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2021-01-17袁诚琨路丙辉
袁诚琨,路丙辉
(1.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该论断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长期存在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这个现实问题找准了症结,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良方,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准确把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前提
主体性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创造和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对学生而言,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导性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2]。有学者认为主导性是思政课教师的应有属性,表现为“思想发展的导向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主体性发展的促进性;为人为学的示范性;指导思想的一元性。”[3]现实条件下,应从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思政课的“主导性”地位和功能
在“3⋅18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习近平的有关论述明确了思政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导性地位和功能。而思政课主导性地位和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值得重视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除了部分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之外,还存在部分教师主导性缺失的现象,如一味迎合学生,过于注重形式创新而不注重方向、内容、实效的坚守,降低了教学要求,偏离了教学目的,甚至出现了娱乐化、庸俗化、空心化的现象。这些都是与思政课的地位与功能相违背的,也是教学中要避免和克服的。
(二)教师与学生都是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体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具备教学的主体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学生具备学习的主体性与内容接受的主导性。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教与学矛盾关系的主要对立方面,两者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不发挥主体性,不去积极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就会劳而无功;如果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发挥或者发挥不好,学生的学习就可能变成盲目学习。所以不能离开主导性谈主体性,也不能离开主体性谈主导性,两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主体性的发挥需要主导性的激发、引导、服务,主导性发挥的效果要靠主体性的发挥来保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两者并不是对等关系,主导性更具有基础与前导作用。正如有学者用“教师主导、学生被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5]来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于学生的“学”
思政课教师只有统筹自身和教育中的各种因素,以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和认知发展特点为依据实施教学,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争取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性意识。当然,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还要靠社会、高校的其他力量协同配合,但毋庸置疑,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目前,思政课拥有了“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1]等资源与条件,思政课教师更应振奋信心、提升能力、发挥好主导性,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提升自我,落实“八个相统一”,激发学生主体性,实现教学的优化与提升。
二、基于学生主体性生发逻辑开展教学是核心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进程中,要激发学生主体性,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让学生感知到思政课可亲、可学、可信、可用。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接受过程中感官、知识、情感、思维逐步深入的特点,笔者将学生主体性激发过程概括为吸引注意、促进传授、强化感染、引导内化四个阶段。
(一)吸引注意,实现师生的同频共振
“注意”是课堂学习的起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上的“低头族”对教师进行了“隔离”与“屏蔽”。要吸引学生,需要进行“破冰”,即通过一系列形式使师生迅速相互了解、消除戒备、产生信任。比如,可通过新颖别致的开场白介绍教师和课程,同时也让学生介绍自己,制作学生的资料卡,记住学生的姓名与特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开展独具特色的课前、课间暖场活动,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为让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地集中在教师身上,思政课不仅要做到“包装”时尚,还要做到“内容为王”。丹尼尔·贝尔指出:“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特别是后者)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当代风尚的本质是渴求行动,寻求新奇,欲求感官刺激。”[6]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统筹教师的仪态、声音、课件、板书、灯光等要素资源整体呈现,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视听感受。采用提问、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对话、参与互动,增强其存在感。最为根本的是“内容为王”,只有持续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内容,围绕社会焦点、理论热点、教材难点、思想堵点进行针对性释疑解惑,才可能一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频共振。
(二)促进接受,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知识的授受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规范性、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学生接受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准确地接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在调研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本,构建知识链,实现知识供给的优化配置。其次,激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存量”:第一,经过中小学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第二,随着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推进,各种媒体所传播的思想政治理论类知识,也被大学生所接受,但多“日用而不觉”。以上两类知识都成为大学生思政课知识学习的“先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7]。因此,激活学生的先在知识,将使知识体系的建构更顺畅、更有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出大学与中小学教学之间的联系及差异之处,巧妙设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对媒体宣传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话语进行阐释转化,使知识鲜活起来。总之,知识的传授要使知识由惰性状态到活跃起来;整合起来,不至于碎片化;利用起来,不至于闲置,最终建构起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
