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综述

2021-01-17段芳林刘建民

关键词:教科书子系统辅助

段芳林,刘建民

(湖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颁布,国家开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改革迫切需要教科书的改革,因此这也标志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对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求以及历史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优化。中学历史教科书由原来“一纲一本”的局面,转变为现在“一标多本”的局面,教科书的体例结构以及教材内容也越来越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其中课文辅助系统的比重加大成为现行各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亮点。

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中学历史教材的研究,成果丰富,既有专门编写的著作,也有大量的学术论文。然而,目前大部分学者都热衷于对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系统的研究,对于专门研究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相关成果较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主题检索“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并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1997年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经研究发现,专门论述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论文文献出现在2005年,在2005年至2015年之间,学界对于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平缓且低迷的状态;2015年至2020年期间研究成果增长迅速,几乎呈直线上升,2016年和2019年是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研究的两个高峰点,其中2019年为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因此,笔者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基本概况和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出发,从而试图分析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

本文主要文献资料来自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等。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基本概况研究

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既是历史教科书整体中的一部分,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拥有独特的概念界定、结构分类、功能价值,以及丰富多样的子系统。因此,笔者将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基本概况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定义的研究

1997年,白月桥先生将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划分为课文正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并正式提出了“历史教材辅助系统”这一概念,这是我国首次对“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做出概念界定。[1]1999年,于友西教授在其著作中将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明确定义为辅助课文的部分,并且对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子系统作出了相关划分。[2]2003年,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提出了历史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是构成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割裂开来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3]这一观点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学界把历史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僵硬、固化地割裂开来的思维定式。

在此后,也有部分学术论文同样对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进行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如山东师范大学崔琳在《2016年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中,对历史课文系统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是课文系统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课文辅助系统的设置有利将复杂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4]又如,何继润在《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科书变化研究》一文中,对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内涵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界定,“将课文辅助系统划分为课前导入、相关史事、课文注释、地图图表、思考问题等等。[5]

(二)关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结构分类的研究

2003年,聂幼犁在其著作中,对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按其功能分为三类,“一类是组织编排课文内容的课文辅助系统;第二类是阐释、丰富教学内容的课文辅助系统;第三类是巩固教学内容的课文辅助系统。”[3]2009年,杜芳教授在《新理念历史教学论》中,将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划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6]。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结构划分区别于以往的“三段式”分类法则,运用整体观从教科书的宏观层面重新划分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将历史教科书当作一个整体去研究。2011年,赵克礼、徐赐成主编的《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将“课前导语”和“思考与练习题”独立于辅助系统之外,成为和主体课文、辅助文字、插图与地图同级别的系统,同时用较大篇幅分析了这些内容的特点、分类和价值还穿插了辅助系统的应用教学,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7]

通过阅读近几十年来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结构的划分,大同小异,“新瓶装旧酒”,以“三段式”课文辅助系统结构分类居多。不过,也有较为新颖的分类结果。如,闫美霖从中学历史教科书所包含的功能层面进行分类,将课文辅助系统划分成了三个类型:其一,文本型;其二;图像型;其三,巩固型。[8]这种分类方法是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功能着手划分的,相较于经典的“三段式”分类法则,容易让人眼前一亮,有利于启发后人从不同视角对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结构进行重新认知与建构。遗憾的是,该作者没有对第三类巩固型课文辅助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划分,从整体上来看缺少完整性。

(三)关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价值的研究

课文辅助系统虽对于历史教科书的正文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然而,它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教师能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且高效地运用到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辅助系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也是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材“学本化”的体现。

2005年,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朱煜在《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一书中论述了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及其选课指导等共八讲内容。其中,朱煜对于课文辅助系统的价值也进行了初步界定,他认为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辅助系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子栏目进行教学,教材中已有的课文辅助系统内容具有工具性。[9]2003年,聂幼犁则认为历史课文辅助系统既属于历史学方面的内容,也属于认知策略的范畴,并且从课前提要、历史图片、习题三个维度论述了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价值。[3]聂幼犁从这三个维度论述了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对于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积极影响。由于全文中的某些结论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的佐证,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三个维度的功能价值论述,可能会存在经验主义倾向。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来看,他对于如何最大化发挥课文辅助系统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的功能的指导意义较弱。

李若岚认为初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是围绕学生历史素养发展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历史教科书中的课文辅助系统,可以引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思考史料内容、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学习的视野。[10]周艳对于台湾翰林版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从两个视角进行了论述,一个角度是把历史课文系统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其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另一个角度是将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当作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来分析其功能价值。[11]由此可知,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课文辅助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学习和使用历史知识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把原有比较呆板固定的课文系统进行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呈现。

(四)关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的研究

随着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基础教育课程力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随之发生了调整与优化。比如,高中历史教材2004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和2016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等一系列新课改背景下重新编写和修订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就是教材文字内容大幅度减少,而课文辅助系统变得丰富多样,每一套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都含有各式各样的子系统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因此,丰富多彩的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也逐渐成为各大学者们钻研的研究对象。

周晓光在《历史教学论》中,对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构成要素,也就是课文辅助系统的子系统进行了划分,即包含书前说明和目录、课前提要、课文图表、原始资料、主要概念、课文注解、课后习题、书后附录等八个子系统[12]。可能限于篇幅原因,该作者只选择了对历史教科书目录、课前提要、课文图表三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并从这三个子系统的存在意义、功能价值和实际教学三个层面做出了详细论述,对于后面几个子系统没有进行相关阐述。再者,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著作,譬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于友西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13];以及杜芳编写的《新理念历史教学论》[14]等一系列相关著作,大部分学者对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各子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教育教学实践意义的详细论述较为薄弱,未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因此也给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留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空间。

