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奋斗观的三维论析

2021-01-17田茹梦李明桂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念中华民族时代

田茹梦 李明桂

(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把奋斗书写进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在多个场合发出了奋斗动员令,系统回答了为何奋斗、何为奋斗、何来奋斗以及如何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形成了来源深厚、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新时代奋斗观。

一、新时代奋斗观的形成依据

新时代奋斗观是对新时代、新使命和新课题的积极回应,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携手奋进的新气象、新姿态和新风貌,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向度。

(一)新时代奋斗观形成的理论逻辑

1.奠基于马克思的奋斗意识。一方面,奋斗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马克思在青少年时期便立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抱负,他认为无产者改变命运必须勤奋工作。随着深入无产阶级生活,他对奋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在资本驱使下自由的一无所有的工人,他们生产的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多,个人的收获反而越少、自身的价值越低,这种牺牲自由换取的谋生活动与工人本身的劳动背道而驰。只有奋斗目标与个体行为相一致时,才更能激发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便是其认识深化的标志。另一方面,奋斗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置身于科学实践观,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为实现自由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进入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从实践出发,马克思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到了人们的现实世界,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目标付诸于实践。

2.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开天辟地、开拓创新的不懈奋斗史,从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火,从饱受列强欺辱到屹立世界东方,尽管进程充满艰辛,道路布满曲折,中国共产党人硬是在国难当头、危亡之秋的境遇下迸发出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书写出一份民族自豪、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2]心里装着人民、奋斗为了人民,无论走了多长的路,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人都不会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从伟大抗战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一座座我党牢记历史、映射现实、反照未来的精神丰碑,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百折不屈的奋斗精神,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仰和理想追求。

3.涵养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基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所倡导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奋斗基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豁达情怀,“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勤勉理念等是中华民族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思维方式的高度凝结,承载着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优秀品格和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3]培育出了勤勤恳恳、奋发图强、毫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给予了中华民族长流不息、欣欣向荣的丰厚养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具有重大作用,是“四个自信”的源泉。

(二)新时代奋斗观形成的实践向度

1.知青岁月的磨炼经历。从北京出发的“知青专列”将习近平带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土山沟,但是梁家河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习近平变得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理想的追求,果敢的突破了“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思想观”,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了黄土高原。习近平针对陕北燃料不足的问题,亲赴四川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建起的沼气池解决了多年来燃料匮乏的困扰;恰当分配村里的人力资源,定额管理有打铁技能的社员,建立了铁业社;把手艺好的妇女集中起来,建立了缝纫社,提高劳动效率;开办代销店为社员生活提供便利;此外,他还给村里打了深水井、置办了磨坊等。习近平贴近黄土地,用实际行动磨炼本领并在创业奋斗中不断强化。

2.地方履政经验的长期积累。习近平经常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奔波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半旧军装、军被和布满补丁的褥子是他随身多年的用品;既时常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也常常吃一些食堂剩下的馒头咸菜等。细联系习近平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和他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履政经历,足以看出习近平是在群众衷心拥护中确立起来的领袖,是在实践磨砺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从履政起步的河北正定到展现卓越才能的上海市委,习近平开展的求真实践,很好契合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在正定,他带领当地群众排除艰难险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在福建,他奔波厦门航空梦,探索建立自由港;在浙江,他把目光投向蓝色海域,带领浙江人民开拓进取、迈步海洋强省;在上海,他极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鼓励上海做好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兵等,梳理习近平在履政时期的各项改革举措,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相统一显而易见。

3.治国理政实践的经验总结。当代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习近平始终秉承初心使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再攀高峰的决心,书写时代新答卷。伟大梦想是拼出来的,好光景是闯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之治”的密码便蕴藏在初心使命中。“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4]习近平既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又重视对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生态保护及全球治理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实践,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不断开拓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发展和新境界。

二、新时代奋斗观的核心内涵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新时代奋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之源,是党和人民的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坚持立场的奋斗信念观

信念愈加坚韧,越能迈出自信的步伐。信念是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资产,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抉择,引领着我们的奋斗方向。当信念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就能推动我们奋勇争先,以勇往直前的奋斗诠释信念。当信念建设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必能激起我们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追梦需要坚定信念,圆梦需要自强不息,牢记初心使命,奋斗的人生才能有更高的起点、层次和目标,建功立业才能有取之不尽的动力。

信念越发伟大,越能激发恢宏的斗志。“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5]如今,我们置身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回顾过去、审视当下、谋划未来,我们仍需忠贞不渝地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坚韧不拔地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励志竭精地固化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做到信仰如帜、信念如虹、信心如炬,心中的信念越坚韧,奋斗的力量越无穷,让初心代代相传,把使命勇挑在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是非曲直面前心开目明,在波翻浪涌面前临危不惧,在多种利诱面前保持正确立场。

