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1-01-17张闪闪鲍杰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教育

张闪闪 鲍杰

(哈尔滨金融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挑战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尤其是在自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自媒体以其自发性、多元性、无界性、碎片化、交互传播等特点和优势,在拓展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域和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新的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加强创新,增强实效性。

1 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成效。自媒体时代,高校师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斗争形势与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思想舆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增多、难度增大。

1.1 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有待凸显

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即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2]尤其是面对自媒体的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高校党委及高校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有待凸显。第一,高校党委对自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视度有待提高。当前有的高校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忽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力度、频次明显不足;有一些高校狭隘地理解“学术自由”,忽视对高校教师政治方向与政治纪律的要求,致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着“失语”“失声”甚至“失踪”的危险。第二,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够。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处于探索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合力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各教育主体各自为战。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更容易被一些专业课教师加以消解。当前有的教师尊崇西方理论、文化、制度,授课方式偏向西方逻辑,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有的教师在自媒体空间有意无意地发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思想、言论;有的教师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教学内容,但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识不深、说理不透、力度不够,教育效果甚微。

1.2 教育载体的媒体融合有待加强

当前,随着自媒体平台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交流信息的阵地日异月新、更替快速。但是高校自媒体平台建设落后,各类自媒体平台间的资源整合度不足,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不够。第一,自媒体平台建设落后。尽管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利用自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两微一端”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不少高校对于自媒体载体建设的敏锐性和时代性不够,自媒体平台管理落伍、更新滞后,在信息发布的频次、内容、吸引力上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第二,各级、各类自媒体平台间的资源整合度不足。当前大学生手机端的自媒体平台种类众多,从校级层面、院级层面的官微、官网到各类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自媒体平台,从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官方信息平台到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商业服务类自媒体平台,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功能优势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事件、同一理论各平台的发声方式与态度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一致性受到影响。第三,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力度不够。虽然受到自媒体的强烈冲击,但是主流媒体话语渠道仍是大众获取权威信息的主渠道。因此,不少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媒体平台,但是当前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意识形态教育新格局与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1.3 教育方式的改进创新有待增强

当前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采取的主要方法仍是“灌输”。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愈来愈差。第一,“圈层化”的社群交流方式阻隔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自媒体时代,受众对于眼前的海量信息具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定制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圈层化的社交群体模式使得信息的交互传播只限定在特定的圈层中进行。这就使得大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之间的代际鸿沟愈加明显,加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难度。如果高校努力建构起来的自媒体教育平台没有被“关注”,或者被“关注”但是没有被阅读,主流话语就无法有效传播,主流舆论的壮大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第二,高势位的“漫灌”式的教育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多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教育内容僵化、形式陈旧。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理论讲授,还是讲座报告的政策解读,说教式、传达式的“漫灌”教育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不强、感召力不够,尤其在信息即时化、开放化、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易受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非但无法引起大学生情感认同,反而容易引起反感,从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阻。

1.4 自媒体舆情的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面对网络信息技术与自媒体的飞速发展,高校对自媒体网络舆情的研判、监控与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缺乏完善的自媒体舆情监测、控制与处理机制。第一,高校对网络自媒体空间负面舆情的发现、收集与跟踪不够全面、及时。当前高校对敏感时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等特殊时期大学生的舆论苗头比较关注,但对于自媒体空间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缺少长期持续的跟踪监测,对自媒体空间构成意识形态安全威胁的各种情况缺少清醒和准确的把握。第二,网络自媒体舆情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落后。近年来,我国有关自媒体的法律法规虽正逐步完善,但校园自媒体中的虚假信息、错误思潮仍此起彼伏。由于技术、人才及资金保障力度的不足,大部分高校对自媒体空间网络舆情的预警、控制和处理机制尚不健全,系统完善的自媒体舆情监管系统仍未建立。第三,有效的联合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作为新思想、新文化的聚集之地,高校自媒体舆情复杂,发展迅速。而自媒体综合治理又涉及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师生等多方主体,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等各方工作的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2 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

