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1-01-17张淑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育人

郑 琦 张淑娥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一、背景与现状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学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对于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

根据指导纲要,高校应该致力于让教育回归育人为本的初心,让思政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好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不能将思政教育的重担只压在思政课程上。高校中设置的专业课程数量众多,教师队伍庞大,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每一门课程都能为思政教育贡献一点力量,这样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才能真正发挥高等院校育人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中,民族院校是一支特殊且重要的队伍,有着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普遍特征,同时,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担,事关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多,来自全国各个不同的民族地区,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为民族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是每一位民族院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践行的根本问题,是思政课程和各个专业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二、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级各类民族工作会议中都提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2019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民族院校历来都是我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是我国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圣职责。作为民族院校外语学院中的中坚力量,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思政目标呢?

英语专业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历史上曾经肩负着重要的神圣使命。通过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贡献了特殊的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立于国际前沿,进行适当性变革和提高。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下午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低调内敛的民族,中华文化血液里流淌着隐忍和谦让,却让我们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处于不利的舆论地位。构建有利于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有利于中国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建设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就是英语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构建“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2]

民族院校的英语专业在新阶段应该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英语人才为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不仅要讲好各个民族的故事,更要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各个民族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息息相通的交融景象。

三、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培养具有教育思政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

一线的英语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决定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教师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育人能力,现阶段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思政素养:

1.真正理解和领悟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和立体的育人理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去,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协同育人”[3]。课程思政并不是向学生强行灌输思政内容,更不是把原有的专业课程变为思政课程,而是利用各个专业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回归育人的本职工作,将育人导向融入自己的专业教学设计,挖掘课堂中育人的潜在机会。

2.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觉悟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程的老师、学院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专业课程教师仅负责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专业课程教师在提升政治素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关注最新的民族理论成果和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国家各项大政方针政策文件,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国家的需求,夯实政治理论基础,保持政治觉悟,才能在教学中精准地找到课程设计中的思政切入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问题一直都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团结,同时也是国际上一些敌对势力一直虎视眈眈的意识形态领域重地。后疫情时代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种种污蔑和责难都能看出他们的居心叵测,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所有民族院校教师的神圣使命,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身上带着自己民族的烙印,保留着不同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不同文化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摩擦。教师首先要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体,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坚持“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引导各族学生和谐相处、互相包容、互相关爱是每一个民族院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在民族院校中,不仅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不能忽略汉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以推进民族院校更好地营造各族师生互相交流、团结和谐的氛围。

(二)切实抓好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阵地。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建设是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有着明显的层级关系,模块区分明确。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思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化和文学修养,课程在设置上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语料的补充,并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将思政内容融入英语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和素养,更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因子无处不在,如果教师能善于发现并结合时政加以利用,处处都是隐性的思政题材。以知识点为依托,以思政热点为引导,就能设计出真实有效的教学课堂。以英语专业精品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的课文“Mandela’s Garden”为例,除了介绍曼德拉和南非的各种背景知识以外,也可以对比种族和民族的差异,引导学生对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结合2020年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而引发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相比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和谐共处,学生应该更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鲜活的时事热点让课堂学习内容更加充实并贴近生活,比机械的灌输思政内容有效得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专业的教材中有大量的涉及西方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如何选择思政的切入点,如何与我国的中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是英语专业课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深入思考和挖掘的重点。

2.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能为英语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民族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来说,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将民族团结的思政目标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路径。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构成的多民族特征,更有助于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民族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拓展民族文化的价值。

例如,对于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而言,课前的展示是综合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产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国家的共识。学生在做展示前需要进行大量材料搜集和研究,用英语呈现自己民族文化中让她们最引以为傲的元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倾听不同民族的文化,同学们才能真正领悟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提炼民族文化中呈现的中华精神,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主线,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元素,传递中国文化,可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政目标有机结合

英语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目前被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认可并付诸实践的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在输入材料的选择方面,需关注材料的真实性、学习性、时效性、前沿性,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手段,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依据,选择能够体现思政内容的语言材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和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建立起专门的英语专业思政资料库。对于产出任务的设计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既有小组合作的项目形式,将不同民族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开展课内和课外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精神,也有学生独立完成的演讲类或写作类任务,锻炼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英语课堂教学各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校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例如近几年被广泛使用的微课模式,其通过制作短小的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前沿性。同时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采用活动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融入民族元素和思政元素。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并且邀请校内留学生参加。让学生积极筹备活动,将活动成果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并向留学生等介绍民族文化活动的各项内容,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输出,可很好地达到先在校内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

总体来说,充分发挥民族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作用,需要建设一个具有较高思政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发挥民族院校英语专业的特色优势,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辅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可以更好促进立德育人的根本目标的实现,以讲好中国故事、民族故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能助力。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