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恪守战略定力的三维进路

2021-01-17

关键词:定力中国共产党战略

杨 康 宁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团体或一个单位为实现其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应具有的战略自信、战略意志和战略毅力。政党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强大的重要精神支柱,它见证了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不平凡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也是政党自信的一种表现,“政党自信展示的是一种发展过程”(1)蔡志强:《政党自信成就中国道路》,《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0期。,具体是在建党百年的风雨历程中逐步萌生并培育成熟的,是党对自身执政理念、执政能力、执政成果的正视和认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绩支撑起了对自身价值、理论、制度和能力的自信”(2)杨叶平:《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四重根基》,《理论导刊》,2020年第6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由此更加坚定自信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分两个阶段实现强国与富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地呈现出一个大国、大党所具有的战略睿智以及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能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战略定力,在乱局中保持战略清醒,在变局中孕育新机,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牢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的历史进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政党的鲜明特色莫过于政党的制度性功能和战略定力的实现,战略定力和政党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属性,而党的自信源于指导意识思想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不断吸收本土和外来的优秀思想理论,不断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走向成熟。“任何政治系统要维持、发展或有序化,必须有一定的政治信仰”(3)赵宬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随着政治生态的优化和政治文明的演进,政党政治凝聚共识的功能愈发彰显。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源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保持战略定力这一历史基点。因此,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治信仰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理念支撑。

(一)确立了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的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体系,离不开所赖以确立和开展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党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使命。诚然,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产生,但其生命之源都在社会;党可以有各种纲领和目标,但其最终的号召力则来自社会的认同,“根在社会、心在社会,拥有了社会认同和拥护的党,才是有力量的党”(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132页。。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都看到了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对政党的强烈需求”(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135页。。

可以说,在世界政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初心不改,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略定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自己任何的特殊利益,这是由其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推改革、搞开放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0页。因此,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红色基因,必须“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理念,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红色传承。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勇于担当和自我革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确立了道路自信和战略定力的价值体系。

(二)中国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制度优势的目标彰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中轴,党的领导权既是全方位的,也是独一无二的”(8)景跃进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3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历经艰难曲折,才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并成功地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党自身职能的转变、结构的转型和运作方式的适时调整。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需要一个“常态化”的运作制度来代体“应急化”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党的建设就应该是执政党的建设,政党制度就应当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将政党制度纳入国家政治制度”(9)蔡永飞:《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研究》,团结出版社,2016年,第8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启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形成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为首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并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面对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刮骨疗毒之精神,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达到了空前高度,人民满意度、幸福感日益增强,举国一盘棋,同心战疫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形成了“两个维护”的治理格局。在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新时代,“世界政治转型或民主转型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激进性和暴力性向渐进性和温和性转变”(10)李路曲:《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252页。。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战略定力显得尤为关键(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328-330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要凝聚全党智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这既是历史的担当,也是人民赋予的责任。

可以说,国家制度的建构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政治资源。“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展国家,中国的党政体制优势激发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2)李路曲:《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第276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精准把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灵活处理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诚然,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挑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非传统安全因素和全球性的挑战不断增多,新保护主义的抬头为国家治理带来了更多的变数。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各方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和不断增强战略定力。

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日益强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人民群众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充满期许。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驾驭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了政党建设的制度优势和政治改革善治目标的战略定力。

(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复兴之路的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良性进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这是因为,“任何制度都蕴含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定是围绕着这两者的协调与统一而展开的”(1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225页。。一个国家的制度精神,既是特定政治哲学的精神表达,也是源于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必须一以贯之地以人民群众为主题。“人民性的精神品质,使得中国制度既能包容现代制度的所有品质,也能承载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1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226页。。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才最终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曙光。毫无疑问,“人民性的精神品质,使得中国制度既能包容现代制度的所有品质,也能承载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1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22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三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了改革发展稳定和内政外交国防等大局,从而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71页。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战略定力的清醒头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力推进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是保持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和基础。

道路自信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源于历史上三次果断而正确的选择,成功地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首先,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的底气源于伟大实践的检验,是适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理论。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长期努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益彰显。最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的底气,源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多维性和世界道路的多样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在实现有序发展的历史感召。