(三)强化感染,实现情感的共鸣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8]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接受过程中起到准备、中介、感染、调节、强化等作用。思政课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帮助学生养成基本道德情感、培育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情操的教学目标。情感的培育,需要激活主体情感经验,使其产生共通感,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感染”。要实现感染需要做到:第一,教师要增强感染力。首先“人格要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示范,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其次,要组合运用好语音、语调、表情等情感表达方式,做到表达准确、生动、形象。最后,注重情感修炼,使自身情绪饱满、拥有情感的势能、具备感染的动能,以激情、真情、温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实现共情;第二,营造利于感染的环境。借助艺术手段(音频、视频、图案),以文化为基础,烘托气氛,把故事和道理讲得声情并茂,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第三,根据人类感情的层次,感染应按照情绪、情感、情操逐层递进,情感对象由家庭向社会、党、国家逐步扩展;第四,精心选择感染的载体,通过革命故事、革命家书、革命遗迹等展现苦难辉煌的革命历程,引发同情之心。通过建党100周年的辉煌成果,激发自信与自豪之情。通过前景辉煌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希望与奋斗精神,让学生产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总之,思政课教学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情感温度,做到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四)引导内化,实现理论思维的培育
有学者认为:“我们党所指的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能力。”[9]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思维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其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实现理论思维的生成,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迁移、运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开展还原式教学,即“一是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溯到它赖以形成的低层次的概念,需要的话直至最简单的表象。二是在概念还原的基础上把原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思路”[10]。另外,还应介绍理论所处的层面、思考的角度、运思逻辑等。如此,深奥的理论就变得浅显化,庖丁解牛般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沿着路线图进行思维摹写和操练。同时,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对于“卡壳之处”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从而彻底掌握理论。
第二,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强化思维训练。最好的训练就是应用,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在使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式分析国家大事、身边小事中,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时代条件下,还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训练。
第三,引导对错误观点与思潮进行鉴别和批判。当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普世价值论”“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困扰。我们应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指导学生剖析其错误的立场、逻辑、价值诉求等,从学理上认清其虚伪性、欺骗性,从而祛邪扶正,击浊扬清。
综上,学生主体性激发的四个阶段,吸引注意是前提,促进建构是基础,强化感染是保障,理论内化是归宿。要达到激发的目的,必须保证链条的完整有序,还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置激发的起点,实时调整策略、方案,从而保证激发的效果。
三、向激发学生主体性用力是保障
要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思政课教师是关键。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树立激发的意识与自觉,将资源、精力、手段、方法向激发集聚,着力加强四个关键环节。
(一)向“把握”学生用力
把握学生是落实“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思政课的现实需要。把握学生就是把握大学生思想理论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具体而言就是“把握学生学习动机、掌握学生预存立场、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关注相关社会性要素”[11]。此外,还要重点探究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具体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把握学生需要走近学生、接触学生、熟悉学生,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首先,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等关于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知识基础,扩展认知框架;其次,持续开展教学行动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助力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再次,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对教学研究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改进,才能实现教学效果螺旋式上升。
(二)向“明道信道”用力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的坚定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知,彻底信服。为此,首先,要做到“明道”,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真经”。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系统学、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的那样,“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2]。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信道”离不开实践,思政课教师要投身社会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在古与今、中与外的纵向横向对比中,在真理与谬误、中西价值观念的交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理性信服、情感认同、精神信仰。有信仰才有力量,才能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三)向话语转换用力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13]语言是教师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是知识与理论的载体,准确到位、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陈宝生说:“广大教师要从话语体系突破,靠感情连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教材内容真正活起来。”[14]那么如何做到话语的转换?首先,吃透理论并做出合理性的概括阐释,把理论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但要避免进行庸俗化、碎片化解读;其次,“要熟悉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外来话语、现代话语、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等,不断创新自身的话语体系”[15],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最后,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接地气、说家常话,使理念从天边到身边。
(四)向情境创设用力
情境是指经过教育者规划、设计、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具体场景的布置、氛围的营造、教学方式的组合等。教学情境的基本要素可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指教室的物质环境、教学设备、教师的穿着佩戴等;软件主要有师生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信任关系以及校风、学风等。情境的创设就是把世界、社会、人生搬进课堂,打造浓缩的人生百态、大千世界,教师要做好导演和编辑。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知识体系的建构、情感的感染、理论的内化,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主题性,教师应根据每一次课的主题,事先谋划,围绕中心,统合有关要素,做到主题突出;二是主导性,当情境中发生不和谐因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控制与调整,确保不会发生变异;三是正面性,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向应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总之,情境的创设要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利于学生的接受为目的,增强情境的浸染和渗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