学术论文较著作而言,更适合“以小见大”,从细节处着手研究。譬如,有对中学历史课文辅助系统中图片资料这一子系统进行论述的论文文献。陈一威对于历史插图研究紧跟时代潮流,分析了最新统编版教科书插图的特点,认为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继承新课标人教版的基础上,对于反映社会史、女性史的图片有所增加,“史料阅读”栏目中的史料和历史插图都紧扣时代主题。[15]部分论文对中学历史课文辅助子系统中的具体栏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譬如,杨佳焰从分析课文辅助子系统“材料研读”栏目的意义和特点出发,肯定了“材料研读”栏目的设置对于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功能,并从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材料研读”栏目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的方法和策略[16]。

二、 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

我国在2001年之前使用的是教育部统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历史教科书编写“一标多本”的局面逐步形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犹如百花齐放,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版本教科书层出不穷,教科书编写更加符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的基本国情。其中,在众多版本中中国内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有: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四川教育版。基于此,研究新旧版本历史教科书和现行各版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成了目前学界的一大热门课题,各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对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成果较少。下文,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进行论述,即中国内地各版本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各版本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国内与国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一)大陆各版本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编写与优化,势必引起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2005年,朱煜的《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论述了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比较,对于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也有谈及[17]。不过,可能限于篇幅原因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其他历史教育学相关著作也大多如此。目前,就中国内地各版本中学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而言,相关的学术论文成果逐年增加。陈玲在其论文中,先从宏观层面对中学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阐述,紧接着从课前导入系统设计、课内阐释系统设计、课后巩固系统设计三个方面对人教版和岳麓版中学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实践层面对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18]。郭芳的《人教版与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根据课文辅助系统各子系统的不同功能和呈现位置的不同,将课文辅助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依次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给出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课文辅助系统时的建议[19]。

(二)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

郑晓林将大陆“岳麓版”和香港 “现代版”课文辅助系统中的课前提要、课文插图以及课文习题这三部分作为比较研究的切入点,以各自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依次对大陆“岳麓版”和香港 “现代版”的课文辅助系统进行比较分析[20]。李玲玲则先是论述了香港和大陆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教科书编写的背景,再对课文辅助系统的三大子系统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现代版”和“人教版”各有优势,例如,香港“现代版”历史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中史料类型和历史活动设置得更多元化,而中国内地“人教版”的课文辅助系统数量少而精,在“学思之窗”栏目设置山采用了史料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21]蔡天妃的《高中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历史教科书中课文辅助系统的研究》,从课文辅助系统的三大子系统层面分析了大陆人教版和台湾翰林版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教材编写的原则[22]。总之,对于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成果都集中于近几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之前学界对于该课题的专门研究微乎其微。

(三)国内与国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迄今为止,国内外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有对我国和国外某国家历史教科书整体上的比较研究;譬如,2010年,李稚勇主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一一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一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与美日两国之间历史教科书的结构比较,介绍了美日两国具有探究性特点的历史教科书[23]。也有对国内外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2012年,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编写的《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则对我国教科书的课本正文内容和课本辅助系统方面与美国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提出了对我国历史教科书改进的展望[24]。不过,总体而言,涉及国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比较研究的书籍,内容较为简略和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条理的整体结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如今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的热潮中,学界也渐渐地把目光从研究中外历史教科书整体的体例结构的异同,转向研究历史教科书内部系统,即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上。李倩雯的《我国人教版与新加坡朗文版初中历史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研究》选取了我国人教版和新加坡朗文版历史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从导言、历史图片、课后练习与资料三个方面去对比分析两国在课文辅助系统设计上的异同[25]。该课题较为新颖,选择了较少学者研究的新加坡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我国进行对比。然而,文章作者对两国课文辅助系统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比和评价上,没有就两者的差异提出具体的实质性的编写和运用的建议。王健则以中美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中美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出发,基于中美两国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依次从导入、阐释、巩固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国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并对我国的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编写提出建议[26]。这篇学位论文有一个最大的亮点,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基础的支撑,也不脱离历史教学实际。作者在比较中美两国历史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基础上,从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片段出发,详细论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这一课中美课文辅助系统教学案例片段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进行自主学习模块的设计举例。

三、问题与展望

纵观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研究前史,我国最早正式提出课文辅助系统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历史教材的几番重新编订与优化,对于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不过,相较于历史教材的研究现状而言,我国目前对于历史课文辅助系统各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

对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将成为未来历史课文辅助系统领域的热门课题。其一,基于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因此研究课文辅助系统子系统中各栏目设置的意义和功能价值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例如,可以研究现行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课文辅助系统中“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习拓展”“问题探究”等栏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研究。其二,目前我国历史教科书处于“一标多本”的发展状态,由于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国内各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也都各具特色。对比研究不同版本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师适应和掌握现行新教材的编制特点,最优化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也具有积极意义。其三,对比研究国内外现行各版本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以及我国现行各版本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与最新课程标准的关系,在目前学术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得很透彻的背景下,是拥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的。

猜你喜欢

教科书子系统辅助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