立足现实,聚焦问题,理性审视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积极应对自媒体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挑战,高校需要在强化教育主体、增强载体融合、优化教育方式、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1 强化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具有把握方向、发起活动、组织实施的引领作用。在互联网与自媒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今天,高校主流意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者的思想复杂多变。因此,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首先需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第一,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头”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持政治家办校,政治方向要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理直气壮地抓意识形态工作,坚决抵制学校中的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第二,要强化执纪问责制,压紧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宣传部门、各院系支部、学生部门、教务部门的齐抓共管,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明确基层院系与各单位的管理责任、目标任务,强化齐抓共管,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落细到各个职能部门、教学院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真正在高校全方位地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基础。第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关键是要依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自媒体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要保证专业政工队伍的建设,也要注重全体教师队伍建设。要打造一只信念坚定、思想敏锐、业务精良的专业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同时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2 促进教育载体的有机融合

作为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育载体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更新。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树立“学生在哪里,阵地就要在哪里”[3]的意识,加强对阵地的占领和管理,推进各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有机融合。第一,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当前,自媒体舆论方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高校要主动占领自媒体教育阵地。在打造好“两微一端”的基础上,利用大学生热衷的抖音、知乎、B站、QQ空间等各类自媒体平台,进一步完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阵地,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平台。第二,加强各级、各类自媒体平台间的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自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宣传优势,高校要紧跟媒体发展潮流,通过建立高校媒体中心,在横向上促进各类自媒体平台间实现资源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在纵向上打通校级、院级、学生组织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最大范围地整合自媒体领域的网络资源,将不同特点的教育内容整合处理为适应不同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吸引目标受众,从而实现各级、各类自媒体之间的同频共振,最终“达到一个声音对外的效果”[4]。第三,加强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在自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创新转型已是必然趋势。而两者在思想宣传上各有所长,这就需要高校在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注重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把关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借助各类自媒体平台扩大声音;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媒体信息传播交互、即时、无界等优势,汇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果。

2.3 加强教育方式的改进创新

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缺少科学性与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非但无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自媒体时代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在教育方式方面不断改进创新。第一,要用“话术”最大限度地团结教育对象。在信息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表达方式、阅读习惯以及心理诉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圈层化”的社群交流方式加剧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疏离。因此,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善于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语言、网络语言来团结“吃瓜群众”。要从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贴近、理解、回应学生;要说“青年话”“暖心话”,掌握打入青年“圈层”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打破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玻璃幕墙”,最终增强主流意识教育效果。第二,变“灌输”式教育为“浸润”式教育,强调隐性教育。“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像盐一样溶解于食物菜肴之中。”[5]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灌输式教育不可或缺,但效果有限。自媒体时代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变单一的“大水漫灌”为灵活的常态化“滴灌”。把生硬刻板的理论灌输转换为通俗接地气的问题阐释,借助大学生“常驻”的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各类自媒体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深度交流,通过各种线上研讨、网络对话、圆桌派对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与大学生的“同频共振”,“不断消除大学生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距离感”[6],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浸润”入大学生的脑中和心中。

2.4 健全自媒体舆情的监管机制

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施效率的提升,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施力,构建系统完善的监管机制。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收集与跟踪。高校应通过“大学生思想信息库”的建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收集,尤其对于大学生在自媒体空间发布的错误言论、负面舆论动态应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并控制高校自媒体舆论场出现的各种虚假信息、政治谣言,提前规避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第二,完善高校自媒体舆情预警、监控体系。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搭建并不断升级高校网络自媒体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监控平台,加强对网络自媒体舆情的跟踪、研判,营造清朗的自媒体网络空间;同时动员高校网络中心、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类学生组织多支工作队伍,构建立体、全方位的预警系统,有效抵制各种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第三,积极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相关机构职能,在做好正面引导的同时,依法做好基础管理、内容管理与行业管理,形成网上舆情联动工作机制。总之,应健全监管机制,提高自媒体综合治理能力,形成高校引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大学生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自媒体综合治理格局,形成健康、良好的高校自媒体网络生态。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