转变职业观念,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职业素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有很大帮助。

猜你喜欢

培育院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