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保持战略定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历史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深知,中国发展有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的底蕴:理论发展进路

基于任何观念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理想和形态都是在历史运动中形成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社会理论和原理不过是“我们眼前运动历史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2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发展历经500多年。19世纪中期,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找到了一条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才从伟大的理论开始走向壮阔的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自由人”的解放和发展为目标的。从理论前提、物质条件、主观因素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并未脱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恪守战略定力也是理论基础、物质条件和主观因素三者的耦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启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诚然,政治体制改革永无止境,历代中央领导人精准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接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

就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而言,中国共产党恪守战略定力是以理论上的话语权为前提,以道路自信和民生建设为基础,具体通过“政党下乡”(18)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而展开的。我们围绕中国国情,建立了最广大的基层草根民主治理形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同,就在于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同时,政党也是社会的产物,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求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并适时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和整合。显然,这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的深厚理论底蕴密不可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13页。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发展史表明,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与内外敌人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越,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新制度,实现了从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抚平长期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摆脱传统农业大国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在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同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的八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实现了由近代以来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不但正视了自己的发展历史,而且通过组织优势吸纳建设精英,实现了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整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时,在努力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道路上,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也正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管党治国的新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顺应人民意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践蓝图

一个国家需要什么主义,关键是这个主义能不能解决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在中华民族走向衰落、步入任人宰割的历史进程中,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过各种尝试。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改良主义等其他道路也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才从积贫积弱的历史长河中走了出来,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作出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来,国内政治的“小气候”和国际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大气候”就不断地遥相呼应,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正是在这种尖锐、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而正确的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现在搞的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也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改革不论怎么改,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消除两极分化;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障。”(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践基础的战略定力和理论实践。

(三)新时代的“中国之治”为前瞻基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治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引领世界中国之治的典型理论和实践。“中国之治”正是通过“党建引领”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具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主权和国家观为践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无畏无惧的精神,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承诺与担当。在未来“自由联合体”的社会,我们所倡导的“中国之治”是以国家力量这一“服务的工具”来回应时代的民生梦和强国梦。

毫无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也为“中国之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微观透视。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伟大斗争。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之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国梦构筑了前瞻性的发展空间。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实践进路的多维呈现

20世纪90年代至党的十八大,我国党政关系以“党政分工”体制的运行基础,并总体保持稳定。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体制机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方面,强化了党中央权威,建构了新的党中央决策体制,另一方面,强化了党的监督权,健全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从整体上推进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构了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健全了党内法规,规范了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

(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其真理性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基本原理已经显示出其科学思想的生命力,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改旗易帜,我们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出科学治国的生命力。诚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没有逾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不仅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2页。如同党的十九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列第一。同时,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日益凸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道路自信进一步得到彰显。

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一定会焕发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会更加凝聚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了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也已深入展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强有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中国走向治理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是内生的,而是需要依靠政党的力量来主导和建设。这既是社会发展内在逻辑推动的结果,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判断。因此,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历史也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形成了“中国模式”,而且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新选择的治理现代化途径。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冷战思维等还在威胁着着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然而,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在引起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其影响力、吸引力在显著增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宗旨,坚定不移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理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然而,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逆流,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政治体制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侧面。全球治理体系在新冠疫情下正在加速重塑,国际格局演变已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不可逆转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彼此的依存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因此,中国共产党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变,保持自身发展的战略定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一定会到21世纪中叶成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定会普照世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探索人类美好社会制度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概言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只是社会系统局部利益的调整,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整体利益的变革。“没有现代的制度体系,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国家”(2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第235页。。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现代制度体系建构和成长的过程。党的领导范式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党的先进性在既定历史时空中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逐次展开的运行轨迹。中国之治的现在和未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回顾百年来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在其本质上,也是一部党为领导权而斗争的奋进史。在百年奋进中,党的领导权在演进中不断走向深化。我们一方面要创新和发展“中国模式”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历史没有一副进化论的‘外观’,而如果硬要将人类历史塞入这样一种‘模式’中,我们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一历史”(24)赵宬斐:《政党政治与政治现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野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战略清醒,我们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还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还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据着优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合作并存又相互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是尖锐的。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主富强的强国之路。

猜你喜欢

定力中国共产党战略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战略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