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材的应然与实然
——以《艺术类大学英语》为例
2021-01-17张婷婷
马 彦,张婷婷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引言
大学英语是各大高校在大学基础阶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艺术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思想活跃,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他们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甚至成为了他们继续深造和未来事业的绊脚石。十年前清华美院的陈丹青教授因连续几年有潜力的学生无法通过研究生英语考试成为他的硕士生一事愤然辞去了清华美院的工作。此事震惊美术界和英语界,专家们开始审视这一特殊群体的英语教学,不再将艺术专业学生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一起统筹安排,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们开始寻找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开始编撰具有艺术专业学生特色大学英语教材。新时期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针对艺术学生特点,发现其英语学习的问题和困惑,一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艺术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融合艺术相关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与其艺术专业相关的国际素养。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大学余渭深教授主编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应运而生。这套教材能否助力实现新时期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能否真正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从使用者的角度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材《艺术类大学英语》在长沙理工大学的使用现状,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教材的应然和实然,为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1. 文献综述
国外外语教材分析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Cowles[1], Bruder[2])提出了外语教材的评价标准,通过量表的形式客观评价教材。到了80年代,学者们(Cunningsworth[3],Sheldon[4])提出的评价标准更加复杂,量表的设计更加完善,此时的评价开始注重评价者的主观评价而不仅仅是客观评价。相比80年代,90年代后学者们(MacDonough and Shaw[5])提出的教材评价分两步走,从宏观评价到微观评价。但是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进行预测性评价,只是完成了教材评估的一个部分。评判一本教材是否成功要在其使用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只有使用者才能做出有效评价。
我国的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整个发展要比西方国家晚,现在随着英语教材市场的不断升温,教材种类繁多,教材的评价研究在我国英语界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2017年学者谭萍[6]在《语言教材评价的哲学和语言学观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材评价的本质:评价一本教材就是对教材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反映应然,回答“应该是什么”;事实判断反映实然,回答“是什么”。国内的情况显然不同于国外,要回答教材的应然和实然,国外的评价理论难以“为我所用”[6]。其实早在2002年程晓堂[7]提出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就能回答这两个问题。程教授主张对教材进行有系统的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根据语言学基本原理评价教材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它包括评价教材的教学目的目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教材的设计、教材的语言等,内部评价回答应然。外部评价就是考察教材是否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回答实然。
因此本研究采用程晓堂教授的评价理念,分析教材是否能够满足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和客观需求,分析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材的应然和实然。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以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艺术类大学英语》为研究对象,根据教材评价的相关理论首先进行文本分析,分析教材的应然。接着根据Cunningsworth和Mc Dough & Christopher Shaw的量表以及程晓堂的评价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艺术类大学英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在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6月5日进行,问卷发放采用老师推送,由学生自愿填写的方式,共收回问卷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78份。通过SPSS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数据的信度与效度,考查教材是否能实现应然,分析教材的实然。
3. 结果分析
1)教材的应然
作为未来的中国艺术家,面对国际舞台,艺术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的拓展需要强有力的英语交流能力来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虽有热情但课堂参与度不高,另一方面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用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各种基于任务的活动来刺激他们的参与,各个教学环节都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章节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材在充分考虑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兴趣的前提下,尽量拓展各类艺术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突出艺术教育的通识文化知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通过唤起其艺术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材的应然。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生目前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是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的大学英语教材,共有四册,大一大二四学期各学一册,每册8个单元,课文内容涉及艺术世界的各个领域的通识知识,涵盖了美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电影、戏剧、广播等丰富的内容。每个单元设计了听、说、读、写、拓展五个环节,配合多种形式的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首先,教材从语言内容的选择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上都体现了大纲的要求。教材采用最真实,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料,把语言尽可能最快捷、最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入。通过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和指导性的练习,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语言技能的能力,引导学生语言生成,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其次,教材内容围绕艺术专业通识知识这一主题选取,有效地把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和艺术作品融为一体,有利于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国际视野,满足了学生双重需要,实现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双赢。第三,教材编写循序渐进。语言项目逐步从简单过渡到复杂,每个章节内部的内容也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风格,从而帮助学生的语言习得。第四,教材设计符合艺术学生的特点。运用大量的视频、图片、图例,通过视觉和形象思维的冲击,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辅助语言学习,成为了学习者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良好媒介。