(二)明晰要求的奋斗本领观

永葆奋斗精神,提升奋斗本领。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需要有强大的斗争本领。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深入实际中锻炼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民族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学习知识与推动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寻觅真知、提升能力、增长才干,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提高奋斗意识,增强奋斗技能。从个人到民族到国家,我们既要有充足的奋斗意识,也要有足够的奋斗技能,只有全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充分做好迎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质的伟大斗争的准备。人们只有经受思想淬炼、生活历练、作风修炼以及实践锻炼,才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6],才能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

(三)紧扣关键的奋斗实践观

实践是探索世界的客观活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7]从“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无不彰显着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指明了探索世界的方向。回顾中华民族的历次伟大飞跃,党和人民用实践来检验理论、验证真理,悟透、笃信、笃行,新时代的璀璨辉煌无疑是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实践检验真理的生动写照。

实践是把蓝图化作现实的途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生活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代,也是实现中国梦紧要的枢纽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三翻四复、举棋不定,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必须面向现实环境并深入实践活动,都要做到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真抓实干。唯有踏实扎深根基,在奋斗实践中积蓄力量,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

(四)突显主题的奋斗幸福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8]缘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幸福生活不会唾手可取,更不可能暂劳永逸,幸福的真谛在于奋斗,关于奋斗与幸福关系的论述是习近平对党和人民众志成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众化、简单化的表述,是最有力度、最有温度的动员。

奋斗是幸福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9]达到幸福的必由之路少不了奋斗,离开了奋斗的沃壤,蓝图再好也是镜花水月。实现中国梦的大幸福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少数人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奋进的共同参与,也是一条长征路,需要代代人矢志不渝的持续奋斗。

三、新时代奋斗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奋斗观为解决社会的乱象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对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引领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强化主体意识,履行责任担当。当今社会,知识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方式日益细化,新成效、新突破、新作为蓬勃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见迭出,这既为大学生大展宏图、各展风采提供了宽阔平台,也对大学生的才能和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新时代奋斗观,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有助于大学生百折不回的追求理想信念,自觉担当民族大任。

树立问题意识,增强内生动力。最近几年,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诱发的案件屡见不鲜,作为刚步入成年的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极易迷失自我,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容易以“内卷”来概括竞争的形态,极易用“躺平”来逃避社会现实。“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10]保持定力且严守规矩,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密切相接,依靠勤奋的双手和求实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中的各类事物和境况,一切善恶是非,自然就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二)强化高校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明确教育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培育青年一代茁壮成长,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教育要为学生成长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育人始终。在探索总结教书育人、教育实践、科研服务等经验教训的同时,亟需从现实中寻找不足,从新时代奋斗观中汲取营养改进育人途径、教学方法及教育内容,有利于高校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践行并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深化“四个自信”教育路径。

创新教学理论,优化教育效果。“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11]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离不开创新,新时代奋斗观为高校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培育“四有新人”提供了生动教材,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宝库。高校应以国际情怀和全球担当,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将新时代奋斗观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转化为育人实效。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弘扬社会风尚,争做时代楷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练的德行既呈现了个体的私德,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德,更彰显了国家的盛德,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建设殊途同归,是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道德认识和道德举止相背离的现象时有发生,新时代奋斗观有利于引领人民自觉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学习,指引人民不忘本,不变质的处理好义利、公私、奉献索取的辩证关系,争做崇美、尚美、善美的四有公民。

契合时代主题,强化实践养成。初心不会自动保鲜,使命更需时刻谨记,培育新时代奋斗观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鲜亮的价值观引领前进,实现中国梦需要新时代奋斗观照亮前路。培育新时代奋斗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有利于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产生共鸣,有利于人民在凝聚社会共识中培育兴国安邦之魂,从而引领社会奋发向上的思潮。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夯实人才基石,推进强国建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12]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确立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树立,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行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在建设岁月里涌现了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在改革时光中映现了吐故纳新的先行者,在新时代显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者,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奋发图强的人才支持。

筑牢思想根基,开拓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淬炼政治品格,投身伟大斗争又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和创新发展。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源远流长的动力,培育新时代奋斗观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引领党和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时创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视野、探索创新方法,培育新时代有创新、有作为的生力军。

四、结语

筑牢坚实的信念基础,补足丰富的精神钙质。新时代的画卷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是空泛的概念,也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党和人民戮力同心的加强道德感召力、思维创新力和价值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奋发有为地拼搏,发展未有穷期,奋斗永不言弃。

猜你喜欢

信念中华民族时代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了信念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