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
2021-01-17左官春
左官春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9年底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这极大地鼓舞并有效指引了广大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复兴目标的达成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爱国精神的起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在全体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并且其内涵在时代演变过程中得到不断拓宽和丰富。“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1]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应精准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从根本上理解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分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不同渠道,有所侧重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爱国主义大旗的指引下,鼓励并号召广大群众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新纲要》明确指出:“就当前社会背景来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融合成为爱国主义的根本性内涵。”“把爱党与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作为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的时代升华。”[2]新时代背景下,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也在新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严格坚守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民族复兴梦想的达成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情感方面,以爱国情怀为支撑;在认知方面,树立强国之志;在实践方面,对报国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
1.1 情感上要厚植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培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情怀逐步融入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热血之中。首先,爱国指的便是对中国的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苦奋斗才建立伟大的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现如今,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寻求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安全保障。对于中华儿女而言,爱国主义成为其最真挚、最纯粹和最自然的情感。其次,实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有机融合。在社会主义背景下,党所追求的根本利益便是群众、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利益,爱党体现出了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让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根本性特征进行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伟大信念的指引下,在深厚情怀的驱动下,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看,其根本性特征和最为鲜明的制度优势便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一起,在革命中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
1.2 认知上要明确爱国之识
在认知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开拓强国视野,让全体中国人对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形成一种全面深刻的认知,明确爱国主义内涵,并以薪火相传的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树立和坚守远大的强国志向。从中国的现实发展情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民族化,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中国化,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是已经证实的最佳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4]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群众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存发展之道。
1.3 实践上要实现报国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爱国既要成为一种心理认知,也要成为一种情感理念,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爱国者的爱国、强国情怀和爱国意志主要体现在现实行动上。“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6]近代中国深受封建主义的毒害和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广大群众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群众争取自由、民族独立和反帝反封建这些方面。爱国志士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民主革命等变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任务顺利完成。国家富强、群众幸福成为爱国主义的全新内涵。由此可见,报国之行要与时代要求、国家利益及民族命运相符合。就广大群众而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尽自己所能来建设国家、推动民族团结与发展,便是新时期的报国。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依托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理念,从现实的社会问题出发,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协调与统一。
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
爱国主义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这种时代内涵并没有脱离爱国传统与世界背景,而是在爱国主义历史传统中发展出新的时代理念。从现实出发,诠释并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本质,在中外民族文化交流中,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2.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得到了拓展、丰富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该怎样去理解和践行爱国主义呢?“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7]对新时代需求的解读,必须要对党的历史使命进行精准、深刻的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8]“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8]当前阶段,党的历史任务便是实现民族复兴,爱国主义内涵的核心也应体现于此。《新纲要》指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9]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同时具备时代性和历史性,二者呈现出了一种辩证统一关系。“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0]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应该对当前的时代主题进行精准把握,也要对其历史传承性给予应有的关注,在大历史观中予以审视。民族复兴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所带有的时代性,同时也鲜明地展现出了其历史性。
