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1-01-16宋光海
在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已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随着科技发展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也都发生了巨变。当下高校大学生已经是21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独立的个性和思想不会轻易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新生代的大学生特点也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高校应该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向未来迈进。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指量化集成、精准预判和个性化三个新理念的创新,思政教育创新性实践要遵循可视化、个性化和即时性三个新原则。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新模式、新手段和新途径,就需要把思政教育向网络延伸和向云端拓展,通过大学生思想行为预警机制、思政教育云课堂和就业精准个性化服务等,全方位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从话语体系和配套制度等方面对思政教育加以创新,把握思政教育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和决胜权,践行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还要积极克服在信息化融合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诸多思想壁垒和技术瓶颈,探究信息化技术对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加快改革和转型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由肖国香撰写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论》一书,有助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作者分别从价值论、跨界思维论、主体论、载体论、整合论、方法论、话语论和微文化环境论等方面,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跨界思维、主体性研究、载体创新研究和话语变革,以及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媒体技术革新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大大拓展了思政教育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作者认为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充分结合是未来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趋势,利用信息化优势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信息技术+思政”的全新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和数字化等特点,建立全新的思想政治管理系统和媒体应用系统,以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该书具有观点新颖、逻辑清晰、结构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和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阅读,也适用于各级各类党校和干部学校师生参考用书。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析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新媒体概念基础上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数字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媒体形态,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再通过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新在技术、形式和理念等方面,尤其理念上的革新更重要。新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基本的原创性、形成特定效应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等特征。新媒体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它的优势表现为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超文本和互动性等方面。因此,利用新媒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信息来源冲击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片面化信息理解能力制约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虚拟化信息场域充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新媒体的开放性带来了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新媒体资源共享性改变了思政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信息复杂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信息化与新媒体颠覆了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模式。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带给高校思政教育一些机遇,思政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创新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带来了曙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了网络自主性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研判能力,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方面起到了聚合引领的作用。
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跨界思维。具体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困境及现代转换、跨界思维的内涵及其内在合理性,以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维的策略选择。重点阐述了哲学的现成论和生存论两种思维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面临着抽象隔离性和凝固僵化性的困境。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是指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这是思维方式范式转换方面的重要变革,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以深刻启示。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突破抽象隔离和凝固僵化,必须强调生成的社会生活根基,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即是一个追求生成的过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思维方式,应是一种面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思维。作者还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跨界思维的内涵及其内在必要性,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跨界思维具有多视角性、多关联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四个特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跨界思维的必要性体现在它是生成性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之要求、人才培养之必须、课程改革之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之诉求等四个方面。要想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跨界思维,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间的跨界结合、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部门间的跨界组合、教育主体间的跨界汇合、精神文化的跨界联合等。
第三,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在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困境,探究了新媒体影响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策略。还进一步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具体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内涵、形式与特征,以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对策研究。第四,研究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和方法论。具体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分析、基本依据、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以及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问题。作者认为要依托互联网络,积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第五,论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问题。具体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与功能、转移现象与成因分析,以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塑问题。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话语已超越了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其话语传播呈现出多形式和多模态特征,话语沟通更具人性化和契合性,具有思想开放性、主体交互性、形式多样性和内容个体性等特征,还具有辩护功能、导向功能、互动功能、渗透功能、规范功能和评价功能。当然,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机遇,如新媒体拓展了思政教育话语新空间,创新了思政教育话语交流互动新范式,促进了思政教育话语适应和谐社会构建新要求,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的接轨,激发了思政教育话语理论的更新等。还进一步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转移现象和成因,以及思政教育话语变革的基本原则与要素。最后,论述了微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首先,必须借助新媒体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打造一支有能力、有思想和有技能的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队伍,以建设高校思政新媒体的宣传阵地。以班级为管理单位创新高校班级新媒体宣传阵地,任用公信力和思想觉悟高的班干部担任管理者,通过高校QQ群和微信群等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将学校舆论阵地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将广播站和宣传栏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公众号中,通过“线上+线下”的思政宣传牢牢把握高校舆论话语权。还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方式,可以采用“新媒体+思政课程”、“新媒体+思政课堂”、“新媒体+线下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思政App”等教育形式,以促进大学生认知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进而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三观,以此弘扬高校思政正能量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还要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就需要延伸网络、向云端拓展和深化大数据,利用大数据注重事物的关联、价值的挖掘和趋势的预测等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新手段和新途径。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为其提供新手段和新途径。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技术基础薄弱、数据壁垒森严和专门人才短缺的问题,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和发挥信息网络融合性与连通性优势,通过多领域和多层级的综合集成把思政教育资源融合为一个结构合理的整体,以有效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功能。高度重视收集、储存和处理大学生思想行为信息数据,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数据库和高校间共享数据机制与标准,才能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奠定可靠数据基础。因此,高校要克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和效率低下的体制弊端,加强顶层设计和建立数据管理机构,以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形成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加强精通大数据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获取和融合多源多模态的高质量大数据,以分析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数据,这是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人才基础。还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运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采用量化图式理念、个性化教育理念和精准研判理念;还要遵守可视化、个性化和即时性三原则,积极探究开创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和运用数据分析出的问题、热点和规律,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系统性思政教育数据库和打造高校思政教育链,通过学校不同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构建系统性的一体化信息搜集平台。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采集开放性网络公共空间的各类数据;通过线下思政教育课教师和辅导员定向采集数据,实现大学生行为思想和言论表达的数据化,以构建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数据库平台。
第四,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个性化思想特点,积极创建分析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成电公式”,通过“成电公式”分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困惑、学业成绩和创业就业等个体的问题呈现;通过开展个性定制式的思政教育活动,实现系统性的“学生画像”。还要构建开放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辅助系统,建立思政教育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教育三支队伍。大数据技术队伍负责校园数据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和动态搜集工作;大数据分析队伍负责运用不同算法和公式,获取不同信息间的相关性;教育教学队伍负责及时反馈应用效果和问题。这三支主体力量构建起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技术、分析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教学辅助新体系。
最后,还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进行研究。将思政教育业务需求转变为数据需求,明确数据基础建设方向;建立学生超级档案以实现数据信息汇集;建立统一的高校思政教育“数据仓库”以促进数据共享;运用联机分析技术实现对学生思想行為的实时监控与主动干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高校思政教育智慧化发展道路。
书评人简介:
宋光海,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政。