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机制探析
2021-01-17张坤晶
张坤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高校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让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共同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较少从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视角进行深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是一个重要抓手,高校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亟待深入研究。
1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责任重大
中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党委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的。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堡垒,它肩负着把贯彻落实校党委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理念的使命,所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责任重大。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责任:
1.1 政治责任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负有把课程思政确定为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核心的政治责任。讲政治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高校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让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所以高校党员、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这是党中央的交给每个党员教师的政治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重心应该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来开展,组织党员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弄清楚课程思政“干什么?怎么干?由谁来干?”的问题。
1.2 主体责任
高校教师党支部负有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在教师,但是仅靠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也不够,所以高校教师党支部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带领教师、党员们集体学习研讨“怎么办?如何办?为什么办?”等问题,真正从认识层面提高对课程思政实施重要性的理解,带领教师、党员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激发党员、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党员教师在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1.3 阵地责任
高校教师党支部负有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责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党的组织建设,所有党员都要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课程思政建设是党中央交代给高校党组织的政治任务。教师党支部一定要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落实落细党中央的政策与指示,成为维护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1]所以,高校要抓好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建设,使之真正做到落实党中央赋予的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使之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
2 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教师党支部肩负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承担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任务,但是在现实课程思政建设中还是有种种困难和问题,使这些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两张皮”问题
“两张皮”问题(也可称之为“政治能力不强问题”)指的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衔接不紧密、相互脱节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政治能力不强;也说明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没有带领教师学懂弄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导致在专业课上所加入的思政元素很突兀、不自然,在授课时没有达到有机融合的教学目标。
2.2 “雷声大雨点小”问题
“雷声大雨点小”问题(也可称之为“主体责任缺失问题”)指的是从教育部到学校再到学院,都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较好的宣传和动员,但是到了教师党支部这一基层层面却没有落实到位。这种现象虽说不是很普遍,但也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高校教师党支部虽然是党的基层堡垒和坚强阵地,但是因为基层教师党支部的组织与领导不足,党组织的战斗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没有在课程思政建设当中真正地把教师党员们凝聚起来,没有能群策群力把课程思政讲好。
2.3 党组织“缺位”问题
党组织“缺位”问题(也可称之为“‘阵地’丢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民办高校当中由于党的组织建设不力,缺乏基层党组织,这种情况下党组织的基层领导力就无从发挥,出现了“阵地”丢失的问题。民办高校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可缺少的主体力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更注重于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相对淡薄。在民办高校中党组织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课程思政中容易出现基层教师党支部缺位的问题,不利于国家课程思政政策的全面落实与执行。
3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高校党建机制
高校教师党支部能否担负起课程思政的责任,有没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安排和指示,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2]。为了有效避免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当中的主体责任缺失等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3.1 激励机制创新
高校教师党支部需要认真学习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建设思路,以避免课程思政教学中“两张皮”现象。《纲要》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有相关的教学重点指导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例如,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此外,《纲要》对于各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还有更加详细的指导意见,比如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求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两个层面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对于高校党支部,首先要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评选优秀党支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明确规定高校党支部书记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是考核教师支部书记“头雁效应”的重要标准。最后把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确定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二是对于教师党支部党员,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首先给予党员教师一定的培训学习经费资助,鼓励教师参与在线或者线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其次在学期末的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等各类表彰奖励当中,给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一定的加分奖励。
“应通过合理的绩效激励制度,将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育人实绩等直接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引导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中”。[4]再次,在学校和学院内部设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题,以课题的方式资助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最后,在每学期末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进行表彰,树立榜样,以激励更多的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
3.2 创新制约机制
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来进行约束。现在一些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是采取“双带头人”制度,即教师党支部的书记既是教研室主任,又是党支部书记。所以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首先就要做到以身作则,在课程实践当中率先做到“明道、信道、传道”,把工作重点聚焦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要做好支部党员教师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落实。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对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机制:首先,对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设立监督机制。对于教师党支部书记在课程思政建设当中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自己所任课程中没有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没有成效或者成效不佳,上级党组织要及时约谈,防止耽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发展时期。其次,对整个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绩效设立明确的考核机制。可以借用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考核教师党支部所有党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落实成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不佳的党员教师要根据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全体支部成员引以为鉴。最后,设立教师党支部书记退出机制。对于教师党支部没有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党组织要及时督促该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限期整改,对于推诿、未见成效的,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撤换教师党支部书记,以严肃党纪,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3.3 健全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校党委到教师党支部各司其责、协同发力,做到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层层推进。为了确保教师党支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避免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出现问题,除了设置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为高校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保驾护航。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以健全以下三项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教师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教学单位作用,制定有利于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例如教研室主任牵头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深挖每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群策群力把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二是组织保障。教师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基层战斗堡垒和主阵地不能缺位。为了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党建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主管部门要督促民办高校校抓好抓实党组织建设,根据相关要求以教研室为单位建立起可由教研室主任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制度,从基层抓好党建和课程思政工作,以便教师党支部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和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三是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经费保障是确保高校课程思政扎实推进的物质基础。经费的支持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培训与学习,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勇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