2.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本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爱国主义属于同时存在于多种维度上的客观事物,阶段不同,爱国主义的根本性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质性和现实性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时存在。《新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9]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性的解读需要对中华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进行解读。对此问题的解读应立足于一般历史规律和中国现实发展经历。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西方列强不断侵扰,深受其压迫和摧残,各种爱国主义运动都是以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为主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自由、民主和独立,国家强大、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便成为爱国主义的现实规定性。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规定性得到逐步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全面深刻的内涵,指明了实践方向。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其本质性与现实性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其本质性在得到现实环境的关照下,得以完整展现。
2.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在中华民族史和世界史彼此融合的过程中慢慢造就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它将民族复兴和走向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并平衡了民族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新纲要》指出:“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与精髓。[3]现代国家形态源自于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现代国家认同是通过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民族元素认同来实现的。纵观整个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引导人们逐步转变为民族国家观。在中华民族树立起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后,逐步确认了国家观所蕴含的民族身份,同时也划清了主权国家边界。换句话来讲,爱国主义教育是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是由国家所代表的。由此可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守并传承中华民族特征,对国家利益进行坚决维护。此外,全球化趋势下,不同国家正在努力创建命运共同体。一些西方国家在其狭隘爱国主义思想和政治利益的干扰下,产生了严重的民粹主义思想。而新时代爱国主义并不保守,并不狭隘,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既能够对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也能够意识到人类共同利益的维护是非常重大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这两大视角,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中国方案。
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知、信、行”为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的创建,需要以有关知识教育、情感培育和实践这三大体系的构建为核心,经历输入、内化和输出这一系列过程,对爱国主义进行培育,以构建综合化的爱国主义体系。
3.1 对爱国主义知识教育进行拓展和深化
在知识教育基础上指引受教育者理性地认知爱国主义,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建规范化的知识教育体系。[11]在笔者看来,有关知识教育应该注重“四个讲清楚”,即将何为爱国讲清楚,爱国原因讲清楚,新时代背景下怎样爱国讲清楚,在组织和开展知识教育工作的时候,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融合这一爱国主义本质讲清楚。使大学生对共产党之“能”、马克思主义之“行”、社会主义之“好”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其将红色政权、新中国和幸福生活的由来搞清楚,进而在政治、理论、思想和情感多个方面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组织并开展知识教育时,应该对教育的阵地、内容和载体这三大要素进行全面把握。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便是课堂教学,以“近现代史纲要”“毛概”等思政课程为支撑,在历史、政治和社会等课程的辅助下,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教育内容为核心,参考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史,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全面进行价值指引。借助教学、参观和影片鉴赏等各类实践活动,借助多样化方式,让爱国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就知识教育来看,应该使学生对真假爱国主义、理性爱国和狭隘民族主义进行正确辨别,增强对错误社会思潮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将有关知识、理论和方法讲深、讲透并讲活,使学生对知识的魅力和力量有所感知,改变一味说教、生硬灌输的传统教育模式,指引大学生构建爱国主义知识体系,对其爱国情怀进行激发和提升。
3.2 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化
“情感”以“认同”为来源,爱国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对国家、政治和文化这三方面的认同。就爱国主义教育来看,其关键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家国情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增强其文化自觉性和道德自律性,最终转化为一种自觉性行为。因此应该对“三个培育”给予重点关注:一是对政治认同的培育。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文化和治理三方面的优势予以认同。在新冠肺炎抗疫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优质的素材资源。二是国家自豪感的培育。让群众为在中国出生、成长和生活感到幸福,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而感到光荣。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应该借助于爱国故事的讲述,对爱国内涵进行讲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进行解读,指引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使其明白中华民族必须也必然复兴,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三是对公民责任意识进行树立和强化。立足于群己关系、公民义务和民族复兴使命这三大视角,让大学生明白,应该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民族复兴重任。在“三个培育”基础上,对理想、信念和责任相结合的情感体系进行构建,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行动。
3.3 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进行深化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观点。爱国主义教育以为大学生提供爱国报国的行动主义为目的。此种情况下,应该指引大学生对“四个实践”进行积极参与:一是知识教育实践。理论和现实相结合,从大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出发,以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为指引,组织大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义、科研和素质拓展等教育基地,在此组织上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联系课本知识,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其完成知识的建构,对爱国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二是国情教育实践。借助多种方式组织和开展关于世情、国情和民情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一些社会现实感受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治理逻辑,全面认知并高度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其对参与国家事务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动力。三是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多多参与,组织和开展卫生、司法等下乡活动,吸引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对其责任意识进行树立和强化,指引其更好地奉献社会。四是劳动教育实践。现如今,劳动教育正在国内不断拓展和深化。就大学生而言,应该从自身所学专业出发,在实践、实习等活动中锻炼并提升本专业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还应该融入社会,在实践中努力锻造自己;要能把大事做成,也能将小事做好。必须明白,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一些小事也能奉献社会,也是热爱国家的表现。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从本职工作出发,着眼于小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