显然,根据Cunningsworth提出的语言类教材评估理论原则和Mc Dough & Christopher Shaw的评价理论,从宏观上来讲,该教材实现了其应然。它符合学习者的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一致,它扮演着着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对学习者当下的语言学习和将来专业发展都是有利的,是一套能够承担起帮助提高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之任务的教材。
2)教材的实然
问卷调查的结果再现了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过程,反映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教材的实然呈现如下:
在回答对《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整体印象时,76%的学生对教材整体印象良好。对于“教材对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是否有帮助”系列问题,5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只有2%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对听说读写的帮助排序,读>听>说>写。对于“教材能否帮助你拓展专业相关的国际视野”这一问题,所有学生都做出了肯定回答。对于课文的难易程度,4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36%的学生认为有点难,18%的学生认为较容易。在词汇量的调查中,笔者发现21%的学生认为词汇量太大,尤其生僻词太多,另有66%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教材中的词汇量,仅有13%的学生认为词汇量设计科学。对于课后习题,71%的学生认为难易适中,24%的学生认为习题偏难,5%的学生认为习题偏易。对于课后文化链接的部分,79%的学生认为该部分有一定的拓展作用,21%的学生认为拓展意义不大,因为该部分与课文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有关西方艺术的内容,希望补充中国艺术的内容。另外有学生认为仅仅课堂学习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希望开拓相应的线上辅导学习平台,以便随时随地地学习。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数据可知,《艺术类大学英语》这套教材的使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专业通识知识通过英语来学习,既增加了难度,又增添了挑战性。教材内容渗入专业通识知识较之以往的教材更加贴合学生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层递性练习由易到难,体验式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从实例到模仿,鼓励学生实践,逐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任务的设计着眼于未来的职场交际场景,使英语学习与今后的艺术活动相联系,学生将来能学以致用。总体来说,该教材能满足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需要,是一本满意度较高的教材。它确实实现了编写的初衷,为艺术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既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又能拓展专业知识,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教材的应然和实然基本统一。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们的反馈也反映出他们在具体使用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为了让教材更完美,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编者需要综合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大纲的要求对艺术专业学生并不受用。教育部颁布的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在日常学习中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够读懂一般题材的英语文章,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能够借助字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8]。通过对该教材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上要求对一般的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他们都能够比较轻易地达到这个要求。但是,众所周知,艺术专业学生在招生录取时成绩是分为两部分的,即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在文化课成绩当中,对英语的要求比其他专业低很多,所以,虽然有很多同学认为教材对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帮助大,但是现实是他们无法轻松地达到这个要求。因此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认为,希望教材内容更贴合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可以把基础内容比例扩大,逐步提高,稳步前进。
第二,教材中的专业词汇难度较大。本教材中词汇大多为艺术专业词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生僻,难于记忆,久而久之导致消极学习,这与教材的编写理念中要广泛涉及的艺术专业内容有关,但这在兼顾了专业发展的同时,又让一些想学英语的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今后的编写中可以尽量将日常词汇代替部分专业词汇,降低词汇的难度提高词汇的使用频率,最终达到良好的语言输出。
第三,教材中中西文化比例严重失衡。此教材中涉及到艺术领域的各个主题,但是选材仅仅局限于国外艺术,中国艺术内容非常少,显然是与大纲要求相悖的,是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中国艺术是优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艺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辨证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对外推广和传播中国艺术。在教材中补充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利于落实外语课程思政[9],让中国艺术立体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国,在潜移默化中展现中国国家形象。
第四,教材配套的辅助学习媒介匮乏。信息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当今的教材已经不再局限于纸质的课本[10]。新时代的教材应该能随时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为学生立体化的学习伙伴。虽然该教材开发了配套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和电子课件,但这只是给老师教学和备课提供了方便,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即时学习的需要。因此,教材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模态教材,提供学生网上学习的辅助平台,开发课程APP,让学习内容更加个性化,让答疑解惑更方便快捷,让学习过程更轻松愉悦,从而让艺术学生的语言学习变得像让他们画一幅速写或是演唱一首歌曲一样简单高效。
4. 结语
刘润清教授曾说:“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11]。《艺术类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就是把大学英语和艺术专业知识结合的典范。从编写理念、教材内容、课堂练习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特色。总体来说,教材既体现了学生要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拓展专业国际视野的应然,也满足了实现学生学习需要的实然。但是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今后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词汇的挑选、阅读文章难度的把握、课后习题的设计以及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选用。在编写教材时也应充分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英语能力的培养上,注意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衔接,各个学期间的层层递进。与此同时,还应推进多模态教材的开发。当然,无论教材编写时考虑得多么周全,也不能既囊括又聚焦所有使用者的需求[12]。完美的教材不存在,我们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